一提到1999年,大家会想到啥呢?可能有些人马上就会想到,那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那年的国庆阅兵还有庆祝仪式都特别壮观,让人难以忘怀,感慨万千。
而也有人会想到,那一天是澳门回归的日子,有一群人守在电视机旁边,跟电视里的孩子们一起唱【七子之歌】,忍不住热泪盈眶。
也有人会想起,在那年的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成功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但是那年,邵云环的亲人和朋友根本没心思管那些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为啥呢?因为他们深爱的妻子、妈妈、同事,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事件里不幸遇难了。
邵云环是新华社的记者。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制造了一起案件,这起案件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因为这个案子,我国有三位新华社记者丧生,还有20多人被炸伤……
邵云环的丈夫和儿子显然一时很难接受这个消息,他们觉得邵云环前一天还和自己通着电话呢,结果第二天就因为一场袭击去世了。
他们是怎么从失去至亲的痛苦中走出来的呢?还有,为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要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呢?
【北约轰炸的背后】
南斯拉夫以前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呢。1991年苏联解体后,南斯拉夫就开始动荡起来了。接下来的几年里,受苏联解体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南斯拉夫也解体了。
而紧接着,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在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经济、政治对抗中不断失利。
北约想争夺南斯拉夫科索沃和塞尔维亚这两个地方的主权,毕竟这俩地方资源多、经济发展得不错,还是交通要道呢。
于是,北约组织就打着维护正义的幌子轰炸南斯拉夫。他们找了个虚伪的理由,在那儿大搞暴行,把南斯拉夫的和平与稳定破坏得一塌糊涂,搞得当地居民整天提心吊胆的。
双方关系越来越差了,咱们国家就越来越担心在南斯拉夫侨胞的生命安全,所以在1999年加派了专机把他们护送回国。
但是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总有那么些人把新闻人的使命担起来,就连自己的安危都顾不上了,邵云环就是这样的人。
邵云环是新华社的特派记者,她心里很明白,追踪南斯拉夫的最新动态和情况,这既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新闻人最基本的素养。当初,她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前往战火纷飞的科索沃,正是源于这样的职业态度。
【因公殉职】
邵云环到了南斯拉夫之后,很多次都面临危险境地。她好像早就不把生死当回事儿了,就想把南斯拉夫最真实的情况和一手的新闻展现给大家。
她把一支笔和一个录音笔当作自己的武器,在不到二十来天的时间里,给国内带来了很多珍贵的报道。
有一篇文章叫【悲壮的贝尔格莱德】,这篇文章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北约根本不把人命当回事,特别残暴,而且肆意妄为。她还一个人跑到南斯拉夫联盟大厦,打算去采访当时的副总理利利奇呢。结果她刚走进大厦的大门,就听到特别刺耳的防空警报响起来了。
这就表示这大厦可能马上就会被夷为平地,可邵云环却像个战士似的朝着利利奇的办公室走去,因为她认为轰炸是没个准儿的,但要再见副总理一次可没那么容易。
就这么着,她见到了利利奇。第二天呢,她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在血与火的所见所闻】。她在文章里写着,北约在南斯拉夫上空总共投下了6000吨炸药,可南斯拉夫总共才10万平方公里。
邵云环做这样的采访就跟家常便饭似的,这说明啥呢?这说明她可不是头一回面临被炸药炸到的危险,可这个勇敢又坚强的女人从来就没怕过。
但很可惜,幸运最终还是没有降临到她身上。轰炸越来越频繁,邵云环的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她经常在大使馆加班到凌晨。就是这么一位伟大且爱岗敬业的女性,因为北约的轰炸,倒在了被炸药炸成平地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里。
邵云环才45岁就因公殉职了。
【丈夫未娶,子承母业】
其实大使馆被炸的时候,邵云环的丈夫就在大使馆里头呢。他也被炸弹波及,受了重伤。不过他比邵云环要幸运些,好歹保住了命,可他的双眼却被炸伤得很严重。
灾难发生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曹荣飞都不清楚妻子已经不在人世了。大家都瞒着他呢,就怕他知道了眼睛没法恢复。每次他问到妻子的情况,大家就跟他说邵云环在另一家医院,恢复得挺好的,等他病好了,他俩就能见面了。
而当时,他们的儿子曹磊正在南斯拉夫交流学习呢。他刚没了母亲,心里特别悲痛,可每天还得强忍着,在父亲面前装得很镇定,细心地照顾父亲。只有等父亲睡着以后,他才敢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哭。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曹荣飞的视力恢复了一大半,能出院了。纸包不住火,他也得知妻子已经去世的消息。
他痛苦地扶着额头,嘴里哽咽着念叨:「我就知道……我就知道……」
悲剧已经发生了,活着的人就得坚强起来。曹荣飞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暗暗决定终身不娶,他想继续为国家做奉献,好慰藉亡妻的在天之灵。
【小结:】
邵云环的生命很短暂,可她在新闻领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却是永恒的。她去世之后,被授予了「革命烈士」、「人民的好记者」的称号。
人们还给她立了烈士纪念碑呢。我想啊,所有人听到她的故事都会特别感动,她也肯定会成为众多新闻人心中的榜样,就像灯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