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艘巡洋舰,它是全球唯一一艘,装备超过500枚导弹,即使遇到美国航空母舰,美军也会选择避开。这艘巡洋舰是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号,属于「基洛夫级」。
由于其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防御,彼得大帝号在全球海军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被称为「移动的海上军械库」。之所以被命名为大帝,是因为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少数被尊称为「大帝」的统治者之一,他对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有着重大贡献,显著提升了国防实力。因此,这个名称体现了俄罗斯对这艘巡洋舰的高度评价。
实际上,彼得大帝号如同其名字般威严,拥有超过500枚导弹。在冷战期间,面对美国航母,它都能迫使对方退避。
彼得大帝号的全长为252米,宽28.5米,水线长度230米,水线宽度24.4米,吃水深10.3米,高达59米,满载排水量介于24300至25860吨之间。
20世纪60年代,受到古巴导弹危机及赫鲁晓夫下台的影响,苏联领导层开始重视海军的作用。他们认为,若无强大的舰队在关键海域展示威慑力,苏联难以在国际上显示大国地位,与美国竞争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苏联开始计划建设大型水面战舰以增强海军实力。
1961年,当时的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强调发展海军的必要性,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支持。这标志着苏联决定建造自己的舰队。
1962年后,新巡洋舰的设计任务交给了阿尔玛兹舰艇设计局的首席设计师库宾斯基。1968年开始设计新型巡洋舰,1970年,苏联海军正式批准彼得大帝「基洛夫级」巡洋舰的建设方案。1986年4月19日,首艘彼得大帝「基洛夫级」巡洋舰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
1989年4月29日,彼得大帝「基洛夫级」巡洋舰正式下水,并于1998年4月19日投入使用。后来苏联解体后,这艘巡洋舰成为了俄罗斯的财产。
1995年,彼得大帝号的舷号更改为183,并于1996年被编入北方舰队,成为舰队的旗舰。
这艘巡洋舰之所以能够在多次战斗中存活下来,不仅是因为它的强大战力。
彼得大帝号巡洋舰的设计和二战时期的重型巡洋舰类似,拥有独特的外飘船体剖面和丰满的尾部水线面。舰体的外形整体紧凑,舰首细长并向上翘起,舰尾呈方形,上部为甲板,下部为机库。舰身最宽处与舰尾同宽。
彼得大帝号的船体结构特殊,采用纵骨架式,甲板室使用钢材和铝合金制造。重要舱室,如指挥舱,均安装了厚重的导弹装甲钢板,能够抵抗反舰导弹的攻击,这也是该舰能够在多次战争中幸存的一个原因。
在隐身方面,虽然彼得大帝号的身上布满了天线,但与其他军舰不同的是,大部分电子天线都集中在中央的桅杆上,使得外观更为光滑整洁。
动力方面,彼得大帝号配备了2座KH-3型压水核反应堆,为舰船提供强大的动力。此外,还额外安装了两个KVG-2燃油蒸汽锅炉和两台蒸汽轮机。总共六个动力源确保了在战争中即使部分系统受损也能继续行动,这是其能够在多次战役中存活的又一原因。
作为俄罗斯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彼得大帝号的导弹配置突出其战斗灵活性。首先是导弹舱,其大容量可根据作战需求装填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导弹。其采用的垂直发射系统,与传统水平发射系统不同,可以在任何方向和速度下对多个目标进行打击,增加了射程和灵活性。
彼得大帝号装备的主要导弹系统包括「阳炎」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红旗-9」中程防空导弹、「俄罗斯」远程巡航导弹系统及「滴水嘴兽」舰对空导弹系统。
「阳炎」导弹具有出色的隐身性和超高音速飞行能力,能对海上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红旗-9」导弹则为防空导弹,射程达260千米,高精度保证了强大的防御能力。而「俄罗斯」导弹系统可对地面目标进行远程打击。滴水嘴兽防空导弹系统则是俄罗斯顶尖的导弹系统,配合「墓碑」单面旋转相控阵雷达使用,能拦截弹道导弹和高速轰炸机。这些系统赋予了彼得大帝号综合的战斗能力。
彼得大帝号还装备了AK-630近防炮,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近防武器系统,射速可达每分钟3000发,防御距离为4公里。中国曾引进此系统,并在其基础上研发了著名的万发炮。此外,舰炮还连接了光学瞄准器单元和雷达控制系统,实现了完全自动化。
彼得大帝号的导弹系统注重自我保护,可与舰上雷达系统和电子设备相互配合,构成完整的
作战体系。此外,它还装备了「卡凯」反导系统和「棱镜」干扰系统,增强了对敌方导弹和电子干扰的防御能力。
最后,彼得大帝号之所以能长期存活,除了其优越的性能外,还因为舰上乘员的高素质。舰上的每位成员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和考核,他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高效维护舰艇,确保其正常运行。在战斗中,他们能迅速作出反应,尽可能减少损失。
彼得大帝号的指挥官以果断和聪明著称,能够根据战场情况做出最合适的决策,最大限度地保证战斗的胜利。
虽然彼得大帝号在其时代无敌,但随着科技进步,如果现在的美国航母与其对抗,胜算可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