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关系,经历过多次起伏。
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的核战争边缘,到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和解,再到苏联解体后的短暂蜜月期。
然而,当前的俄乌冲突,将两国关系推向了低点。
其深远影响,恐怕不亚于六十年前的加勒比海危机。
在这场被称为「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冲突中,美国选择了全面支持乌克兰的立场。
从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到布雷德利装甲车。
从155毫米榴弹炮,到海马斯火箭系统。
美国的军事援助清单,不断延长。
什么是集束弹药?
拜登,在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批准向乌克兰运送五次集束弹药。
这一决定,遭到了联合国和21个国家的批评。
那,什么是集束弹药?
集束弹药,设计初衷是在战场上获得最大效益:
一枚母弹,可以释放数十乃至数百枚子弹,覆盖范围可达数个足球场大小。
然而,这种设计恰恰暴露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2023年的数据令人震惊:
在全球范围内,集束弹药造成的伤亡中,93%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其中将近一半是儿童。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和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
更为可怕的是,集束弹药的「后遗症」。
就像二战后,欧洲土地中的地雷一样。
未爆炸的子弹药,成为和平年代的隐形杀手。
在柬埔寨、老挝等地。
农民们至今仍在与几十年前的未爆集束弹药作斗争。
一片片肥沃农田,变成了危险地带。
一座座村庄被迫迁徙,学校和医院变成废墟。
2020年,全球至少有360人,因集束弹药伤亡。
其中142人,因集束弹药袭击伤亡。
其余218人,则因遗留弹药而伤亡。
正是基于对人道主义的深切关注,国际社会在2008年达成【集束弹药公约】,并于2010年正式生效。
这是继【渥太华禁雷公约】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军控事件。
然而,遗憾的是,一些主要军事大国至今仍未加入公约。
可能演变为美俄对抗
大国博弈,往往借助第三方力量。
从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到60年代的越南战争,再到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
这种模式一再重复。
当前的乌克兰战场,也延续了这一历史逻辑。
白宫将对乌克兰的集束弹药支援,定性为:
「必要的军事物资」。
然而,从军事效果来看,集束弹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场态势。
在明知这种武器,存在重大人道主义隐患的情况下。
美国,为何还要冒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作出这一决定?
答案,或许要从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找。
冷战结束后,美国始终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华盛顿是想通过乌克兰,削弱莫斯科。
正如著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所指出的:
「这场冲突,甚至可能演变为美俄之间的直接对抗。」
更深层次来看,这关乎美国的全球领导力。
在后冷战时代,美国构建了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如果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出犹豫或退缩,将严重损害其在盟友心目中的可信度。
但,代理人战争往往会难以控制。
毕竟,在这个核武器时代,任何战略误判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战争,从来就不是一场数字游戏。」
两种结果
那,一旦美俄战争,会发生什么?
张召忠表示,将会出现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局,美国通过常规战争战胜俄罗斯,看似遵循了历史上强者胜出的铁律。
就像1991年的海湾战争。
美国凭借其优势军力,在战场上取得压倒性胜利。
但在核武器时代,这种「单纯的胜利」,几乎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
因为任何一方在面临失败时,都可能打开那个潘多拉魔盒。
第二种结局,也是更为可怕的情形:
用核武器。
1945年广岛、长崎的蘑菇云,那是人类首次见识核武器的恐怖威力。
但今天的核武器,较之七十多年前,威力何止百倍?
如果核按钮被按下。
不仅参战双方会陷入灾难,整个人类都将面临存亡。
放射性尘埃会污染土地、空气和水源,核冬天将重创全球农业生产。
这就是「双输」。
但,没有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值得以整个人类文明为代价。
中俄实力对比
从历史维度看,美俄(苏)军事对抗由来已久。
二战后的军备竞赛,让两国都积累了庞大的军事遗产。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虽然经历了一段军事实力衰退期。
但在21世纪重新崛起,研制出「先锋」高超音速导弹、「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等新型武器。
而美国,作为全球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其军事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然而,乌克兰战争,暴露出美国军工体系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弱点:
产能不足。
如今,北约国家为乌克兰提供的弹药,却难以跟上战场消耗的速度。
在重型战斗机的总量上。
美俄两国,似乎保持着某种微妙平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时期,双方都在致力于保持战略均势。
美国空军引以为傲的F15EX战斗机,这种被誉为「空中霸王」的战机,目前服役数量仅有80架。
尖端武器的研发和列装,并非一日之功。
即便是军费支出全球第一的美国,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压力。
相比之下,俄罗斯空军的第三代半战斗机队伍,显得更为庞大:
75架苏30SM和115架苏35,总计190架的规模,令人侧目。
这支力量,继承了苏联时期的军工底子。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海军实力的相对式微。
曾经主导了二战后太平洋战略格局的海上力量,如今似乎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挑战。
维持全球存在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军事力量的消长,往往伴随着更深层的社会变迁。
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对抗从来都不是单一手段。
经济制裁,这把美国惯用的「经济武器」,在乌克兰危机中,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余轮制裁措施,从能源禁运到金融封锁,其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冷战时期。
然而,正如1973年,石油危机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一样。
今天的制裁,也催生出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俄罗斯转向卢布结算,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
持续的高通胀,让人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滞胀"危机。
而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则让人联想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时的场景。
历史,似乎在以某种方式重演。
只是今天的世界,已经远比半个世纪前复杂。
在外交层面,美国试图构建一个「反俄联盟」。
这种做法颇,具冷战思维的影子。
然而,当美国以「涉嫌规避制裁」为由,干预中国等国家与俄罗斯的正常经贸往来时,却遭遇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局面: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简单的阵营对立已经难以奏效。
那,美国这种全方位施压的策略,是否真能实现预期目标?
过度制裁,往往会产生反效果。
1919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
不仅没能阻止德国崛起,反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而今天的制裁政策,是否也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秩序的重组,催生出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但,最令人担忧的是核武器因素。
历史告诉我们,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能和平化解。
正是因为,双方都意识到核战争将导致同归于尽。
爱因斯坦曾说: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打,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会用石头和棍子。」
这个讽刺性的预言,道出了核战争的可怕后果。
在这个背景下,美俄之间的军事较量,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胜负」概念。
一旦双方诉诸核武器,不会有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