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二战时期的法国,似乎怎么都离不开38天光速投降这段屈辱的历史了。之前有很多段子也都调侃过,最近比较火热的就是,如果哪个国家想要加入五常,就必须要完成五大支线中的一个。其中噩梦级任务「铁塔尚在」,就要求他们要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23名苏军勇士坚守大楼58天,为何法国在战争爆发后迅速选择投降?这还要从二战开始前说起。
虽然一战和二战从各方面比起来都是两场天差地别的战争,但其实前前后后它们才相隔18年。法国在二战爆发前的军事高层中,仍然还是一战中那批骁勇善战的将军,虽然他们指挥部队打赢了一战,但这也导致在之后的二战中核心的战略指导思想,只能以过去的胜利作为参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有着自己的一套战斗信仰,痴迷于「75小组」这一战斗方式。军官会一次又一次组织士兵在75毫米火炮的掩护下,近乎于自杀式地向德军的阵地冲去,虽然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这种战法也让法国失去了那一代人。
130余万战士牺牲,伤残者高达280余万,如果再加上后勤保障人员和生产人员,总共有500多万法国人死伤在一战。在用如此巨大的代价换来了胜利后,贝当元帅连同其他将军共计13人,怀着沉痛地心情对战争进行了总结,在这期间还著出新的「圣经」。说白了就是要学德国人的战斗方式,通过构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守株待兔,而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那个在1928年开始建造的马奇诺防线了。
可就在那些老将军们还在痛定思痛时,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机械化部队这一概念逐渐开始成熟。在1930年前后,英苏和法国的戴高乐,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国家需要机械化部队,用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但是在法军高层的眼中,坦克只是配合攻坚用的,现在部队只需躲在工事里坚守不出,要那些铁王八有什么用。虽然戴高乐在1934年,还专门把自己的战略思想整理出版,但据说最后也只卖出了几百本。不过那时候法国的老将军们正逐渐被新一代先进军官所取代,这些年轻人倒是很喜欢研究戴高乐的想法,但可能没有人会想到,德国人在书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1934年,德国开始量产1号坦克,组建了小规模的机械化教导部队,让手下的士兵能更快适应新型战斗方式。而德军的一些建设文件中,就曾大篇幅引用戴高乐的文章,而这依旧没有引起法国足够的重视。等到了1935年上半年,德国开始了大规模扩军行动,法国面对此等战争压力下,才同意了戴高乐新建6个装甲师的请求,并且开始大批量生产坦克。可尽管如此,这些人依旧认为坦克是一种防御武器,而当时准备用作主战坦克的雷诺FT17,你敢相信是1917年设计的老古董吗。这辆坦克在平坦的路面上,甚至都追不上一辆自行车,在野外条件下更加离谱,速度就像普通人散步一样。而德军在1937年服役的3号坦克,最高时速约为40公里,是雷诺坦克的几倍之多。而双方对于未来战争不同的思维方式,似乎已经预见了法国的惨败。
其实从1935年起,法国和德国便知道双方必有一战,于是便朝着各自的目标玩命扩军。在法国战役正式爆发之前,法军在纸面上的数据,看起来再次达到了欧洲第一的高度。可是纸面毕竟是纸面,用力一戳就会破的,所以法国战役开始之后,德军可以说如入无人之境,一个月就几乎打穿了法国,波兰的表现都要甩他们一大截。可如果单从纸面数据上来看,法军坦克的先进程度,在一定方面确实领先德军,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载具装备上,相比之下都具有一定优势。德军在战斗开始前可供调派的坦克差不多有3400辆,虽然当时也有较先进的三号和四号坦克,但是却只有300余辆。为了顺利地进行闪电战,德军不得不把大量的一号和二号拉到前线。反观法军这边,他们的手中差不多有3500辆坦克,虽然爷爷辈的雷诺FT17就有1500多,但是一些部队还是装备了众多型号的先进坦克。
其中的夏尔B1型装配了75毫米主炮,几乎对德军所有型号的坦克,都可以造成肉眼可见的伤害。而雷诺R35型坦克防御性能优越,虽然主炮口径只有37毫米,但仍然有力杀伤德军一号坦克。最后就是索玛S35型坦克最为先进,不仅重量达到了20吨,并且炮塔的正面也有55毫米的装甲,再加上47毫米口径的加农炮,从数据上来看碾压德军不成问题。不过战争又不是在地图上比划,所以就算拥有装备上的优势,如果不能进行很好地协同作战,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而法军将领更是直接僵在了指挥使用上,这才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
虽然德军的大多数坦克在火力和防御上存在劣势,但是他们几乎在每一辆坦克上都装了无线电通信设备,保证打起仗来各部可以及时沟通协同。不仅如此,德军坦克的内部同样分工明确,装弹手、炮手和车长配合默契,使坦克的战斗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再加上德军装甲师中除了装甲团外,还配有炮兵和摩托化步兵团,这也就表示坦克在向前冲锋的同时,还能得到地面后方火炮和步兵的援助。除了标准化的地面部队之外,德军装甲团不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还有强悍的空军力量进行辅助。其实德军在一战结束之后,始终没有停止空军支援战斗的研究。在法国战役爆发之时,德军专门设立了用于地空联络的部门,每次都会和装甲师共同行动,以便于随时呼叫空中支援。
让我们再看法军这边,他们那时仍然认为坦克要服务于步兵,所以没有准备备用燃料,也没有中途增添燃料的办法。同时法军坦克内部也没有装配无线电,所以当然也不会想和空军配合作战了。更加离谱的是,法军坦克大多都是单人炮塔,车长不仅要判断敌情,还要腾出手来控制火炮,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效率可言了。因此法军坦克在现实战斗中,无法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迂回包抄这种相对来说较为高级的战术了,在战场上有不少坦克都变成了德军斯图卡轰炸机的活靶子。在双方战斗方式的巨大差异下,虽然法军坦克在数据上占有优势,但是在实际作战中根本无法抵御德军,结果就是战斗进行了5天左右,法国高层就意识到这场仗怕是自己打不赢了。
虽说法军在发展中出现了偏差,但不代表就绝对赢不了德军。1940年5月12日爆发的阿吕坦克战,也曾展现出了法军顽强的一面,同时表现出了强悍的实力。那时法军集结了558辆重型载具,其中坦克有411辆,后方还有100余门火炮和12门防空炮。德军的手中有786辆重型载具,其中坦克有674辆,后方除了有400余门各类火炮外,天上还有空军的绝对支持。和德军冲过阿登森林不同的是,在阿吕驻守的法军除了老爷坦克外,手中还有一批雷诺R35和索玛S35。所以在战斗爆发之后,虽然德军在强大的空中支援下,依靠绝对的机动性不断进攻法军侧翼,想冲破法军坦克薄弱点,进而将其分割包围全部吃掉。
但是法军依靠坦克性能的优势集中反击,让德军迟迟没有在侧翼撕开口子,为阿登地区的战斗争取了宝贵时间。法军在阿吕地区损失坦克105辆,一大半都毁在了德军空军手上。而德军那边也付出了极大地代价,不仅损失了160余辆坦克,还有140名装甲兵不同程度地伤亡。所以综合看来,德军在还没有装备虎、豹等坦克时,法军如果可以集中坦克进行反击,凭借优秀的火炮和防御性能,其实和德军的数字坦克是有一战之力的。甚至都可以依靠厚重的装甲,配合着法军战士们的无畏冲锋,在德军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甚至还有可能对敌造成大规模杀伤,只可惜这些都是上帝视角看到的东西罢了。战争始终不可能只有坦克对冲,或者飞机在天上互射,阿吕坦克战在法国战役阶段实在太少,很多法军坦克甚至都没能参加战斗,就在不断撤退和撤退中被消耗光了。
虽然法军打赢了一战,但是却失去了风华正茂的一代人,之后可以说退步了十几年。但是作为胜利者的法国人得到了什么?海外的殖民地大不如从前,国际影响也变得若隐若现,而且英美为了能够牵制法国,战后给德国提供了大批量的援助,使其迅速发展从而超越法国。等二战全面爆发之后,法国上下全是主张不要惹祸上身,一战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后来的战局又发展至此,他们已经无法对抗德军的钢铁大军了。怕了,真的怕了,难道还要让这一代拿着枪,冲向那群铁王八吗?再加上战争开始前国军经济已经崩溃了,光速投降怕不是当时的唯一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