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的政策基本上是朝着裁军方向发展,新的国际联盟成立是为了增加各国间的信任,防止战争再次爆发。一战在1918年结束后,发生在东欧和俄国的战争实际上又持续了3年才真正结束,而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还存在着不少的殖民地问题没有解决,这些国家仍保留着大量的军队,只有德国和俄国真正进行了裁减军事力量。德国空军司令冯·赫伯纳于1920年5月8日正式宣布德国空军不复存在,四个月后【凡尔赛公约】正式生效。
尽管公约规定德国在将来不准拥有空军力量,但是,在1922年4月16日,德国和苏俄签订了【拉帕罗协议】,这个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德国武装力量和苏(俄)联开始正式合作,协议规定德国在苏(俄)联的沃罗涅什( Voronezh)北部的利皮特兹克空军训练中心就位于该地,此处为苏(俄)联空军最重要的新机训练基地)建立一个飞行训练中心。德国通过这种方法绕过了【凡尔赛公约】,这是德国新空军的开始。
就在这个时候,德国一些军事专家开始讨论德国未来空中力量在国家军事力量中的角色和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中战斗清楚地表明空军在地面支援和战术上的重要性,飞机被称为「飞行炮兵」就是对飞机在战争中表现的最好解释、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战术上还没有对携带炸弹轰炸作出明确的定义。
(上图)虽然其貌不扬,但图中的K 47却是当时世界设计最先进的飞机,在一些国家和公司仍热衷双翼飞机的时候,容克公司选择了单翼布局,这对提高飞机速度极为有益,而从双翼到单翼的转换关键却是发动机功率越来越大。此时的K47还看不到Ju87的影子,性能也不完善,为了掩人耳目,飞机侧机身采用的是民用航空编号。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曾经几番尝试制造一些「伪装的」军用飞机,但是很显然,为了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德国飞机设计者和生产厂商必须参与进来。而且由于德国战败,【凡尔赛公约】完全剥夺了德国拥有进攻性武器的权利,德国军工企业被严格禁止研制和生产进攻性武器的替代品。但是,这个苛刻的条约墨迹未干,德国企业就开始寻找变相方法为德国军事服务,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国家任人宰割。
总部位于德国德绍( Dessau)的容克公司就是这样一个有抱负的公司,该公司创始人就是雨果·容克教授。为了「曲线救国」,他在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莫斯科附近和土耳其建立了自己的飞机工厂,在瑞典的里姆哈姆恩( Limhamn)也成立了AB Flygindustri分公司。在这些外国的工厂里,容克公司或按许可证或自己设计生产了大量的军用和民用飞机,这些生产的飞机里最著名的是K47全金属单翼飞机,该飞机对日后的Ju 87飞机的研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图)这架K47飞机刚刚起飞离地,飞机侧机身S-AABW是民用编号,后来改为D-2012,这也是民用编号。飞机采用双垂尾设计,这个设计也影响到Ju87第一架原型机。早期飞机均采用敞开式座舱,飞行员的活儿十分辛苦,即使是夏天,高空也比较冷,更甭提冬天了。
K 47的设计者是容克公司的工程师卡尔·普劳斯, K 47飞机于1928年进行了首飞,随后,这架飞机开始在利皮特兹克德国飞行训练中心进行秘密评估和测试。K47采用的是英国布列斯托尔公司研制的「丘比特」VI星形发动机,该发动机功率为480马力。在当时,K 47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设计,它属于一种双座战斗机,特别强调俯冲攻击目标,为此,飞机采用的是带斜支撑的机翼,这种机翼结构设计是考虑K47高速俯冲后拉起时能够承受足够的应力,也就是结构强度高。K47还是容克公司设计的第一种机身蒙皮光滑的飞机,以前的飞机表面为带皱纹的薄板。在瑞典生产的首批12架K 47飞机主要用于出口,其中6架卖给了中国中央政府,4架最终卖给了苏联,当时德国军方极不情愿地购买了2架原型机和用于出口的2架K 47飞机。
由于K47飞机的载弹量达到100公斤,其翼下挂架可以挂载8枚12.5公斤的高爆破片式炸弹,技术人员决定使用3架(上文中用于出口的12架中)在利皮特兹克进行俯冲轰炸适用性研究。尽管试验取得了成功,但是德国军方还是觉得K47的中队使用费用高,因此没有下单订购,德国军队仅有的4架(上文中2架原型机和2架出口型K 47,但此时这4架飞机已经将编号改为了A 48)飞机也半军事半民用地使用到寿命结束。
(上图)这个角度可以看清K47飞机全貌:双垂尾、敞开式座舱、平直机翼和固定式起落架。图中的飞机跟K47原型机已经有一些细小的区别,它就是K47的生产型,编号为A 48。后座舱已经安装了后射机枪,它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战斗机了。
早在1923年,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工程师荷曼·波尔曼来到了容克公司,他此前是德国试验轰炸分遣队(Experimental Bomb Detachment)的飞行员。进入容克公司的几年内,他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设计才能和在研制全金属单翼飞机方面的领导能力、他最成功的是设计了容克W 33和容克W 34飞机。波尔曼同时也合作设计了K47战斗机,卡尔·普劳斯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后,波尔曼接替了卡尔·普劳斯在德国研制A 48飞机的任务,A 48是在K 47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飞机,它就是后来Ju87飞机的设计基础。
同时,世界其他国家也在研究俯冲轰炸的战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海军陆战队受到一些中美洲国家政府请求对本国的叛乱分子进行镇压,特别是海地和尼加拉瓜。在这些国家,大部分的战斗都发生在茂密的丛林里,因为叛乱分子经常为了躲避打击逃到密林里。炮兵对此束手无策,只有空中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有所作为,但是,普通的轰炸所起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英国德·哈维兰特公司研制的D·H·4B双翼飞机当时就已经很落后了,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为了增加打击的精确度开始使用俯冲轰炸战术来对付密林里的叛乱分子。
自从采用俯冲轰炸战术后,打击效果非常鼓舞人心,为此,美国海军陆战队要求新研制的通用飞机必须具备俯冲轰炸能力。巧合的是寇蒂斯飞机和汽车公司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双座战斗机,即F8C,该飞机满足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要求并于1928年进入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F8C在做了适当的改进并安装一些新设备后编号改为OC-1,绰号为「地狱俯冲者」,这个绰号后来适用于所有寇蒂斯公司研制的俯冲轰炸机。
德国和日本对美国寇蒂斯公司研制的俯冲轰炸机十分欣赏,尤其是日本皇家海军早就对飞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飞机在海军中的作用认识十分超前,早在1911-1912年间英国试验飞机和军舰结合提高作战效能时就在模仿英国的作法进行了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空中和海上试验。截至1928年,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艘航空母舰,包括1922年完工的、排水量为7470/10000吨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它是世界上第一种作为航母来研制的航空母舰,此前的所谓航空母舰都是在商船或其他舰船上改进的。
(上图)亨克尔公司的Ha 50飞机最早是为日本海军设计的具备俯冲能力的战斗机,后来的改进型号德国空军也在使用,但这款飞机开始生产时单翼飞机就已经后来居上了,因此,德国空军的装备数量并不多,而且多为训练之用。图中为Ha 50B型,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发动机加了整流罩。
当1930年美国第一种舰载俯冲轰炸机/战斗机出现后,日本立即意识到这种新型的攻击舰船方法的巨大潜力,因此,日本政府授权德国厄恩斯特·亨克尔(Ernst Heinkel)公司为日本设计一种相应的水上战斗机供日本海军使用。亨克尔博士从1922年就与日本有商业上的往来,因此,得到日本的授权后,亨克尔公司设计人员立即开始设计这种飞机,日本强调飞机具备俯冲轰炸能力,而这正是设计上的难点。
1931年,亨克尔公司很快便设计出了一款带浮简的双座水上飞机,编号为He 50aW,该飞机的动力装置为容克公司研制的容克L5直列发动机,功率为390马力。但是这架飞机没有安装任何军事用途的设备,尽管如此,飞机的动力明显有些不足,出口给日本的飞机编号为He 50D。出口到日本的这些He 50D后来成为日本本国研制的爱知D1A舰载俯冲轰炸机的基础。
亨克尔He 50俯冲轰炸/战斗机三视图。注意它的发动机裸露着,没有安装整流罩。
在He 50aW研制之时德国人就意识到了动力问题,因此,第二架为德国军队研制的陆基型号原型机He 50aL采用的是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布列斯托尔公司专利「丘比特」VI星形发动机,其功率为450马力。这个型号达到了俯冲轰炸的要求,因此,He 50aL是德国研制的第一种俯冲轰炸机。但是1931年秋天,更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发生了,当时,He 50 aL还在工厂里没有首飞,厄恩斯特·乌德特受到邀请去美国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市参加国际航空比赛。
在飞行表演中,寇蒂斯公司最新式的俯冲轰炸飞机在机场上空进行了近乎垂直的俯冲表演,表演中,飞机模拟轰炸任务从空中投下了沙袋,沙袋非常精确地投到了地面划定的区域内。厄恩斯特·乌德特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回国后向政府高层递交了几份热情洋溢的报告,信中强调了俯冲攻击在军事中的作用。这些报告不久便引起了当时正在秘密组建中的军事航空部门首脑的兴趣,但除了兴趣其他方面根本没什么动静。美国飞机的俯冲轰炸表演给容克公司瑞典分公司的工程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决定在K47战斗机的基础上做些改进以便使K47也具备俯冲轰炸的能力,不久,俯冲轰炸试验便开始进行了。
图为K47飞机翼下挂架(左)和50公斤炸弹。
亨克尔博士非常清楚德国正在秘密组建德国空军,也知道组建后的空军需要大量的军用飞机,作为一个非常有头脑,非常精明的商人,他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国内的订单,他料想到德国空军在不久就会成立,而且迅速会扩大,时间不会拖得太久,为此,他在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当德国空中军事部门表现出对俯冲轰炸机的兴趣,他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因为这个时候,亨克尔公司已经生产出了一种具有俯冲轰炸功能的飞机,而且与日本海军签订的合同仍然在实施中。1932年春天,1架He 50aL编号改为He 50V-1后给德国国防部高级官员做了飞行表演。这架飞机的第二个座舱后来进行了外形处理,这个位置暂时去除是为了做一系列的武器投放试验。
在一次试验中,Hc 50V-1在俯冲状态投下了总重为500公斤的数个重物,这是德国军事高层第一次观看俯冲轰炸表演,他们被这种轰炸方式震惊了。鉴于这次表演,亨克尔公司获得了国家运输部(这个部门半公开半隐蔽地为军事航空服务)合同,生产3架飞机用于评估。亨克尔意识到时间不能再拖延了,德国政府走军事化道路的用意越来越明显,为此,他加速了试验评估飞机的生产,1932年夏天就交付了这3架飞机。那架He 5oV-1先是在德国雷希林(Rechlin)加紧测试,随后送到苏联的利皮特兹克继续进行各项试验。
新生产的3架评估飞机跟He 50aL基本结构相似,但动力装置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没有整流罩的SAM22B星形发动机,功率为600马力。尽管这3架飞机是按通用型的双座战斗机来设计的,工厂完成建造后也是这个布局,但这些飞机的后机身部位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可以很容易改成单座的俯冲轰炸机,这3架交付给德国军事部门时实际已经去掉了一个座舱,主要目的是向高层演示俯冲轰炸技术,飞机可以投掷500公斤的炸弹。1932年7月,飞行测试顺利通过,因此,亨克尔公司再次接到订单生产25架这种飞机,这些飞机的编号为He 50A,这25架飞机主要提供给不同的商业飞行员学校(Commercial Pilot School),这些学校也是个幌子,培训的飞行员包括了军事飞行训练大队成员。对于亨克尔公司来说、一切看起来似乎非常有前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亨克尔的希望不久就破灭了。
(上图)K47原型机后视和侧视图,可以看出飞机还较为原始,武器还不完备,特别是两座舱之间和后座舱后的整流罩明显不是实用飞机应该具备的,比如后座舱后的整流罩就影响后射机枪的安装,后来生产型A 48就去掉了这里的整流罩。
厄恩斯特·乌德特始终无法忘记小巧结实的美国俯冲轰炸飞机,他一直希望能摘到一架该型号飞机。在多方努力后不久,他获准以14000美元的价格购买一架俯冲轰炸飞机的出口型。但是,厄恩斯特·乌德特没有这么多钱(当时这个价格是十分惊人的),他请求一些德国商人出资相助也没有结果。当时,厄恩斯特·乌德特只是一介平民,他梦想得到美国的飞机部分原因是他想在航空表演上能够驾驶这种飞机,次要的原因是飞机的军事潜力。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夺取了德国政权,从那时起,重整武装力量成了无法回头的箭,钱也不再是主要问题。1933年4月27日,戈林领导的德国国家航空督察部改称德国航空部(RLM,即英文German AirMinistry) 。一个月后,所有的偷偷摸摸进行的军事航空事务都划归给德国航空部和空军部长戈林来管理。厄恩斯特·乌德特这个时候投靠到了戈林身边,戈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德特所在中队的指挥官,他们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但还称不上是朋友。戈林同意把乌德特搞到德国空军中来,乌德特起先不同意,但几次动摇后还是同意了、条件是只要他愿意允许他试飞所有的新飞机,正式参加德国空军的时间向后延迟一下(他后来于1935年6月正式加入德国空军)。
据说是乌德特驾驶寇蒂斯公司的俯冲轰炸机做的俯冲表演打动了戈林和航空局高层官员,当过驾驶员的那些高层官员也看到了俯冲轰炸的巨大军事潜力,因此,航空局立即着手实施俯冲轰炸机项目,这个项目要求立即研制俯冲轰炸机。上面的这些理由可能不完全准确,但毫无疑问的是乌德特有机会真正实现他的俯冲轰炸机的梦想。表面上看是乌德特对俯冲轰炸的痴迷和德国高层官员的支持促使了俯冲轰炸机研制项目上马,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防空办公室的一个航空装备督察部就考虑过了通过俯冲轰炸提高轰炸精度的问题,只是那个时候,作为战败国,德国人并没有多少机会去验证这种高精度的轰炸方法。
(上图)德国空军正式提出研制俯冲轰炸机时的技术指示非常保守,仍是稳妥的双翼布局,德国空军自然有它的考虑,在Ju 87飞机诞生后其他俯冲轰炸机就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了,但是,Hs 123飞机有它自己的特点,那就是简单可靠。中国空军曾于1938年购买12架用于长江一带轰炸日本舰船。
截至1932年,俯冲轰炸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不仅有外国试验的评估结果和实际的操作经验,德国亨克尔公司的He 50和容克公司的K47也积累了大量的试验数据,主要的试验都是在苏联的利皮特兹克训练中心进行的。1933年早些时候,负责新技术发展的德国航空部技术部决定在两个阶段实施俯冲轰炸机项目,第一个阶段就是根据上文提到的俯冲轰炸机技术和战术研究,研制一种过渡的实用型俯冲轰炸机。第二个阶段是为德国空军研制性能更全面的实用俯冲轰炸机。1933年春天,在乌德特的极力劝说下,官方正式向位于科萨尔的菲施乐公司和在柏林新成立的海因克尔颁布了初期项目规范书,这个项目规范还比较宽泛,没有涉及具体的性能参数。
(上图)由于Ju87的诞生,Hs 123所有型号只生产不足1000架,但是,Hs 123并没有像He 50沦为俯冲轰炸教练机,它仍然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和二战,而且在战争中表现不俗。由于早就停产机的零部件短缺,Hs 123在战场一直战斗到1944年年底,直到飞机耗光为止。
文件要求研制一种全金属单座双翼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动力装置为宝马公司生产的BMW132A星形发动机,功率为650马力,这种发动机实际上是宝马公司专利生产的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大黄蜂」(Hornet)发动机;飞机采用常规的布局;飞机必须易于大量生产:飞机还应具备改进的潜力,可以看出这种俯冲轰炸机的设计十分保守。两家公司分别研制出了1架原型机,后德国航空部分别编号为Fi 98和Hs 123。第一阶段的试验型俯冲轰炸机对日后「斯图卡」的诞生和战术使用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第二阶段具体的项目规范书直到1935年才颁布。
戈林原本对俯冲轰炸的态度十分消极、然而,到1933年夏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戈林又成了俯冲轰炸的坚定支持者,他很爽快地答应乌德特购买2架美国俯冲轰炸飞机,不是先前乌德特要求的1架。戈林还以个人名义用政府的资金购买寇蒂斯公司「鹰」Ⅱ双翼飞机、其出口型的编号为F11C-2「苍鹰」( Gosha wk)俯冲轰炸机。1933年9月27日,乌德特在纽约州的巴夫罗( Buffalo)寇蒂斯公司工厂试飞了「鹰」Ⅱ双翼飞机、随后这架飞机用德国的「欧罗巴」(Europa)号船运回德国。10月19日飞机运抵德国不来梅港,随后在德国航空部官员的协助下运到柏林。
(上图)菲施乐公司的方案Fi 98飞机外形较为流畅,也堪称漂亮,但是,在与Hs 123竞争时落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两翼之间的斜撑较为落后。
「鹰」Ⅱ双翼飞机的动力装置为怀特公司研制的SR-1820-F2星形发动机,功率为712马力,飞机在1005米高度的最大速度为325公里/小时,「鹰」Ⅱ飞机的重量和航程都跟容克公司的K 47飞机相当,但它的体积更小,机动性也更好,最主要的是它的俯冲性能非常优秀。亨克尔公司的He 50跟「鹰」Ⅱ飞机相比显得十分笨拙,速度也慢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航空部的官员对俯冲轰炸飞机在军事用途上表示怀疑的原因之一,但是购买了「鹰」Ⅱ飞机并没有完全改变德国人对俯冲轰炸机的认识。
同样在1933年10月,德国航空部下令组建德国空军的第一个俯冲轰炸机大队,但直到17个月后,这个俯冲轰炸机大队才正式成立。1933年12月,2架「鹰」Ⅱ飞机被冠以民用编号D-3165和D-3166(后又改为D-IRIS和D-ISIS)后被送到柏林北部新成立的测试中心,在那里,乌德特向航空局的官员表演了模拟俯冲轰炸机动。
(上图)美国F11C-2「苍鹰」俯冲轰炸飞机在当时不仅先进,还具备实战经验,它对德国Ju87的诞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曾购买52架。
表演打动了一些官员的心,但并不是全部,主要的反对意见来自发展部主任沃尔福拉姆:冯·里希特霍芬少校和空军部长厄哈德·米尔切,里希特霍芬纯粹受了He 50低劣性能的影响,他认为俯冲轰炸这个概念没有多大的军事意义,因为在地面防空火力面前俯冲轰炸机很难生存,俯冲恢复过程飞机非常容易遭到攻击,而厄哈德·米尔切的反对意见是一般的飞行员无法承受俯冲造成的过大的过载。真正支持乌德特想法的是德国空军参谋长沃斯尔·威瓦尔将军,双方的观点争持不下,最后同意进一步试验,用事实来判断。
德国空军第一个单位于1934年4月1日正式成立,指挥官是里特尔·冯·格里姆少校,他是著名的一战飞行员。这个单位番号为JG132 (Jagdgeschwader,简称JG,意为猎杀中队),这个单位是战斗机中队,标准装备是Ar 65和He 51战斗机,主要执行战斗任务,但这个中队也负责训练俯冲轰炸机飞行员,为此,JG132大队接受了一些He 50A俯冲轰炸机。这个时候,德国空军仍不敢暴露其真实意图,订购的He 50A只有60架。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