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有一国家,领土面积 60.37 万平方千米,人口 4141 万。广袤黑土保障粮食,丰富矿产助力其在欧洲强国中称雄。
了解乌克兰历史的人皆明晰,其为苏联成立时的主要成员,堪称随苏联逐步壮大的忠实伙伴。
在苏联老大哥的引领下,乌克兰步步紧跟,发展顺遂。苏联解体时,它继承了 35%的遗产,有众多核武器与船舰等。
须知核武器与造船技术何等重要,新中国当初一穷二白,举国努力近 20 年才研制出核弹,可乌克兰因是苏联「次子」,轻易就拥有大批核武器。
当时的乌克兰继承大量遗产,欧美眼红不已,其核武器数量超欧洲各国总和,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三。
乌克兰军事力量庞大,强于当时的法德,其国土欧洲第二,矿产丰富,黑土占全球四分之一,农业超法国,能成欧洲一强,不像日本地狭资源缺。
在常人眼中,这个国家先天条件优越,后天又幸运加持,仿佛天赋异禀,国富民强对其领导人而言易如反掌。
1991 年独立后的乌克兰,未踏上国富民强之路,发展与民生每况愈下,扬名欧洲世界的愿景,对国民而言遥不可及。
于是,众多人将矛头对准泽连斯基,指责他导致乌克兰如今的糟糕状况,然而乌克兰局势如此混乱,主要有三个原因使他成为现代版「崇祯」。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开启独立自主之路,自行抉择发展方向,这种摸索令曾紧跟苏联的它颇为苦恼,难以适应。
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的作用,乌克兰继承前苏联大量财富,却得了「苏联病」,即重工业发达,而轻工业和农业极其落后。
上世纪 90 年代,国际社会与世界经济变幻莫测,第三次科技革命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在各国经济结构中的作用逐渐凸显。
总的来讲,乌克兰现处于历史的关键转折处和世界潮流的前沿,其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亟待变革。
另一方面,乌克兰虽因拥有大量核武器一时风光,可继承苏联诸多家底,也得承担高额国防维护成本,缺苏联财政支持的乌政府难以承受。
此刻,以美国领衔的北约组织,向乌克兰递出了他们所谓的「友好」援手。
因地理与历史因素,乌克兰处于俄与西欧缓冲区,欧美和俄分别培植势力,致使国内政治势力分裂为亲俄与亲美欧两派。
乌克兰东部地区倾向俄罗斯,是苏联时重点建设之地,企业众多,民众认同感强,普遍希望与俄友好,恢复同盟。
乌克兰以西区域倾向欧美,不只因欧美势力渗透厉害,还因当地亲美势力和民众迫切求欧美北约支持,纷纷倒戈。
经济方面,欧美自身为自由主义市场,在乌克兰独立后,劝其全面自由化市场,修正原计划经济体制,向资本主义市场趋近。
然而这一举措太过急切,乌克兰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轻工业薄弱,大量进口国外轻工业品,价格高还使本国企业错失发展良机。
开放市场后,在欧美的鼓动下,乌克兰有实力的富人转移大量资产到欧美,致使国内发展资金匮乏,经济萎靡。
独立初期全面细化时,许多国有资产迅速私人化,在西方恶意助推下,乌克兰寡头大量窃取国有产业,垄断重要经济项目和关键领域,国家财富被寡头掌控。
这种情况产生的影响极为不利,使国家贫富差距急剧增大,国有资产流失致财政减收,民生工程和工资发放都困难重重。
换句话说,乌克兰在全面市场化时过于急切,又受外部势力干扰,市场化改革没助其发展,反倒加重了国内社会经济矛盾。
在分家伊始分得众多核武器,却在西方鼓动下全部销毁,称是为降低巨额财政亏空,还彻底舍弃了军事工业。
当时,亲欧美乌克兰高层为速融西方,将苏联遗留核武器尽毁,未料后果,竟以毫无防备之躯当作投名状。
独立后的乌克兰犹如邯郸学步,为融入西方,盲从欧美人,丢弃自身优势,不仅未获合理政治地位,还从世界第三沦为二流国家。
他们那时可能未曾领悟,盲目照搬他人之物未必契合自身,唯有契合自身的道路方为至上之选。
乌克兰急速西化,不仅使国内经济陷入低迷,还因西化的经济改革催生了众多寡头势力。
他们常常为保住自身财富并谋取更多利益涉足政坛,凭借强大资源直接或间接干预政治,像亚努科维奇、季莫申科、波罗申科就很典型。
季莫申科,这位乌克兰前总理,掌控众多资产与公司,像大型企业、航空公司及银行,周转资金数百亿,占乌超 20%GDP 。
不妨设想,一位富可敌国的总理,其手中权力有几分用在国民身上?资本贪婪血腥,为满足私欲,他们利用权力,哪管国家和民众!
当国家安稳出现状况,资本常携其所有者逃往安全之地。俄乌战争时,众多资本家和寡头未出钱出力,而是乘私人飞机逃离。
相比之下,紧邻的俄罗斯,选择了一条和其截然不同的道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独立而出,为融入西方进行了系列西化改革,同时国内出现一批掌控大量产业与财富的寡头。
在资本社会中,权力与金钱如孪生姐妹。当金钱涉足国家权力与公器,人民权力和公器就成其护卫,甚至寡头狂言能让猴子当总统。
颇为不幸的是,在叶利钦之后,寡头们遭遇了普京,而所幸的是,俄罗斯迎来了普京。
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后,对寡头铁腕整治,该抓就抓,该判就判,成功遏制寡头干政,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公平。
再看从苏联独立出来的乌克兰,如今在亲美寡头鼓动下,泽连斯基让乌深陷俄乌冲突,百姓饱尝战乱,四处逃难,惶恐不安。
乌克兰位于欧洲与亚洲交界之处,是欧亚大陆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关键,也是俄罗斯和北约势力范围的缓冲区域,关乎美国霸权。
上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北约的缓冲区在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斗争焦点主要在乌克兰。
在乌克兰,乌东地区因历史因素更亲俄,如克里米亚;乌西地区靠近波兰和北约,受西方影响大,亲美派居多。
欧美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发展欠佳,在乌克兰问题上处守势。美国为防乌倒向俄,不断挑战俄底线。
实际上,美国为保住霸主地位,在局部频频制造摩擦。比如针对中国,搞岛链封锁,拿台湾作文章,破坏周边稳定。
俄罗斯领土面积全球居首,矿产丰富,军事实力不凡,曾在美苏争霸时压制美国。虽苏联不在,但作为继承者的俄罗斯仍在。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期望看到的是分裂且毫无威胁的俄罗斯,是羸弱且毫无杀伤力的北极熊。
显然,乌克兰颇为不幸,被美国当作压制与围困俄罗斯的前沿阵地和观察哨所。
总体而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将乌克兰视作给俄罗斯放血的利刃,意在肢解俄罗斯,以保美国世界头号强国之位。
归根结底,乌克兰综合国力薄弱,成了欧美和俄罗斯博弈的「战场」。如今的泽连斯基或许在怪罪当初毁掉核武遗产,致使乌克兰无自保之力,只能紧跟北约和美国。
然而此类操作只会使俄罗斯更为敏感,致俄乌关系更僵。在美俄博弈下,乌克兰独立发展艰难,民众的幸福自由梦愈发遥远。
苏联解体后,于其曾经的广袤地域,一首【轻声地呼唤我的名字】广为流传,歌词深邃,满是对往昔苏联的遗憾与哀伤。
如今深受战火与动荡折磨的乌克兰民众,是否怀念苏联时的荣光?是否思考当下乌克兰的出路究竟在何处?
乌克兰危机中的新军事变革,空军领域备受关注——来自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所
美式民主呈现寡头政治化态势,这是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家形态和政治转型:对乌克兰政治转型历经三十载的深入剖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