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苏德战场曾比北京再冷20度,关于高寒作战的一些事情

2024-04-29军情

北京迎来最冷冬天,苏德战场曾比北京再冷20度

根据监测数据,2021年1月6日晚19点,北京大多数地区的气温在零下18度左右,东南五环(亦庄)的气象站记录的气温为零下17.9度。对东北地区而言,这样的温度算不了什么,但对北京来说,这是本世纪头20年1月初的最低温记录(之前的记录为零下16.7度)。寒潮带来的猛烈北风使得体感温度降至零下30度左右,许多人感到寒冷刻骨。在和平时期,即使办公族开启所有网约车应用也难以叫到一辆车,但至少可以喝杯热饮来镇静一下。然而在1941年的莫斯科郊外,情况却发生了剧烈变化。

德国人因后勤补给紧张而陷入困境,一旦坐下就可能再也无法站起。

德国入侵苏联时势如破竹,一路推进到莫斯科附近。1941年11月27日,苏联气温在两小时内骤降20度,达到零下40度(也有说是零下20至30度)。原本幻想三个月内攻陷苏联的德国士兵缺乏棉衣,坦克无法启动,擅长闪电战的德军被严寒天气冻住,而寒冷顽强的战斗民族则利用胜利日红场阅兵的势头发起反击,最终在莫斯科战役中取得胜利。

从帽子就能看出德国人和苏联人在抗寒方面的差异。

对德国人来说,胜利似乎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最接近的时候,他们已能通过望远镜看到红场的屋顶和飘扬的红旗。历史的惊人相似性体现在100多年前(1812年),另一位「战争狂人」拿破仑带领60万大军远征俄国,几个月内就到达城下,未料遭遇寒流重创,败退莫斯科,拿破仑帝国由此衰败。然而苏联人也非万能,面对纬度更高、更不怕冷的芬兰人,苏芬战争同样打得狼狈不堪。

法国和德国在俄罗斯的惨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罗斯的冬季。

寒冷的北极,隐藏着大国角力的秘密

没有人愿意主动置身于困境,但往往困难越大,收益也越大。天寒地冻的北极圈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航道的战略价值,自冷战以来,一直是大国间的博弈场。美苏两国长期在北极地区活动,1954年,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服役;1958年,美国核潜艇实现了在北极冰层下自由航行。此后几年,美军依靠核潜艇的性能优势,长期潜伏在苏联北方舰队的巴伦支海基地外,导致两国核潜艇多次水下相撞。

「悄悄」从冰面下浮出的美国核潜艇,仿佛无人目睹。

1979年冬天,美国鲟鱼级攻击核潜艇「帕奇」号作为间谍潜艇改装后从北极冰层下驶入巴伦支海,花了两周时间在海底寻找并成功安装窃听设备在连接苏联北方舰队司令部与海军基地的海底电缆上。后来,苏联通过情报网络得知其远东鄂霍次克海的海底电缆被监听,找到并打捞了名为「蚕茧」的水下通信电缆监听装置,尽管如此,美国已经窃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并成功撤回了巴伦支海底的窃听设备。

帕奇号间谍潜艇利用水下通信电缆监听装置进行窃听。

与南极不同,北极没有大块陆地,为了尽可能接近对方,美苏两国在不断变化的北极浮冰上建立了多个「考察站」,从事监听和其他间谍活动。然而,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变化的气象条件,以及不断移动、破裂的冰层,使得这些行动充满不确定性。1961年3月,一架美国侦察飞机在北极空域进行磁力测量时发现苏联人在浮冰上建立的「北极9号」科学观测站因冰层变动而被紧急放弃。美国情报部门便打起了这里废弃文件、设备的主意,一个名为「冷足」的情报侦察行动随之启动。

为了对抗北极厚厚的冰层,苏联潜艇多采用可收放的水平舵、双壳体结构。

美国情报人员在拉斯维加斯海岸附近的冰层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但北极恶劣的天气使得计划一再推迟。直到第二年春天,美国情报部门又接到了一份大礼——苏联人同样匆忙放弃了位于浮冰上的「北极8号」观测站,因此行动的目标转移到了「北极8号」。美军运输机空投了两名受过训练的情报人员和三箱设备及物资,接下来的五天,这两名情报人员在苏联观测站搜刮了所有可以带走的东西。就在此时,外面的天气再次变坏,大雾弥漫,搭载富尔顿回收系统的运输机无法按计划到达,最终美国不得不派出核潜艇执行营救任务,最终两名情报人员带着21件特殊设备、83份文件以及大量照片安全返回。

左:冷足行动;右:气球可将被救援人员升至约150米高空,MC-130E飞机的鼻部触杆将绳索捕捉并回收飞行员。

冷战期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苏联解体后,尽管俄罗斯实力大幅削弱,但并未放弃对北极地区的关注,近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美国、英国等西方强国也持续关注北极地区,2018年,美英海军出动了三艘核潜艇,在北极圈进行了长达五周的冰原演习,期间还在北极冰层下进行了鱼雷发射演习。虽然没有明说,但假想敌显然只能是俄罗斯。

在严寒中携带弹药发起攻击的图-22M「逆火」轰炸机

严寒是一种考验,也是必须适应的环境

对于像俄罗斯(前苏联)这类位于寒带或温带的国家来说,其武器装备必须能够应对严寒季节的挑战,在设计和试验武器装备的过程中,低温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在俄罗斯「军队-2018」国防展览会上,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展示了一套北极战斗装备,包括200多件装备,如「纳努克」雪地服、睡袋、药品及食品运输箱和口粮等,显然这家轻武器巨头已经妥善解决了在冰雪环境中无法开动枪栓的问题。

被大雪覆盖的米格-25

不只是俄罗斯有用于除雪的战斗机引擎改造的暴力除雪车,瑞典的做法更为直接,将萨博-32改造成了跑道除雪车。

在大型设备方面,俄罗斯研发了DT-30PM铰接式履带全地形车,其关键部件均配备了加热器,确保在零下50度的极端寒冷天气中,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作。在北极地区使用的「铠甲」-SA和「道尔」-M2DT地空导弹系统也都使用了DT-30PM的底盘。为了在北极地区部署具备区域威慑能力的S-400地空导弹系统,俄罗斯对其进行了防寒处理,不仅使用了具有更强通过能力的特制底盘,还增加了取暖、启动引擎和加热设备的辅助燃气轮机。俄罗斯在北极建立了坚固的基地,将设备存放在配备供暖设施的室内,确保设备能在短时间内启动并正常运作。俄海军已订购了两艘23550型护卫舰,这种战舰具备1.5米的破冰能力;此外,还通过浮动核电站解决了北极部队长期存在的供电问题。

气温不仅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也与海拔高度紧密相关,在我国西部地区,常见一山之差四季分明的景象。70年前,中国军人在朝鲜半岛的冰天雪地中,仅穿单衣,却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将美军的耻辱永定在长津湖畔,但也付出了3个冰雕连和大量士兵冻伤的代价。随着条件的逐步改善,我军非常重视寒区作战的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及其后勤保障。坦克装甲车辆在定型前,通常会送往设在大兴安岭漠河附近的装甲兵工程学院试验场进行测试,以检验超过零下40度的极端低温对动力、传动、通信和枪炮性能的影响,以及在低温条件下车辆的人机效能,即便是大部分用于南方的两栖装甲车辆也不例外。

正在进行极寒天气测试的枪骑兵轰炸机

俄军的防寒措施非常到位,其服装分为8个等级,最高可抵御-40℃的严寒。

在西南边陲,大量新型防寒被服和设施已投入使用。以新型防寒靴为例,它采用耐低温的发泡中底和专业的高海拔登山橡胶大底,总重相比07式防寒靴有所减轻,还广泛使用了防磨和防踢片,提升了使用寿命。户外服装常用的Gore-Tex防水透气面料也在新型防寒装备中得到应用,而且得益于从面料到零配件的国产产业链,这些装备的价格较为合理。凭借强大的实力,我们绝不会坐视领土被他人占据,再也不会重现被俘并用作冻伤试验的「马路大」(731部队)的耻辱历史。

如新闻标题:配备新型营房方舱

左侧印度,右侧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