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长津湖之战,26军晚点致美军脱围逃跑,军长张仁初:我负主要责任

2024-07-28军情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战略目标也很明确,总结起来就九个字: 「迂回穿插,围而尽歼之」

但从事后来看,九个字的目标只完成了八个字,没有做到「尽歼之」。自然而然,担负起最后围歼美军陆战1师,却让后者大部撤退的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一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指责声、质疑声接踵而来,除了26军自己,外界大部分人都说26军窝囊,仗没打好,让敌人跑了,让整个军团的努力功亏一篑。

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呢?真的是26军错失良机吗?让我们回溯这段热血而沉痛的历史,来理性分析一下。

美军的撤退

在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当时的各方形势。

1950年11月29日早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在电话中向总统杜鲁门汇报了美军在朝鲜战场东西两线惨遭打击的情况。

对于布雷德利来说,吃败仗并不可怕。他本身也是一位久经战阵的将领,二战中同巴顿一道,在北非与「沙漠之狐」隆美尔玩沙子,大小败仗见得多了,最终在雄厚国力支撑下,取得了胜利。

但他此时是参联会主席,是将领更是政客,除了考虑军事成败之外,还得兼顾战场之外的方方面面。比如就他得到的情报,志愿军此时已经在东北边境集结了300架轰炸机,如果这批轰炸机动了起来,势必会对美军的补给线造成破坏。

要命的是,朝鲜战场上美军的三分之一给养都得仰赖空运。而一旦丧失了后勤优势,美军想在前线打胜仗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思及此处,布雷德利立即建议杜鲁门召开国家安全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该如何体面地脱身。

这次会议的内容被传达到东京的麦克阿瑟手中,纵然心里万般不愿,他也不得不遵守。无奈之下捏着鼻子向前线发布两条命令:

1、西线的美第8集团军必须撤退到安全地域,避免被志愿军从侧翼穿插包围;

2、东线的美第10军取消之前「挺进鸭绿江」的命令,并撤退到咸兴-兴南一带。

接到这个命令,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简直是打瞌睡碰上送枕头,他等撤退的消息已经等了几周了。作为一线指挥官,他比后方的大佬们更能体会志愿军的坚韧与顽强,这些衣衫单薄的军人,在零下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靠着两条腿四处迂回穿插,出现在自己部队的任何方向,让自己进退不能。

所以接令后,史密斯立即做出行动:在29日太阳落山之后,陆战1师全体由进攻转为防御,以一个团的兵力迅速从柳潭里转进到下碣隅里,救出长津湖东岸的陆军部队,打通并保护下碣隅里至古土里之间的道路。

30日清晨,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乘直升机飞到下碣隅里,召集陆战1师指挥官开会,会上阿尔蒙德宣布了具体撤退方案。

方案很简单,就两条:

1、放弃长津湖地区,向咸兴撤退;

2、尽快撤退!

同时,为了便于完成撤退,阿尔蒙德还宣布第10军前线部队暂时归史密斯指挥,在撤退时可以破坏一切影响撤退的军事装备和设施。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能让陆战1师全须全尾地撤退到安全地带,美军大本营真是下了血本,不仅要损失一大批武器装备,甚至连脸面都不要了。

中央的谋划

而另一头,对于美军的困境,中央和志司洞若观火。一直密切关注朝鲜战场局势的毛主席在得到西线美军撤出战场的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在他这等战略家看来,美军的退却实际上标志着二次战役进入到转折期。

西线美军撤退,东线尚未撤走的陆战1师及美第10军前线部队就成了突出部,孤悬在前线,是那么的亮眼。

经过一番思量筹划,12月3日凌晨,毛主席致电志愿军司令部、9兵团及东线作战司令部,表达了他的战略设想:

「我九兵团数日作战,已取得很大胜利,不但在下碣隅里地区将陆战第一团及其他数部增援队基本歼灭,而且在新兴里地区将美七师一个多团完全消灭。敌方在数日内可能增援的部队,只有两个李承晚师和美七师一个多团。如我军能将这些增援队各个歼灭,在朝鲜战局上将起很大变化。因此,(一)请宋(宋时轮、九兵团司令员)、覃(覃健、九兵团参谋长)考虑,将26军迅速南调,执行打援任务。(二)对柳潭里地区之敌,除列灭其一部外,暂时保留一大部,围而不歼,让其日夜叫援,这样便可吸引援敌一定到来,使我有援可打。如果柳潭里之敌被我过早歼灭则援敌一定不来了,他们将集中咸兴一带,阻我南进,对我下一次作战不利。以上意见是否可行,请宋覃就当面情况统筹决定为盼。」

伟人不愧是伟人,从大局角度演算战场态势。但事实上毛主席还是持重了,因为就在发送电报时,美军已经决定从柳潭里全面撤退了,战场形势比毛主席预估的还要乐观。

所以在收悉最新军情后,毛主席由于当日下午再次致电前线:

「(一)敌已下令由下碣隅里以飞机撤走被围之美军(陆战)五七两团,望宋陶(陶勇、九兵团副司令员)覃迅速控制下碣隅里飞机场不使敌军撤走,并对五七两团(陆战1师下辖)之南退部队予以歼灭,只留下其在柳潭里地区之固守部队围而不歼,以利钓鱼。」

相信各位读者君看到这里都会心一笑,因为毛主席的这个战术乃我军的光荣传统,虽历史悠远但屡试不爽。没错,就是围点打援。

志司和九兵团对毛主席的提议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英雄所见略同。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甚至根据前线具体情况,提前细化了具体打法。

早在收到电报前一天,即12月2日,宋时轮亲自打电话给20军58师师长黄朝天,让其把攻击下碣隅里之敌的任务交给26军。

26军是九兵团的总预备队,一直待在后方,在长津湖之战之前的战斗中基本上没有参战,人员编制都很齐全。下碣隅里是美军陆战1师的指挥部所在,宋时轮之所以把进攻下碣隅里的任务交给26军,就是因为考虑到这是个硬茬,而兵团旗下的另外两个军(20军、27军)打了这么久,人员大量减员,所以打算用建制最为完整的26军来啃下这块硬骨头。

由于担心黄朝天对关键时刻将其调离这个决定不理解,人称「三野虎将」的宋时轮才特地以兵团司令员的身份亲自同黄朝天说明,他安抚黄朝天:

「哪个部队打下下碣隅里都是志愿军的胜利,不准发牛脾气,一定要把阵地交接好,还要把下碣隅里敌人的特点、周围的地形、两次攻打的经验教训向接防部队交代清楚。」

既然是围点打援,顾名思义,要有「围」的,也要有「打」的,现在「围」安排好了,「打」呢?

这一点宋时轮当然想到了,他紧随其后安排58师会同60师到古土里、黄草岭地区设防。

这两个地方都在下碣隅里南边,宋时轮这么安排,一是为了阻止下碣隅里之敌南逃,二是为了阻止南面之敌北援。

这个时候,该做的准备已经做好,接下来只需要静等前线的消息传来。

26军的失期

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6军掉链子了。

58师在接到宋时轮的命令之后,立即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并收拾行装,做好南调的准备。

但在这关键节骨眼上,26军的接防部队却迟迟未能到位,没有正式交接换防,自然不可能让阵地空着,于是原定好的撤离阵地时间只能一拖再拖。

这一拖就是两天,直到12月5日晚上,26军的部队才姗姗来迟,而且还不是全部,仅仅只是先头部队。

26军下辖四个师(76师、77师、78师、88师),截止到5日晚上,只有两个师(76师、77师)赶到下碣隅里,剩下的两个师仍然在赶来的路上。

虽然来交接的人数与兵团司令部所说的有出入,但之前已经耽误两天了,军情紧急,58师还是迅速和这两个师交接了阵地。并且来不及休整,连夜向南行军,按照之前的部署,准备阻击南逃的敌人。

58师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损失惨重,大量减员,到新阵地时,全师一共只剩下36个排。

36个排是什么概念?按照我军当时施行的「三三制」,三人为一战斗小组,三个小组为一班,三个班为一排,三个排为一连,三个连为一营......到师级有81个排,这是一个满编师的标配。

由此可见58师已经减员一半以上。

与他们配合的60师也好不到哪儿去,全师经过合并,只剩下十几个连,减员也在一半以上。

而就是这两支严重减员的志愿军部队,它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因为他们坚信「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定律。在恶劣的环境下,一边抢修防御阵地,一边对公路进行破坏,以期迟滞美军的行动。

在破坏掉指挥部建筑及大量军事物资,并将重伤员空运走后,12月6日,美军陆战1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正式开始向南突围。

而这个时候,26军甚至还没完全到位。兵团司令部原定的是12月5日发起进攻,因为距离较远、行动缓慢,以致于未能如期发起进攻。当准备6号晚上发起进攻时,却发现美军陆战1师已经于当日拂晓发起突围。

美军的猝不及防的突围行动被刚刚赶到阵地的26军发现,马上尽全力组织力量进行阻击。

预设的迫击炮开始对美军行进的道路进行轰炸,但是由于26军顶风冒雪刚赶到不久,没来得及对阵地进行布置,更来不及做战前准备,再加上美军是机械化行军,两条腿怎么能赶上四个轮呢?所以纵然使出全力,依然没能有效阻止美军突围。

美军经过这么久的战斗,对志愿军的战术也有了些认识,志愿军经常用的战术是袭扰敌人,然后佯装退却,将敌人引出交通线带到包围圈。这回面对26军的频繁袭扰,美军不动如山,你进攻我就防御,你撤退我继续赶路,打死不走下公路。

所以26军只是迟滞了美军突围,并没能将美军逼停。

讲真,26军来之前对此次任务不可谓不上心,也算得上有备而来。鉴于担任主攻的任务性质,来之前特地准备了3个炮兵营,一路人扛马拉翻山越岭,但这些重武器一方面严重拖慢了他们的行军速度,另一方面也因为不易隐藏而成为美军战机的攻击目标,还没正式交上手重武器就损失大半。

另一方面,26军原本布置在上海,目标是为了攻台,入朝是突然接到的任务,好多战士登上来朝鲜的火车还不知道目的地,更来不及准备防寒衣物。

以至于入朝后,战士们还穿着胶底的解放鞋,戴着大沿帽,那可是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下。而26军这次行动缓慢,没能及时到位也和战士们衣衫单薄,顶风冒雪行动不便有很大关系,否则几十公里的山路,以我军的优良传统,还不够几个小时走。

蝴蝶的效应

但客观原因造成的影响却是连续的蝴蝶效应,因为26军换防不及时,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熟悉阵地部署作战;也间接导致58师和60师没能得到休整,也没有足够时间熟悉新的阵地,极大影响了战斗力,造成后来1081高地「冰雕连」的悲壮惨剧;而因为26军没有按照规定时间赶到阵地,导致进攻推迟,为美军陆战1师的突围创造了条件。

二次战役后,26军内部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自上而下地深刻整治,全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誓要将此次落下的脸面在战场上重新挣回来。而后来的战事中也皇天不负有心人,四次战役中,26军充分发挥他们前身「八纵八纵,排炮不动」的优良战斗作风,在汉江阻敌38天,死战不退。

1955年授衔时,提及长津湖战役,26军军长张仁初仍然情难自已,激动说道: 「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打得不理想,我负有重要责任,没有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至今仍是我一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