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没有出现钢铁洪流,是俄军改出了问题吗?不,因不具备闪电战条件

2024-10-19军情

2022年2月24日一大早,当地时间哈,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乌克兰的局势发表了紧急的电视直播讲话。他在讲话里说要在顿巴斯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呢,就这么着,俄乌冲突算是正式开始了。

刚开打的时候,俄军在强大空中力量的支持下,搞了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冲锋。到了2022年3月25号那天,俄国防部开了个新闻发布会,说行动第一阶段的那些主要目标差不多都完成了。

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好多人都觉得没几天就能打完仗。可到现在呢,俄罗斯本来打算打歼灭战、「闪电战」的,结果却打成了「添油战」、消耗战、阵地战。两边的战线拉得老长,有1300公里呢,就这么陷进了持久战的泥坑。俄罗斯不光得对付乌克兰的抵抗,还得招架美国等西方国家给的制裁。

俄军的表现和前苏联军队「西方 - 81」大演习留给世人的印象差太多了。那时候啊,看到苏军钢铁洪流有着横扫欧洲的架势,那场面把北约的观察员们吓得目瞪口呆。

俄罗斯军改有问题吗?军改只是一方面啦,真正没法出现钢铁洪流的原因呢,是不具备打闪击战的条件。

闪击战能打成得有这些条件:第一得达成突然性。第二呢,力量对比得有优势,起码在局部要有绝对优势才行。第三,要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信息权。第四,要有那种把机动、火力和防护结合起来的快速机动能力,还得能持续投入突击兵力,一直保持比敌人快一步的作战节奏。第五,得有可靠的后勤保障。

就拿海湾战争来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军队那可是占着绝对的优势,就跟「牛刀杀鸡」似的。38天不间断的空袭和电子作战,把伊拉克军队的C3I(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还有战略反击能力给大大削弱了,多国部队把制空权、制电磁权都牢牢握在手里,这就给地面作战搞突然袭击创造了条件。在补给这块儿呢,多国部队早就心里有数,空中补给,再加上工兵在沙漠里把路快速修好之后的陆路补给,完全能够满足需求。

2月24日下午3点,多国部队做好了充足准备后,那像「钢铁洪流」一样的部队就跨过了「伊拉克防线」。接着呢,多国部队对伊军来了一招特漂亮的「左勾拳」战术。先是向北朝着伊拉克的内陆冲过去,然后再转向东进攻,冷不丁地就到了驻守在科威特的伊军后面,一下子就把伊军的后勤补给线给切断了。这多国部队就像一阵狂风扫落叶似的,对着伊军一顿猛揍,把伊军打得够呛。

咱们再瞅瞅俄乌冲突。俄乌冲突里真正交火的双方其实是俄罗斯和北约呢,这两边实力不相上下,而且战场都是透明的啦,还有精确弹药的使用,战争消耗又大得很,再加上特殊地理条件下作战这些情况,这些都让闪击战没法形成。

其一呢,突然性没了。冲突还没爆发的时候,西方就拉警报了。特别是俄军突击基辅没成功,撤回去之后,这作战行动就没啥突然性了。北约有卫星、无人机、预警机,海面上还有侦察船呢,战场就跟透明的似的,只要是大的作战行动,对方肯定能发现。这么一来,进攻的一方就没法有认知上的差距,情报上也没有时间差了,突然性就达不成了,也不能靠机动来形成有利的局面了。

并且呢,美国正在支持乌克兰打「算法战争」。把人工智能作战系统用到乌克兰战场上,大量运用人工智能去分析传感器数据从而识别目标,借助大数据分析,搞清楚俄军的行动规律、战斗习惯以及俄军指挥官的思维方式,这差不多就是对对手来个「降维打击」啊。把面部识别系统交给乌克兰,好让乌克兰的武装力量对俄军人员进行「精准狙杀」。

二呢,俄罗斯兵力不够。俄联邦刚成立的时候,合同兵在俄军里占的比例还不到10%呢,大部分士兵都是义务兵,并且服役期也减少到了18个月,这就导致战斗力一下子降了好多。因为义务兵在第一次车臣战争里死了伤了好多人,所以俄罗斯立法规定义务兵不用去国外打仗。

2019年就有规定,服役超四个月的义务兵能去境外执行任务,不过通常不会被派到一线打仗。普京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后一直没让义务兵参战,就是因为这个。

所以呢,这仗一打起来,大家就瞅见了,乌克兰就20万军队,可跟俄罗斯的20万大军打得那叫一个不分上下。俄罗斯啊,因为步兵配合不给力,那坦克都快成乌军反坦克小组的活靶子了。

三呢,乌克兰战术挺对路的。搞机动坦克伏击小组,还有坚守固定地点(这就说明啊,支撑点在现代战争里还是有点价值的),这样就把俄方装甲部队快速机动、大迂回穿插作战的能力给限制住了。就拿马里乌波尔来说吧,它就像个钉子似的,让俄军只能一个一个地去拔钉子,结果俄军人员伤亡惨重,装备也损失了不少。

其四呢,远程精确打击兵器冒出来了。哪怕没有制空权,靠着北约系统给的信息支持,乌克兰也能对俄罗斯的目标展开远程反击。

第五点就是后勤的压力特别大。在「特别军事行动」的时候呢,俄军平均下来每天差不多要发射2万发炮弹,而乌军每天就只能发射4千到7千发炮弹,大概是俄军的1/5到1/3。俄罗斯一开始的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没成功,就是因为它的后勤体系垮了。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俄军朝着乌克兰内地快速推进,好多坦克部队因为油料不够,只能停在路边。需要说明的是,俄乌冲突是地缘政治产生分歧的结果,并不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入侵」,国际社会倡导通过对话、谈判等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所以啊,不管是师改成旅,还是旅改成师,这都是按照不同的作战任务去做的编制调整。要是作战手段都没有那种革命性的变化,哪个军改要是宣称自己成功了,那就是在耍无赖呢。

旧装备就那样了,不管军队咋改革,后勤都得承受老大的压力。要是装备没有质的飞跃,咋改都没法把后勤问题解决好。

下次军事变革是让战场动起来的基础。智能化无人作战装备,还有由智能化战场分析系统、分布交互式指挥通信、精确制导武器、远程超高音速武器构成的作战体系,这些才是变革的基础,是革命性的变革。

在那几乎透明的战场上啊,这种作战体系是去中心化分布式布局的,那些高价值目标都是分散开的,特别难被发现。无人作战装备搞蜂群式作战呢,这些装备是一次性使用的,还会搞那种最后一发弹药留给自己的自杀式攻击,根本不需要补充弹药……

无人装备还有一次性使用的装备,不管咋看,对后勤都没啥压力的,这样就把「牙齿」和「「尾巴」的矛盾给很好地解决了。

等这些变革都实现了,闪击战就又会在战场上现身啦。没错,这种闪击战可是更高水平的,作战的规则说不定就得改了,拿现在的眼光看,咱们可能都认不出这是人类在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