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名为M2 Machine Gun,简称M2重机枪,是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研制并正式列装的强大武器。这款重机枪的设计理念源自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结合卡铁起落式闭锁结构,使其拥有高度的射击稳定性和精准度。M2重机枪主要发射的是12.7×99毫米(即0.50英寸BMG)的机枪弹,被广泛应用于攻击轻装甲目标和集团有生目标。这样的火力配置使其成为陆军的得力助手。
回溯其历史起源,M2重机枪的前身是于1921年定型的M1921型12.7毫米重机枪。这款武器由著名的武器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倾心打造,是勃朗宁M1917式7.62毫米重机枪的放大版,同样采用了水冷式枪管设计。到了1932年美军对M1921重机枪进行了改进,换上了质量较轻的气冷式枪管,并正式命名为M2重机枪。为解决枪管过热的问题,美军在1933年进一步装备了采用重型枪管的型号,称为M2HB重机枪。到了八十年代初,勃朗宁公司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款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M2HB-QCB重机枪。这不仅展现了其在技术和创新上的领先地位,还充分满足了不同战场环境下的作战需求。为了满足多样化的作战需求,M2重机枪还有车载、艇载及机载等型号,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
一、基本信息
二、研发背景
M2重机枪是美国于20世纪初开始研发的一种大口径重机枪的成果。其研发背景源于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将军的需求,为了满足欧洲军团的需求,该枪被设计用于摧毁军用飞机和坦克等地面目标。其设计和制造任务分别由约翰·摩西·勃朗宁(位于柯尔特工厂)和温彻斯特武器公司承担。
研制过程是基于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7.62毫米口径)的放大版设计。在1921年,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正式定型,并被列为美军的制式装备。最初命名为M1921,该枪配备了水冷散热装置,并增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以吸收过大的枪管后座力。液压缓冲器内的油的流量可调,从而实现了射速的调节。到了1923年,M2正式更名为「Machine Gun, .50 Calibre, M1921」,并成为美国陆军和海军的主要防空武器。
在随后的几年中,M2重机枪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和演变。在1930年,美国陆军采用了稍作修改的0.50口径M1921A1机枪。研究集中在开发适合多种作战环境的通用机枪上。关键的设计改进包括更改机匣,使其能够适应水冷或风冷枪管,并开发了可切换的左侧或右侧子弹传送带装置。这些改进使得美国陆军将新型改进型.50口径机枪作为M2重机枪的替代,包括水冷防空版、风冷陆军版和航空机枪。
最初的风冷枪管由于过于轻便,无法在地面作战中提供持续的火力。因此,研制方很快为地面使用改进了较重的枪管,产生了所谓的M2重型枪管或简称M2HB重机枪。到了1938年,M2HB重机枪的枪管被进一步加长,以提高打击能量和射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形式的M2HB重机枪大量生产。
在整个二战期间(1941年至1945年),美国军火工厂生产了近200万支各种型号的M2重机枪,其中超过40万支是M2HB重机枪。战后0.50口径的M2重机枪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在大多数北约国家和许多其他国家中仍作为陆军步兵武器和装甲车辆武器大量装备。同时,美国和比利时继续生产新型M2HB重机枪。
三、技术规格
四、结构特点
五、衍生型号与用途
六、作战历史与影响
关于M2重机枪被誉为「老干妈」名号的原因,其深厚的可靠性根基自二战以来一直在美军中屹立不倒。该大口径机枪采用的.50 BMG弹药具备显著优势,包括火力强劲、弹道稳定以及极远的射程。其每分钟射速在450至550发之间,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航空版本中,更是达到了每分钟600至1200发的惊人速度。借助后坐作用系统,M2在全自动发射时表现极为稳定,显著提高了命中率。
M2重机枪的枪管在重型锻铸过程中提高了加工精度,而沉重的机枪底座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使用的12.7×99毫米子弹赋予其巨大的枪口动能,甚至达到了AK47自动步枪的九倍。这种强大的动能使得M2重机枪拥有非同寻常的远射程和高精度。
勃朗宁M2HB重机枪,自1921年开始服役,已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大口径机枪之一。其强大的火力和远程射程使其在低空防空、攻击步兵火力阵地以及打击坦克等重型目标方面表现出色。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考验,M2HB的实战表现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世界上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部队装备了这种机枪。部分国家还对其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快速更换枪管、射击高性能枪弹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其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