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民族」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观点认为,俄罗斯军队曾使得英雄般的拿破仑失败,让邪恶的希特勒灭亡,还令整个欧洲心生畏惧,其作战意志和战斗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有些人认为,俄罗斯(苏联)军队的战术非常僵化,不懂得灵活应变,只会依靠人数和装备的优势取胜,几乎没有赢得过任何一场弱胜强的战争。称其为「战斗民族」,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勇于参战,但其军队的实战能力却不值得称赞。
战争是政治的血腥延续,分析战争时不应仅关注战场。一个国家在战争中的表现,往往可以深刻反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状。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会经历波动,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也会随着时间变化,因此仅凭一场战争来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战斗力强弱就像是以偏概全,既不科学也不客观。
![](https://img.jasve.com/2024-12/86106de0a964a1bea36c7d9d03b6acb7.webp)
一场战争仅能展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状况,但如果对一个国家的战争历史进行全面分析,就能深入理解该国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
现在我们将对自俄罗斯建国以来的重要战争进行整理,以便更系统地理解俄罗斯人的战斗能力和作战风格。
血战顿河
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都是东斯拉夫民族的一部分。东斯拉夫人在公元6至8世纪期间,在第聂伯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部落。到了8世纪末,东斯拉夫人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并开始拥有了初步的民族认同感。
拥有相同民族认同的东斯拉夫人逐渐增强了他们的实力,并在9世纪建立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强大公国:基辅罗斯。
然而,基辅罗斯的辉煌只是短暂的,随着各地贵族的崛起,基辅罗斯逐渐转变为各个小公国之间相对独立的松散联盟。
在1240年,基辅遭到西征的蒙古军队的攻陷,罗斯地区因此沦为金帐汗国的附属国。
![](https://img.jasve.com/2024-12/04ed45111ff0a0f34448e5b92654b625.webp)
在蒙古统治的罗斯地区,局势暗潮涌动。到了14世纪,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众多罗斯公国的领导者,而与此同时,作为宗主国的金帐汗国却开始走向衰退。
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促使以莫斯科大公国为首的各罗斯公国不再愿意继续充当金帐汗国的奴仆,二者的对抗在1380年达到了高潮。
在1380年,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指挥着大约15万的罗斯联军(据称)与金帐汗国的20万大军(据称)在顿河畔展开了决战。
在这场战斗中,罗斯联军毫不退缩,勇敢渡过顿河,立志与金帐汗国进行殊死搏斗。经过激烈的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金帐汗国的军队率先溃败。在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的指挥下,各罗斯公国开始迈向民族独立的崭新阶段。
然而,许多事情并不总是顺利。在罗斯联军于顿河畔获胜后的两年内,金帐汗国重新崛起,并通过武力迫使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再次向其称臣。
然而,这次金帐汗国对莫斯科大公国的攻击更像是一个帝国的最后挣扎,之后金帐汗国的衰退加速,而莫斯科大公国则不断强盛。
1480年,已经分裂的金帐汗国再次出征莫斯科大公国,但令人尴尬的是,战斗尚未开始,金帐汗国的军队就因内部分裂而崩溃,指挥的阿哈木汗因内乱而死,莫斯科大公国因此不费一兵一卒而获得胜利,从此蒙古人对罗斯地区长达24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帝国扩张与拿破仑折戟
随着莫斯科大公国的不断壮大,它开始对邻近国家进行吞并。在瓦西里三世的统治下,莫斯科大公国陆续兼并了特维尔公国、普斯科夫共和国、梁赞公国以及立陶宛大公国的斯摩棱斯克地区,从而初步实现了俄罗斯的统一。
在1547年,莫斯科的大公伊凡四世加冕成为沙皇,并开始修建克里姆林宫。
此后,俄罗斯曾经历一段混乱时期,直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局势才逐渐恢复稳定。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彼得大帝)在1682年登基后,俄罗斯开始实施广泛的改革,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经过这些改革,俄罗斯的国力不断增强,在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及瑞典的战争中屡次获胜,随后,俄罗斯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因此被誉为「欧洲的宪兵」。
![](https://img.jasve.com/2024-12/7ba24ff3e39183a9063330ca2ba695c4.webp)
随后,俄罗斯帝国的扩张步伐持续加快,并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下达到巅峰。在这一阶段,俄罗斯帝国参与了波兰的瓜分,并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纳入其统治之中。
随着俄罗斯帝国的逐步崛起,欧洲的局势也在不断变化,战争天才拿破仑应运而生。
在19世纪初,法国在拿破仑的领导下实施了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俄罗斯帝国也参与其中。然而,拿破仑对华沙公国的支持令俄罗斯感到不安,最终导致其退出了对英国的封锁联盟。这一决定激怒了拿破仑,他决意亲自出征,以此惩罚俄罗斯,并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欧洲大陆的权威。
1812年夏季,拿破仑汇聚了来自法国、奥地利、瑞典等国的总共60万军队,开始对俄罗斯发起大规模侵略,俄法战争由此展开。
俄罗斯帝国的领土广阔,地形多样,拿破仑对此深有体会。因此,在开战之前,他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进行后勤准备,确保粮草和运输队伍的充足后,才率领联军向俄罗斯进军。
俄罗斯帝国的边防军力量远逊于拿破仑统帅的联军,因此他们几乎没有进行有效抵抗便开始撤退。然而,俄罗斯境内的崎岖小路却减缓了联军的行进速度,复杂的交通状况也导致了联军的后勤出现困难,一些非法国的军队开始纷纷逃离。
尽管如此,以法军为主的联军依然展现出较强的战斗能力。在进入俄罗斯境内后,尽管俄军试图进行几次防御战,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9月17日,俄罗斯军队才在莫斯科周边展开了一场有效的防御战。这场战斗异常激烈,最终拿破仑指挥的联军展现出更强的战斗能力,成功击败了俄军,直逼莫斯科。
![](https://img.jasve.com/2024-12/c5a2724c07705a07f3ff71c4803797f4.webp)
拿破仑的战略是通过一场猛烈的战斗夺取莫斯科,从而迫使俄罗斯帝国屈服。然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俄军选择主动撤离莫斯科,并在离开之前实施了坚决的清场行动,留下给联军的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城市。
在联军占领莫斯科后,由于无法获得补给,他们只能在占据这座城市一个月后撤退。在这段时间内,俄罗斯帝国发布了全国动员令,动员了境内成年男性的全部力量。联军撤出后,俄军重新组织了近百万的士兵,对联军展开了反攻。
俄军首先切断了联军撤离俄国的捷径,迫使联军沿着原路返回,而他们来时的路线更为艰难且补给困难。随后,俄军不断派遣小规模部队骚扰联军,袭击他们的补给线,使联军处境艰难,越来越多的非法国士兵开始逃离。
11月26日,疲惫不堪的联军撤退至现今白俄罗斯的别津纳河附近,俄军趁联军尚未渡河逃命之际展开了三面包围。此时,联军士气低落,面对俄军的猛烈进攻,陷入了崩溃的境地。拿破仑带领幸存的士兵艰难返回法国,此次远征中,成功回国的联军几乎所剩无几。
俄军凭借坚定的战斗精神和精准的作战策略,成功让横扫欧洲的拿破仑遭遇了惨痛的失败。
帝国衰落:从克里米亚到日俄战争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已趋近于尽头。表面上,该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实则其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内部矛盾与保守停滞。
尽管在表面上俄罗斯帝国显得极为强大,但在许多技术领域,它已与英法等一流强国存在显著差距。
1853年,已经发展乏力的俄罗斯帝国将注意力转向了那个比它更为「古老」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帝国认为奥斯曼帝国已是风烛残年,毫无威胁可言,因此在巴尔干问题上不断施压。面对俄罗斯的强硬态度,奥斯曼帝国拒绝妥协,最终两国爆发了战争。
战争开始时,交战的主要是俄国和土耳其。虽然俄罗斯帝国在战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权,但即使对手只是土耳其军队,俄军也很难展现出绝对的优势。
随着战争的爆发,英法两国迅速对俄军提出警告,要求其立即撤回军队。然而,俄方认为自己可以依赖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支持,因此并未重视英法的警告。
然而,当英法两国开始对俄展开军事行动时,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奥普的盟友却袖手旁观,导致俄国不得不孤军奋战,面对英法和土耳其的联军。
尽管俄罗斯方面明白可能会处于劣势,他们仍希望通过几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为自己在谈判中争取更多的优势,但遗憾的是,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
在陆战领域,俄军在与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英法军队交战时,屡次处于被动局面。
在海战方面,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木质帆船在面对英国皇家海军的蒸汽战舰时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甚至连俄国海军的官员也意识到没有获胜的希望,只能选择自沉舰艇来延缓英法海军的进攻。
在主要战场克里米亚半岛,英法土联军与俄军就登陆和反登陆战斗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https://img.jasve.com/2024-12/497e5fbcb7e3a9af613ce1d81a851d1b.webp)
尽管面临困境,俄罗斯方面仍希望通过增派兵力来扭转局势,而英法两国则加大了先进武器的投入。处于劣势的俄军士气低迷,经过惨重的损失后,最终选择了停战。
克里米亚战争被誉为「第一次全球战争」,主要原因在于参与国众多以及大量先进技术和战术理念的应用。此战中,俄军伤亡人数超过52万,战争揭示了许多社会问题,并暗示了其帝国内部矛盾开始变得日益尖锐。
20世纪初,衰落的俄罗斯帝国开始关注一个更加虚弱的帝国:极为衰弱的清朝。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俄军出动兵力最多,战争结束后,他们并没有像其他列国一样撤离,而是继续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
清朝意识到自己无法与俄国抗衡,因此只好寄望于日本的援助。俄军在东北的长期驻扎严重影响了日本的利益,这让日本感到非常愤怒。因此,日本全国上下决定孤注一掷,发起一场与俄军的生死较量。
战争同样涵盖陆地和海洋两个领域,无论是地面战斗还是海上交锋,俄军本来都充满信心。
在海战领域,俄罗斯最初的策略是让太平洋舰队坚守阵地,等待波罗的海舰队支援后联合攻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而在陆战方面,俄方正加快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计划从欧洲大量调动兵力以彻底击败日本陆军。
然而,这两个计划都由于俄罗斯内部低效的组织而失败,俄国太平洋舰队在没有等到波罗的海舰队的情况下,便遭到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全歼。在彻底击溃俄太平洋舰队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甚至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整备,以便等待俄波罗的海舰队的到来。
在陆战方面,日军毫不犹豫地不断向俄军发动猛烈攻击,而西伯利亚大铁路直到俄军彻底失败时仍未能实现通车。
最终,日俄两国的决战在对马海峡展开,疲惫不堪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在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面前全军覆灭。
![](https://img.jasve.com/2024-12/9498466e118d48c20f7daaf336ccb58a.webp)
在风雨动荡的沙俄时期,日本成功逆袭,从而顺利进入了强国之列,而持续近三百年的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也即将走向终结。
力挽狂澜:卫国战争
20世纪初,尽管国土广袤,但国内矛盾重重,且这些矛盾已无法仅靠改革来解决,一场风暴正悄然酝酿。
1917年,俄国经历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终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成功掌握了全国政权。新成立的苏俄政权通过与邻国结成联盟的方式,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苏联。
![](https://img.jasve.com/2024-12/24eba67c5c9244dd1d583ec50fe534b3.webp)
在苏联成立的前后,俄罗斯的土地上曾经历过激烈的战斗,过去的沙皇军队与外来干涉军曾一度占领了大部分的俄罗斯领土,但最终都被苏联红军击退。
在政权稳固之后,苏联通过计划经济迅速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工业产值已跃升至全球第二位。
斯大林执政期间,开展了「大清洗」运动,许多高级军官遭到处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军的作战能力。
在纳粹德国迅速攻陷波兰后,苏联意识到与德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因此开始在周边地区建立战略缓冲区。苏联曾向芬兰提出领土交换的建议,但遭到拒绝,于是对芬兰展开了大规模进攻。当时苏联军队人数超过500万,而芬兰总人口仅约400万,这场战争显得极为不对称。然而,苏军的战斗表现却相当糟糕,原本预计几周内就能胜利的战斗竟然持续了四个多月。尽管苏联最终战胜了芬兰,但其伤亡人数却是芬兰的近十倍。
苏芬战争使希特勒产生了苏联脆弱的错觉,因此他决定提早对苏联发动攻击。
在战斗的早期阶段,纳粹德国军队如猛虎下山,开战不久便对苏联军队造成了严重打击,并成功占领了当时苏联的第三大城市基辅。
为了应对强大的德军,苏联启动了全面动员,工厂迅速增加军需物资的生产,并调动远东的部队支援前线。同时,来自英国和美国的援助也陆续到达苏联。
1942年,尽管德军在战场上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攻陷莫斯科并迫使苏联投降的计划并未成功。
1942年夏季,斯大林格勒战役如火如荼地展开,苏军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坚韧地抵抗了超过三个月,成功将德军困于斯大林格勒。随后,苏军实施了反包围战术,最终消灭了德第六集团军,双方力量的对比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失败,战争局势彻底转变,苏军开始展开大规模的反攻。
并沿途追击至柏林,最终彻底击溃了纳粹德国军队。
![](https://img.jasve.com/2024-12/b2345c76c34517c03fdda38a015688d7.webp)
苏联军队以无畏的斗志击退了残暴的纳粹德国,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帝国坟场:苏联侵阿,惨淡收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进入了冷战时期。
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国力达到了巅峰,甚至一度显示出超过美国的趋势。此时,苏联充满信心,认为全球霸权即将到手。因此,苏联希望通过控制阿富汗来获取通往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在支持傀儡政权的努力失败后,苏军于1979年毫不掩饰地大规模入侵阿富汗。
从常规战争的角度来看,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相当有效,苏军仅用一天的时间便占领了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并在一周内掌控了该国所有主要城市的交通要道。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意味着苏联已经成功地占领了阿富汗。然而,阿富汗被称为「帝国的坟场」,其复杂的局势并不能简单以常理来分析。
当时的阿富汗是一个前现代化的国家,更像是一个部落的联合体。即使摧毁了阿富汗的中央政府,各部落的武装力量依然通过游击战的方式对苏军进行骚扰和攻击。
这些地方武装的抵抗逐渐使苏军陷入战争的困境。
苏联军队在阿富汗陷入困境,作为老牌对手的美国怎会袖手旁观?美国不仅秘密向阿富汗的各个游击队提供武器和训练,还借助舆论的力量,号召全球的穆斯林前往阿富汗参与对抗苏军的「圣战」。
逐渐地,苏联军队无奈地意识到,阿富汗的游击队似乎永远无法被消灭,不仅如此,他们的战斗力还在不断增强。
苏军随后停止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全面进攻,转而进行重点打击。然而,那些被苏军「重点关注」的阿富汗军队中,恰恰有很多战斗力强大、意志坚定的「硬骨头」。在潘杰希尔谷地,马苏德指挥的游击队成功抵御了苏军九次围攻,令苏军颜面尽失。
![](https://img.jasve.com/2024-12/30fb06ee5e8262bff9ec05380c14728c.webp)
毫无疑问,对于强大的苏联军队而言,战场上遇到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真正的挑战则来源于国内。
当苏联军队开始入侵阿富汗时,国际油价保持在高位,苏联的财政状况相对宽裕,尽管战局不利,依然能够支撑军事行动。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国际油价开始下跌,苏联财政状况紧张,无法继续在阿富汗进行军事干预。
1989年,苏联军队狼狈不堪地撤出了阿富汗。
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就像是压倒苏联这座巨人的最后一击,最终导致了1991年苏联的解体。
总结:哪些仗打的赢?哪些仗打不赢?
以上是对俄罗斯战争历史的简要回顾,现在我们可以简单描绘出俄罗斯(苏联)军队的作战特征:
首先,俄(苏)军队确实很少出现以少胜多的战斗实例,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通常不会以劣势兵力与敌人交战。
其次,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俄(苏)军队通常能够战胜强敌,赢得胜利。
第三,俄(苏)军在作战时注重核心目标,不拘泥于细节,倾向于直接进攻,不太讲究战术,常常选择正面交锋,因此在战争中伤亡人数往往较高。如果战场环境适合俄(苏)军的强势推进,他们通常能够取得成功;反之,如果战场不利于这种进攻方式,俄(苏)军往往会遭受损失。
![](https://img.jasve.com/2024-12/83be64df526f563b0a870857dcef7b1e.webp)
综合上述三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俄(苏)军在战争中并不注重战术,而是依靠其庞大的规模取得胜利。
战争是政治的极端表现,军队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动员的能力,而在战争期间,国家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能力则显示了社会组织的效率。
俄罗斯民族的动员能力较为突出,因此俄军在兵力上通常不会处于劣势。
在国家崛起的时期(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俄(苏)军的组织效率相对较高,加上其庞大的规模优势,使得俄(苏)能够战胜所有强大的敌人。
![](https://img.jasve.com/2024-12/3c3c9300af4b3759d5bcaf4eab1b6808.webp)
在国家衰退的时期,即使俄(苏)军能够勉强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其组织效率依然较低,这常常使得俄(苏)军无法充分展现其规模优势,最终导致战争的失利。
俄罗斯人民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他们总能团结一致,形成坚不可摧的联盟,这样的团结既高效又强大,几乎没有敌人能够动摇;然而,当国家遭遇内外困扰,权贵们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发动战争时,往往会导致军队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战果,反而会引发严重的反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