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真怕了!美国智库:美军印太空军基地已成中国导弹的人质!

2024-12-20军情

近年来,中国火箭军在导弹技术领域实现了快速突破,尤其是在中远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部署上,展现出以下几项核心优势:从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到东风-26「关岛杀手」,中国导弹已经覆盖从第一岛链到第二岛链的绝大多数美军基地。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和先进弹头设计,中国导弹的命中精度大幅提升,足以对机场跑道、弹药库等核心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中国火箭军不仅具备大量导弹库存,还可以快速生产补充,足以在冲突中对美军基地发动多轮饱和攻击。美国军事专家认为,这种能力的结合,使得美军印太基地的生存能力降到历史最低点。【军事观察】杂志形容:「一旦冲突爆发,中国导弹将在数小时内让美军失去在亚太地区的主动权。」

在美军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关岛和第二岛链长期被视为抵御亚太威胁的后方支撑点。然而,随着中国导弹射程的扩大和精度的提高,这些基地的安全性已经完全被颠覆:东风-26导弹因其强大的射程和打击能力,被称为「关岛杀手」。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作为美军在亚太的重要空中力量支点,一旦被摧毁,将极大削弱美军的作战能力。美军在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横须贺海军基地等都直接暴露在中国中程导弹的威胁之下,现有的防空系统难以有效防御多目标密集打击。美国军事智库兰德公司警告:「这些基地不再是美军力量的堡垒,而更像是随时可能被引爆的雷区。」

中国导弹对机场和跑道的精准打击能力,可能让美军战机在冲突早期便陷入瘫痪。根据史汀生中心的报告:美军的机场防御设施相对脆弱,跑道、弹药库等关键设施一旦被摧毁,将导致战机无法出动。中国导弹的打击效率使美军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战损修复和快速反击,从而使整个亚太空军体系的行动能力陷入崩溃。

面对中国导弹的威胁,史汀生中心提出了一个看似解决办法的策略:通过「空中拒止战略」,利用美军盟友的地理位置和空中力量,拖延中国的军事行动。然而,这一策略不仅缺乏实际可行性,还暴露出美军应对能力的局限。

史汀生中心建议,美军应通过与盟友的协作,依托日本、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军事基地,部署更密集的防空体系和预警雷达,以此对中国导弹攻击进行延缓或削弱。他们认为,这种策略可以为美军争取时间,从而恢复战斗力并展开反击。无论是日本还是菲律宾,其防空体系都难以承受中国火箭军的饱和打击,更别提有效拖延攻击节奏。即便「空中拒止」能延缓一轮攻击,中国的导弹库存和生产能力仍然远超美军盟友的承受范围,持续打击的能力将让对手不堪重负。美军的战略更多是将压力转嫁给盟友,但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美军的主导性,也可能导致盟友的信任与合作意愿下降。

对此,军事评论员张学峰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的‘空中拒止’,不过是美军为自己争取喘息时间的权宜之计,根本无法解决中国导弹威胁的根本问题。」

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打破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军事平衡。美国长期依靠其航母战斗群和空军基地对亚太进行战略压制,而中国导弹的威胁让这些「老牌优势」不再可靠。中国以中远程导弹为核心的区域拒止能力,使得美军在亚太地区的行动自由受到严重制约。美军基地的脆弱性,可能让亚太盟友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甚至选择更灵活的中立态度。

中国导弹技术的崛起,不仅是对美军基地的威胁,更可能催生未来战争模式的深刻变革。例如:通过低成本的导弹技术对抗高价值目标,如航母和空军基地,中国实现了以小博大的战略效果。美国势必加速发展高超音速武器和导弹防御系统,而这将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