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从人类海战史中探寻似曾相识的「博弈智慧」

2024-07-23军情
从人类海战史中探寻似曾相识的「博弈智慧」——
海上对抗的非对称制衡策略
■吕贤臣
编者按
学术上讲究「温故而知新」,战略问题研究更是如此。要做到深钻细研而不浅尝辄止,探究本质而不浮于表象,冷静思考而不人云亦云,离不开对历史的探究和理论的积淀。相对于多变的战术和技术因素,深深植根于战争实践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思想,较为恒久稳定,成为现实中各种战略规划和政策的「源泉」。当前,智能化战争形态已初露端倪,海上对抗的形态和样式发生显著变化,但通过回望历史仍可以发现许多烛照古今的「博弈智慧」,给未来智能化战争海上对抗以诸多启示。
「存在舰队」战略
从风帆战舰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舰队决战一直是强国海军的信条。即期望凭借优势兵力展开海上决战,消灭对方海上主战力量,进而全面夺取制海权,实现「毕其功于一役」。而处于相对劣势的海军要想生存或转败为胜,通常会采取所谓的「存在舰队」战略,尽量避免与优势海军进行海上决战或与其拼实力、拼消耗。以往对「存在舰队」的概念多存在误解,以为其就是消极避战,龟缩港内。其实不然,这里的「存在」并非消极「存在」,而是积极「存在」。即通过必要的机动、隐蔽、掩护和欺骗措施保存舰队实力,等待战机,一旦抓住机会形成局部优势,抢先发起有效攻击,给予对方致命一击,就可实现攻守态势转换。比如,二战前美、英等海军强国与日本一样均迷信「大舰巨炮」主义,将战列舰视为海战主力,主张通过舰队决战来夺取海战胜利。然而,珍珠港事件后,美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非沉即伤,不得不放弃舰队决战。中途岛海战前,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给舰队指挥官弗莱彻和斯普鲁恩斯下达的指令是:「你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值得冒险才去冒险,如无机会致敌以严重损伤,则不应将己方部队置于优势之敌的袭击之下。」因此,居于明显劣势的美航母编队一直规避日军锋芒,隐蔽待机,直至抓住战机发起对日航母编队的多波次攻击。
「海上拒止」战略
英国战略思想家科贝特认为,海战的目标总是直接或者间接指向夺取制海权或阻止敌方取得制海权。并强调,制海权不是「零和」概念,一方失去制海权并不意味着另一方就会获得制海权,通常是交战双方谁也无法全程全时全面掌握制海权,海洋常常处于未被任何一方完全控制的状态。科贝特关于制海权的表述,蕴含有两层含义,但多数人往往看重的是其中一方面即通过打赢海战夺取制海权,而忽视另一方面即阻止敌方取得制海权。因此,处于相对劣势的海军规避与敌决战,无力夺取制海权,但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只要能阻止优势一方利用海洋、使其无法全面掌控制海权,或许就够了。比如,二战时德国海军总体实力要远逊于英美盟军,不仅主战水面舰艇要远少于英军,也没有航母,开战初期其潜艇也仅有57艘,其中仅22艘适合用于大西洋作战。而德国凭借有限的潜艇兵力采取「狼群」战术,取得了较大战果,对英国海上交通线构成了很大威胁,也牵制了盟军大量战争资源用于反潜作战。德国海上战略的本质就是阻止英国利用海洋。有西方研究者认为,苏联时期的海军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利用潜艇和飞机的攻击,在海上较远的距离阻止对手利用海洋。英阿马岛战争中,居于优势的英国舰队在阿根廷空军的打击下,遭受了沉重损失,但其对阿根廷潜艇的担心超过了空袭。阿根廷尽管有1艘潜艇被击沉,另外3艘常规动力潜艇也没有战绩,但由于英军始终没有发现其踪迹,阿军又极力制造要攻击英国航母和运兵船的紧张气氛,使英舰队惶恐不安。英军不得不抽出相当数量的舰艇和直升机实施反潜搜索警戒,以阿森松岛为基地的「猎迷」反潜机昼夜不停地实施反潜巡逻,并专门派出兵力为一些自卫能力较弱的商船护航。这些都牵制了英军大量兵力,使本来就数量不足的英军兵力更加捉襟见肘,由于精神过于紧张,英军不止一次将鲸鱼误认为潜艇加以攻击。
「倚陆击海」战略
世界战史战例表明,通过陆上作战改变战场态势,夺取海上作战出发地和前进基地,并依托陆岸基地有效运用空中作战力量优势,能够更为直接地为海上作战创造条件,更快地投送兵力进入预设战场、达成作战目的。比如,二战中法国沦陷后,德国潜艇得以不受限制地利用法国大西洋一侧港口对英国海上交通线发起攻击,从法国机场起飞的德军飞机可以更快地对其潜艇进行支援,英国因西欧陆上战场的失利而遭受更为严重的海上封锁威胁。太平洋战争反攻阶段美军实施的「蛙跳作战」,就是先由航母编队舰载航空兵夺取区域制空权、掌控制海权,实施岛礁登陆夺控作战,而后迅速在其上修建机场、建立航空基地,使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和打击范围不断前推逼近至日本本土。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海军总体实力无法与英海军匹敌,为此阿依托本土基地,充分发挥空军飞机数量多和训练水平较高的优势,攻击英海上舰船,致使英海军多艘舰船被击沉,10余艘舰艇被击伤,如果不是有些炸弹没有爆炸,英海军的损失会更加惨重。当然,阿根廷在岸基航空兵作用发挥方面也有惨痛教训。阿军先期占领马岛后未及时修建机场,导致阿军战斗机只能从几百公里外的本土机场起飞参战,大大减少了其在战场上的滞空时间,更加无法保证在战区空中长时间巡逻。
「风险强加」战略
该战略尤其适用于实力仅次于世界头号海上霸主且被视为「挑战者」的海军强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蒂尔皮茨的「风险理论」。所谓「风险强加」,即作为相对劣势一方,持续增强自身海军实力,以求足以震慑对手,但同时向对手传递的信号是:我并非想主动挑战你,但你如果视我为敌并意图攻击我,我就会与你拼死一搏,即便我方战败,也会使你遭受重创,导致两败俱伤,进而让你丧失海上霸主地位。面对这种风险,头号海上霸主通常不会贸然与实力仅次于自己的相对劣势一方正面对抗、轻易摊牌。相对劣势一方则可以利用对手的顾虑和时间窗口加速提升自身实力,但需在快速发展与避免过度刺激头号海上霸主之间寻求平衡,既施加风险压力又强化风险管控,防止局面失控导致直接冲突升级、爆发战争。
当然,劣势海军的战略选项远远不止以上四种。比如,可以采取与第三方结盟的战略来对抗优势海军。美国独立战争中,实力非常弱的美国海军通过与法国海军结盟,使得英国变得非常孤立。日俄战争中,由于英日同盟的威慑作用,使得法国无法直接为俄国舰队提供武力援助。俄国舰队被迫绕道好望角,增加了航渡困难,延长了航渡时间,使得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赢得了宝贵的战备时间,获得了战前优势。此外,劣势海军很多情况下还会采用其他非对称战略,达成以小博大、以劣胜优的效果。比较典型的是19世纪后期法国「青年学派」的海上战略思想,强调避免直接与英国舰队交战,而要利用鱼雷艇、潜艇、鱼雷、水雷等兵器,发挥兵力灵活机动、打击威力大和低成本优势,既可攻击大型战列舰,还可广泛袭扰和攻击英国广布全球的海上交通线,通过商业袭击战削弱英国经济基础,迫使其向法国让步。尽管「青年学派」的海上战略思想后来渐渐式微,但对于海军实力较弱的濒海国家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就曾有效利用水雷迟滞了美军的两栖突击行动,是非对称战略应用的一次有效尝试。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