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美军上将回忆长津湖:志愿军犯了战术错误,否则美军会全军覆没

2024-11-07军情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具争议的战斗。

抛开胜负不谈,仅从过程来看,这场战役中,志愿军和美军均展现了卓越的战斗素养。从9兵团的隐蔽穿插、分割包围、突袭作战,到陆战一师的紧急防御、局部反击和定向突围,双方在每一个阶段的对抗都堪称「教科书级别」。

然而,从长津湖战役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以来,中美双方不断犯错,甚至有些错误堪称「愚蠢」。

为什么一场高质量的对局会呈现出如此明显的两极分化?从美军的视角来看,他们如何评价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表现?

关于长津湖地区的地形,很多人都有误解。实际上,这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湖泊,而是由两个湖泊组成。更为专业的说法是「长津水库」,这是美军的称呼。在朝鲜北部,有两个相邻的人工湖,分别名为长津湖和赴战湖。周围群山环绕,平均海拔约1300米,并且修建了多座梯级水电站。

由于地处偏北且山峦高耸蓄水,当地从10月下旬便逐步进入冬季,平均气温可降至零下27摄氏度。大雪封山时,道路不通,人迹罕至,消息十分闭塞,堪称天然的「牢笼」。

从军事角度来看,山水交错的地形根本不适合机械化部队的行军。此外,如果部队分散行动,还容易遭遇伏击,难以保证首尾的安全。然而,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却将美军的主力陆战一师派往了长津湖。这一决策的背后,正是源于他的「贪婪」。

自朝鲜战争爆发以来,美军情报部门一直处于自我欺骗的状态。最初,他们坚信中国军队会因畏惧与美军作战而绝不参战,结果导致美军骑兵一师在云山遭到志愿军的迎头痛击,甚至连对手是谁都未能识别。随后,美军又判断志愿军参战仅是为了保卫鸭绿江一带,并无与美军决战的意图或能力。

正是基于情报部门的保证,麦克阿瑟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战略计划:

通过利用空中优势摧毁鸭绿江上的所有桥梁,阻断志愿军的增援部队进入朝鲜。与此同时,发动地面攻势:东线的第10军向长津湖以西推进,西线的第8集团军从清川江向北推进,以钳形攻势向鸭绿江推进,意图围歼中朝联军,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正值此时,美军前线传来志愿军撤兵的消息,麦克阿瑟欣喜若狂,立刻下令各部队迅速追击,要求在鸭绿江结冰前发起攻势。然而,麦克阿瑟万万没料到,这次所谓的撤退,实际上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策划的最大一盘棋。

为了吸引美军追击,38军、39军、40军和42军各派出一个师作为诱饵,主动示弱后撤。同时,秘密调动预备进攻台湾的9兵团15万精锐部队进入朝鲜,在长津湖设下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目的就是要彻底歼灭美军王牌陆战一师。

然而,一场中美双方全力部署的大决战,一开始就漏洞百出。而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恰恰是被视为猎物的陆战一师。

当陆战一师翻越长津湖的山岭时,意外地俘虏了三名落单的志愿军士兵,并从他们口中得知了一些初步信息:

志愿军第58师、第59师和第60师已抵达长津湖柳潭里地区。中国方面的战略是待陆战一师通过后,迅速向柳潭里南部和西南部推进,切断美军的补给线,并封锁其撤退通道。

从上帝的视角来看,这则情报足以让陆战一师感到绝望。因为58师、59师、60师对美军而言完全是陌生的番号,它们隶属于驻扎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第9兵团20军。这意味着,长津湖现在不仅有中国部队存在,而且其人数至少相当于一个军。

直到此刻,陆战一师依然有一线生机。在志愿军完全封闭包围圈之前,只要他们决意撤退,就能迅速逃离长津湖地区。尽管撤退过程中可能会损失部分兵力,但总比全军覆没要好。

讽刺的是,当情报传递到陆战一师指挥部和美第10军指挥部时,反馈竟然惊人地一致:由于情报来源仅为普通列兵,其级别太低,无法令人信服。

对美军指挥层而言,这条情报的来源确实相当尴尬。如果仅凭三名志愿军士兵的说法就判断长津湖存在埋伏,从而让陆战一师甚至整个美军东线兵团匆忙撤退,那么如果这消息是假报,谁将承担延误战机的责任?而且,若是没有一声枪响便仓皇逃离,陆战一师岂非成为全球的笑柄,让人哂笑不已。

归根结底,即便情报确凿,傲慢的陆战一师也不会相信。当时美军上下,包括麦克阿瑟在内,都极度自信,认为志愿军不堪一击。因此,即便有埋伏的警告,他们也不认为仅仅装备轻火力的志愿军,能凭借步枪和手榴弹击败完全机械化的陆战一师。

事实表明,美军的无知与自负最终导致了陆战一师的惨败。师长史密斯在战后无奈地承认:

「这场战役的失利,源于我们之前忽略了俘虏提供的情报。」

在长津湖,美军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但几乎与此同时,志愿军也犯了关键性的失误。

第九兵团原本制定的战术是「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简而言之,就是要把陆战一师引入包围圈,然后通过突袭将敌人分割成几段,逐一歼灭。

但一开始,这个「切断」的步骤就出现了问题。

第9兵团的伏击圈设在距离陆战一师柳潭里营地非常近的地方,这使得两个主力陆战团刚一离开营地,就遭遇了志愿军的袭击。这两个陆战团虽然很快就被切断了与营地的联系,整个部队甚至被分割成五个部分,但各部分之间的距离非常短。

因此,在第一天夜晚遭遇袭击后,第二天美军各部队迅速展开反击。凭借空中优势和强大的火力,他们打通了被切断的道路,成功使主力部队重新汇合,并迅速通过原有阵地转入防御状态。战场局势急剧变化,凝聚力量的陆战一师不仅摆脱了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还积累了足够的实力来进行突围作战。

运动战转变为阵地战,零散的陆战一师变得统一,关键在于第9兵团的伏击圈位置选择不当。后来的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上将,在回忆长津湖战役时特别提到了这一点:

「志愿军在战术上出现了失误。假如他们的伏击部队能够沿道路后撤2至3英里,便可以完全切断陆战一师两个团与营地的联系,那时我们只能面临被各个击破的命运。」

美军忽视了俘虏的反馈,而志愿军也未能耐心等到陆战一师主力离开营地。这两件事实际上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中美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不足,导致在情报侦察和判断上出现了失误。

九兵团将士初入朝鲜时,对美军王牌部队陆战一师的了解仅限于一本名为【血腥的历程】的小册子。此书由苏联海军上尉多伊扎什维里所著,内容记录了陆战一师的相关情况:

「强盗头子麦克阿瑟对海军陆战一师发表了一番讲话:在你们前方,是一座充满财富的城市,那里有无数的美酒和佳肴。攻下汉城后,城里的姑娘们将全部属于你们。居民的财产归征服者所有,你们可以将它们寄回家中。」

尽管美军坚决否认并拒绝承认他们的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并称这是对陆战一师的严重诽谤,但实际上,麦克阿瑟以其口无遮拦而闻名。在「联合国军」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夸张的动员口号。比如,当志愿军50军在仙游击败了英军29旅的一个皇家重坦克营时,就发生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情景:那些停滞的坦克上不断循环播放着一段录制好的广播。

「投降吧,中国人。随我们一起去汉城吧!那里有美女!」

与「联合国军」的轻浮傲慢相比,志愿军始终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视为最高的战斗信念。因此,在长津湖战役初期,美军便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满怀仇恨的进攻。许多美军幸存士兵在回忆这段经历时,都有着相似的描述:

「炮火声在睡梦中将我们惊醒,照明弹的光亮中,我们目睹了涌动而来的中国士兵。他们用英语高喊:‘陆战一师,杀死你!陆战一师,死去吧!’中国人的进攻令人毛骨悚然,极其残酷。」

在抗美援朝的首次战斗中,第三野战军的王牌部队——20军和27军,展现了非凡的战斗力。与此同时,美军的王牌部队陆战一师也表现得十分出色。美军的军史中详细记录了长津湖战役的第一天,特别提到一个关键阵地的代号:1282高地。

在长津湖战斗中,最为激烈的战场位于西南部的柳潭里。这是一块被众多高地环绕的小盆地,四周分布着1167、1240、1282、1384、1402、1400、1581、1419等高地,其中1282高地尤为重要,是柳潭里的关键咽喉要地。

驻守该地区的是陆战一师第七团二营E连,这支部队在美军中享有盛誉。连长菲利普斯上尉在遭到袭击后,迅速将防线转移到高地,设立了倒三角形的防御阵型。他将两个排部署在主峰位置,而另一个排则安置在柳潭里方向的山嘴上,以形成交叉火力网。周围山坡上的阵地则布满了绊索和照明弹。

然而,这种部署在E连内部引发了不少争议。前线指挥的排长杨西曾在瓜岛战役中荣获海军十字勋章,被誉为战斗英雄。他在回忆这场战役时,不禁抱怨道:

我们在北面布置了一个圆形阵地以防御敌人的攻击,而南面高地在月光照射下,士兵的身影被投向敌人的方向。若敌人从北侧斜坡爬上来,他们的身影恰好隐没在高地的月影里。这样一来,敌人能看见我们,而我们却无法看见他们。

实际上,志愿军正是充分利用了月影的掩护。

黄昏时刻,志愿军的小规模突击队对美军阵地进行了短暂的袭击,意在寻找其薄弱点和空隙。晚上十点以后,柳潭里山谷骤然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急促的口哨和军号声宣布了进攻的开始。迫击炮猛烈轰击美军阵地,志愿军步兵迅速拉近距离,进行手榴弹投掷和轻机枪射击。

此刻的E连绝对不会知道,承担进攻1282高地任务的志愿军部队,正是声名显赫的济南第一团——27军235团。若论战史的辉煌程度,235团可能是长津湖战役中双方所有参战部队中最为杰出的存在。

然而,对于235团而言,直到此刻,他们仍对自己的对手一无所知。尽管作为一支在国内战场上多次与美械部队交锋的精锐部队,235团起初仅仅将美军视为肤色不同的国军部队,认为只需顶住第一波火力冲击,冲上阵地后,一排手榴弹,再加上气势如虹的一声呐喊,便能迫使对方乖乖投降。

直到进攻开始时,235团才意识到战场形势与预期完全不同。无数照明弹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夜袭的优势荡然无存。志愿军采用迫击炮和手榴弹烟幕掩护的突击方式,但在美军密集交叉重火力网的压制下,仰攻难度极大,根本无法推进。仅在第一轮进攻中,235团的两个突击连便因伤亡过重,失去了战斗力。

在进攻方的火力显著弱于防守方时,注定需要承受更大的代价,这是一条不可改变的军事定律。

同样,在志愿军的猛烈进攻下,陆战一师E连也陷入了混乱。一线防御部队伤亡惨重,官兵几乎人人受伤,连长菲利普斯肩部和腿部中弹,只能趴在阵地上指挥,排长杨西则被手榴弹弹片削掉鼻子,流血使他呼吸困难,几乎窒息。

王牌之间的对决,正是如此残酷无情。

两个小时后,了解了彼此底细的双方再次展开激烈交锋。235部队发现强攻无效后,迅速调整战术,以班为单位在正面轮番骚扰,同时派出一个连队进行侧面迂回,最终成功冲上美军阵地,双方陷入了白刃战。

美军战史对这场战斗着墨颇多,描写得极为详尽:

菲利普斯上尉连长身受多处重伤,最终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步枪插入地面,嘶哑地喊道:「这是E连,我们坚守不退!」然而,他话音刚落,便中数枪,倒在阵地上。排长杨西原本鼻子就被打掉,在这次战斗中又被子弹击中面部,右眼重伤。他竟然将眼球塞回眼窝,继续带领全排仅剩的9名士兵进行反击。机枪组组长凯内莫为掩护战友,被手榴弹炸断双腿。

战后,美国为了表彰菲利普斯的牺牲以及杨西和凯内莫的残疾,授予了他们战斗勋章,以此赞扬他们的英勇表现。

美军极力将这场战斗描述为一次英雄的胜利,然而实际情况是,在1282高地的防御战中,E连前沿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守卫主峰的残余部队看到这一幕后,立即抛弃战友,逃离阵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志愿军235团成功占领了1282高地。

为了夺回高地,美军主力随即展开反击,每次进攻都依赖于强大的火力覆盖,炮火几乎将整个山头夷为平地。从早晨到下午,这样的冲锋竟然多达七次。

面对美军的钢铁攻势,235团英勇坚守,部队中除了第3营较为完整外,其余连队的伤亡情况都相当严重。一连的指导员丛洪章、副连长周学存、副指导员苗际乾,二连的连长丛惠滋、副连长王敬山,三连的副连长张林芝,四连的指导员王凤鸣、副连长孙德京、副指导员徐茂祥,以及六连的连长王绍云等都英勇牺牲。

同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E连尽管顽强,但一旦指挥官阵亡或友邻阵地失守,剩余部队往往会不战自溃,甚至大规模投降。而235团虽然同样遭受了严重损失,但所有连队都没有撤退的命令,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决不放弃阵地。

在长津湖战场上,1282高地的战斗堪称全局的缩影。中美两大王牌部队的对决,是在战略战术、火力装备,乃至意志力上的全面比拼,每一个环节都关乎胜败与生死。

这场巅峰对决只是长津湖战役初期的一个真实写照,随之而来的战斗将更加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