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精致的浪费,从轻武器看印度军事现代化前路何在

2024-11-10军情

从独立开始,印度就立志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而军事是印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印军兵力总数世界排名确实靠前,超过美俄。在装备方面,印军也努力看齐世界前列。但与真正的军事强国比,印度差距大,其主战装备除少量直接购自西方的精良外,大量引进生产的「先进装备」只是表面光鲜,自主研制生产的则多走弯路甚至断头路。

印度陆军实现了半机械化,步兵仍是主要战斗力量,但步兵轻武器能反映出印度军事现代化的现在和将来。

印度陆军源自英印陆军,其轻武器深受英国影响。当英国陆军换装北约标准的 FN FAL 突击步枪时,印度陆军也毫不犹豫地跟上了。

FN FAL 使用 7.62 毫米北约弹,威力大,射击精确,但后坐力强得像被驴踢了一脚,连发功能几乎没用。英国版 L1A1 干脆取消了连发,除了弹匣增大、看着现代点,实际用起来和老旧的李·恩菲尔德没啥区别。FN FAL 本身太长太重,弹药也重,携带数量有限。这些问题对北约士兵来说就够大了,对身材矮小的印度士兵更是雪上加霜。

美军没有用 FN FAL,但同样在北约轻武器标准化架构下推出的 M14 也有类似问题。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发现越军的 AK47 比 M14 好用多了:M43 弹的杀伤力、穿透力更符合战场实际需求,后座力小,连发火力容易发挥,枪械短小紧凑,在丛林中也便于操作。

在丛林和村镇的遭遇战中,越军的 AK47 火力猛,美军的 M14 又笨又重,只能单发,很难还手。

美军很快就不顾北约的标准化,改用 5.56 毫米小口径弹和 M16 突击步枪了。小口径弹轻,后座小,弹道平,弹头在体内翻滚会造成巨大杀伤,用这种弹的枪也轻、小。

北约被迫重新统一标准,把略作修改的 5.56 毫米子弹定型为 SS109 弹,这成了北约轻武器的新基准。

子弹只是一方面。苏联的 AK 还发展出枪族,AK47 是突击步枪,RPD 是轻机枪,弹药通用,进一步发展的 RPK 甚至连枪机都实现了部分通用。枪族化的优势很快得到了认可,各国纷纷采用。

印度决定继续推进,于 80 年代中期启动 INSAS 枪族的研发。INSAS 全称为 India Small Arms System,即印度轻武器系统。该枪族将采用 SS109 弹,由印度自主研制并生产。

INSAS 综合了 AK47 的长行程导气活塞机构、FN FAL 的气体调节器、HK33 的枪机柄和「加利尔」的工程塑料枪托,理论上集各家之长,但实践中却削足适履。最突出的问题是制造质量,但这是可以通过时间解决的。

问题在于 SS109 弹适合欧洲战场,对于更侧重于高原和沙漠战场的印度来说并不适用。

美军发现 M16/M4 在伊拉克有可靠性问题,女兵林奇被俘时 M16 卡壳,而伊拉克反美武装的 AK47 却打得欢。但经过几十年的磨合,M16/M4 的可靠性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阿富汗发现的 SS109 弹适用性问题不好解决啊。

在高原和沙漠地区,交战距离较远,遭遇战的问题相对较小,因此射程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采用高效速燃发射药来弥补 M4 短管初速的下降,同时使用加重弹头来提高远距离的存速能力,并借助光瞄和高精度弹药来提升远射程上的命中精度。然而,小口径弹的局限性已经不是这些改进能够完全解决的了。

经过严格训练和使用高精度弹药后,短管 M4 在 600-800 米距离上命中人形靶并非不可能,但弹头能量低,击中也难以有效杀伤。要提高弹头飞行稳定性,就得保证存速、弹道低平和命中精度,这会削弱击中目标后的失稳和翻滚,导致洞穿伤杀伤有限。要增加失稳和翻滚,就得牺牲弹道稳定性,而且对轻防护目标(如树丛、土墙、厚板)的穿透力也不足。

但阿富汗反美武装用的 SVD 狙击步枪和 PK 机枪,发射 7.62 毫米口径有底缘弹,能在 M4 打不着的射程上把美军打得很惨,美军感觉跟越战一样痛苦。

反恐战争后,美国陆军积极研发新一代步兵弹药和武器,这主要是吸取了那段惨痛经历的教训。具体来说,就是用 6.8 毫米弹替换 5.56 毫米 SS109 弹,用导气活塞替换直接导气。

在弹药方面,口径很重要,口径增大后,性能上的折冲空间也扩大了,以前不好平衡的问题现在都能妥善解决了。

在自动原理方面,M16/M4 的直接导气结构简单、轻巧、射击精确,但可靠性和耐环境性比导气活塞差。AK47 那样的长行程动作简单粗暴,可靠但射击精度受影响,欧洲和中国更广泛采用的短行程则兼顾了两者。

据说第 101 空降师已经开始小范围换装备了,但 SS109 弹和 M16/M4 在一般战场上还挺好用的,美军已经装备了很多,而且大国对抗中轻武器射程和威力的重要性也没那么大了,所以进一步换装的情况还不好说。

但印度就犯难了。

印军在高原作战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锡亚琴冰川上交战距离远,士兵行动缓慢,遭遇战远少于远距离对射,SS109 弹不给力,INSAS 可靠性差,让印军士兵很痛苦。

步兵仍是印军战斗力的关键,高原、沙漠是主要战场,6.8 毫米新弹和新枪对印军来说是雪中送炭,但印度军工却搞不定。

印军倒回去,两条腿走路:大部队换俄制 AK203,山地部队换 SIG716i,都是 7.62 毫米口径,但两种完全不同。

瑞士 SIG716i 精度高,成本也高,发射 7.62x51 毫米北约弹,射程远,威力大,适合山地远距离作战。连发威力不太重要,山地部队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新兵菜鸟持枪洒水问题不大。「回归全威力」也是许多欧美轻武器的共同趋势,至少是多口径化,可在全威力和小口径之间转换。

AK203 挺有意思的。这是俄罗斯几经波折后「回归本源」的产物,它是高度现代化的 AK47,还沿用着 7.6239 毫米的 M43 中威力弹。

M43 弹曾被视为时代的局限,苏联也曾尝试过小口径,推出了 5.45 毫米弹和 AK74 突击步枪。

AK74 可以看作是口径缩小的 AK47,不过 5.45 毫米的子弹是经过精心创新的,可不是把 SS109 子弹「非北约化」后改个口径那么简单。

5.45 毫米弹比 SS109 弹更尖细、流线,弹头后有个空腔,这使重心靠后,增强飞行稳定性,击中有生目标后易失稳。该弹击中目标后,空腔披甲破裂会产生类似达姆弹的杀伤效果,提高杀伤力。不足之处在于,它对轻防护目标的穿透力不如 SS109 弹。

现在,M43 弹的认知不一样了。

M43 弹源于战时德国的 7.92 毫米短弹,当初就是想把全威力弹缩短,使其变成更适合 400 米内近战的中等威力,重量和后座也会降低,并没有太多长远考虑。

跟后来的小口径弹相比,M43 弹初速更低,弹道更弯,射击精度较差,重量也比小口径弹大。

不过,人们在反恐战争中发现,更重、更钝的弹头反倒稳定性更强,对轻防护的穿透效果更好,对有生目标的杀伤力也更易预测。绝对的射击精度在城镇或丛林近战中并非特别重要,关键是打出去的这一枪是否能形成有效杀伤,这对士兵来说可不是好的体验。

AK47 的射击精度与制作质量有关,芬兰的 RK95TP 和以色列的「加利尔」可视为西方化的 AK47,它们的精度不亚于欧美突击步枪,RK95TP 还被用作芬兰狙击小组副射手的标准武器,正射手则使用高精度栓动狙击步枪。

AK203 在保持 AK47 简单可靠的基础上,使用新材料,提高制作质量,增设导轨,便于安装战术附件,对印军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也是俄罗斯军工「软肋」时的检漏机会。

问题是,印军几十年前就应该结合实际,选 AK47 或改进型 AKM,而非盲目追从英美,从 7.62 毫米北约弹到小口径 SS109 弹兜个大圈子。

当 INSAS 无法按时装备时,印军引进了一批 AKM 作为过渡。但印度自 50-60 年代起与苏联关系良好,早已引进 AK47/AKM,避开了 INSAS 的弯路。然而,印军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并未对自身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盲目追随欧美,既没有欧美解决技术难题的技术实力和财力,也没有定力,导致 INSAS 项目烂尾。AK203 虽不错,但并非最佳选择,6.8 毫米中口径弹才是最适合印军的。

这么一来,印军装备了 7.62x39 毫米 M43 弹的 AK203(供大部队使用)、5.56 毫米 SS109 的以色列「塔沃尔」无托步枪(供特种部队使用)和以色列「内格夫」轻机枪、7.62x51 毫米北约普通弹的 SIG716i(供山地部队使用)、7.62x51 毫米北约高精度弹的各种狙击步枪、7.62x54 毫米有缘弹的 PK 机枪和 SVD「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甚至还有一些用 SS109 弹的美国 M4 和台湾 T91。

轻武器发展的弯路,反映了印军装备发展路线的普遍问题:既想不落伍,又怕创新,对西方经验囫囵吞枣多过深入了解自身需求,自主研发一味追随欧美,引进生产只重「检漏」。

这个问题在坦克、战斗机、航母等方面都有涉及。

印度「阿琼」坦克是盲目效仿「豹 2」的产物,还承袭了英国 120 毫米线膛炮的错误传统。发展遇挫后,印度引进了俄罗斯 T-90S/M/MS,其实就是 T-72 的深度升级版。而印度真正需要的,是以中国 15 轻坦为代表的适合沙漠和高原作战的坦克。

「光辉」的设计理念是融合无尾三角翼和固定鸭翼的特点,但因轻型定位,性能天花板过低。一系列技术难关,使其一出生就落后了。苏-30MKI 不错,但印度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不算,本应作为战斗轰炸机的苏-30MKI 在印度却被用作空优主力,因为除了数量有限且姗姗来迟的法国「阵风」,印度空军缺乏合适的空优战斗机,总不能靠「光辉」甚至米格-21去夺取空优。

「维克拉玛蒂亚」号看似是从俄罗斯「捡漏」来的,但实际上却成了一个超级「钓鱼工程」。而后面印度自己设计、建造的「维克兰特」号,则延续了这个「钓鱼传统」,只不过是从被俄罗斯「钓鱼」变成了自己「吊」自己。其实航母对于印度海军来说是不必要的奢侈品,不应该是重点,核潜艇才是。

印度想当有声有色的大国没啥问题,每个国家都应该有梦想,但大国情况各不相同。

大国的实力买不来,也捡不来,关键还得靠自己,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才行。就算从国防经济的角度来看,高度自主化也是唯一可行的路。印度从拉吉夫·甘地时代就明白了这一点,「光辉」、「阿琼」、INSAS 都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但独立自强得先看清脚下的路,再找目标,不能总想着走别人的路、抄近道。这意味着不能甘于落后,还要敢于创新,还要有定力,要以自己为主。

军事如此,经济和科技发展也一样,但这扯得有点远了。

印度咋就不明白呢,有声有色的大国只是表面风光,后头还有不少弯路和断头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