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的主旋律影片,志愿军系列的第二部,又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第一部雄兵出击,主要聚焦于为何而战的新中国的价值观,以及著名的松骨峰战役。第二部存亡之战,则歌颂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和抗美援朝的转折点——铁原狙击战。
在宏观上,影片以志愿军189师,188师和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的阵地战为背景展开,在微观上,通过一家三口投身抗战的故事,串联起志愿军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既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壮烈,又深刻体现了对个体命运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令人有些不适的是,陈凯歌作为导演,将影片的高光过多的聚焦在他儿子陈飞宇身上,削弱了其他角色的主体地位,有些文戏部分穿插的故事,也没有起到调和气氛的作用,略微有些突兀。
铁原阻击战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军史书只把它当作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一次普通战斗,或者轻描淡写,或者只字不提。随着国内外学术界对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这场阻击战的研究兴趣逐渐升温,它的战略意义也渐渐被世人所认识。
铁原狙击战为何如此重要?在第五次战役中,刚刚接替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兼美国远东军总司令的陆军中将李奇微,面对志愿军的如潮攻势,设计了周密的「磁性后退」战术:命令前线总指挥范弗里特中将步步为营,以每天30多公里的速度节节后退,尽量避免和志愿军近战、夜战,依靠远程炮火给志愿军以最大杀伤。同时,命令空军部队全力切断志愿军后方补给线。诱我军南下,然后在北部登陆切入我军后方,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待志愿军耗尽粮弹之时,突然出击,将志愿军主力全歼于堪萨斯线(三八线)附近。
在后方补给严重掣肘的情况下,志愿军的攻势终于退潮了。彭德怀凭借30年的血战经验敏锐地意识到,美军正酝酿一次对志愿军的战略包围,志愿军主力 3 个兵团,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他果断下令,前线所有部队停止进攻。志愿军总部命令,前线各军迅速后撤,转向三八线附近进行防御。
铁原,终于出现在中美两军的视野里。这里是志愿军的后方补给基地,也是交通枢纽,志愿军的物资和后方机关正在从这里后撤。这里山脉连绵,群峰耸立,向北俯瞰一览无余,是美军继续北进的绝好冲击地。同时这里公路、铁路密集,在几大要地间交叉纵横,无论防御还是进攻,这里都是转运物资、屯集兵力的最佳地。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冲,是任何一个军事家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占领的。
为保卫主力部队安全,彭德怀向志愿军第19兵团下达了「死守铁原15至20天」的命令。当19兵团指挥部接到彭德怀命令时,他们刚刚在转移中停下来休整。其所属的64军正远在战线的最西面与北进的敌人苦苦纠缠,65军战损非常严重,能应战的只有傅崇碧的63军了。
63军在朝鲜作战两个多月,有一定程度减员,剩余兵力2.4万余人,重武器只有火炮240多门。而面对的美军有4个整师、4.7万兵力,各种火炮1300余门,坦克400多辆,还有空军的强大支持。63军深知战斗的困难程度,但毅然接受了任务。傅崇碧坚定地说:「即使打到最后一个人,也决不让美军再前进半步!」
大兵压境,傅崇碧把全军3个师布成一个倒品字形,前方左翼摆的是189师,右翼为187师,后方担任预备队的是188师。189师在这块袋形阵地上摆开了八卦阵,让全师各部阵地不断地变化,并重新建立部队建制,团缩编为营,营缩编为连,连缩编为排,排缩编成班,还把几个战斗力严重削弱的班合并成一个班,最后命令机关人员也补充到连队。通过这样的调整,使每个阵地的战斗力始终保持旺盛,并且让阵地的划分和人员的归属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187和188师也采取了同样的战术,陷入了「拔钉子」作战的美军,虽然凭借其兵力和火力优势能够从志愿军手中夺取一些阵地,但却减缓了进攻的速度。
傅崇碧指挥63军昼失夜反,在阻滞敌军的同时不断组织反击,死死遏制住美军的攻势。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整整打了14天,当志愿军主力部队终于在三八线附近建立了稳定的防线,傅崇碧才率63军撤出了已成一片焦土的铁原阵地。铁原阻击战为稳定整个战局赢得了时间,但63军损失惨重,伤亡两万多人。美军情况也差不多,两万多美军战死。
铁原阻击战的胜利,为志愿军主力赢得了在「三八线」附近重建战线的时间,粉碎了美国在朝鲜蜂腰处实施东西海岸登陆的阴谋,迫使美高层对志愿军的战斗力作了重新评估。从取得的胜利和达到的战略意图来看,铁原阻击战是迫使美高层做出停战谈判的标志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