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红星报】刊登了一则消息,说是俄罗斯要搞一场大动作,计划为一种叫「榛树」的新型中程弹道导弹组建专门的战略火箭兵部队,这事儿听起来就挺不一般,对吧?其实这背后的意义可不仅仅是造几枚导弹那么简单,毕竟自从【中导条约】失效后,各方在核武器领域的小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响,而普京这次直接把牌摊开了,看样子是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在核威慑方面并没有「躺平」,而且还准备更进一步,那话怎么说来着,「人家玩的就是心跳」嘛。
说到「榛树」这个名字,其实最早的时候很多人以为它只是个实验项目,但今年俄乌冲突期间,有小道消息透露这种导弹已经悄咪咪地完成了一些试验性部署,据称效果相当不错,现在干脆开始量产了,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未来将储备至少80枚这样的大家伙,而且会设立20多个专门的部署和训练基地,这不是闹着玩的节奏啊,这是铁了心要提高作战效率,再加上现役的一些洲际和短程系统,把整个欧洲包裹得严严实实,就像冬天穿上的羽绒服一样,让北约国家不得不重新掂量一下自己的防御策略。你瞧,人家的算盘算得精明着呢。
至于为什么非要搞这么多改进,我猜可能跟预算有限有点关系吧,毕竟俄罗斯近年来经济压力也不小,不可能再像冷战时期那样砸钱研发各种花里胡哨的新装备,所以他们只能挑重点投资,「榛树」这种既能覆盖广泛目标又比较灵活的东西,自然成了香饽饽。而且听专家们分析,这种导弹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可以装载不同类型的核或者常规战斗部,你说是不是挺划算?一句话总结,就是能打远、够精准,还特别不好拦截,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一发出去对面头疼好几年」。
技术性能咱们就不过多纠结细节啦,总之根据目前公布的信息,「榛树」的射程大概能达到3000公里左右,这基本覆盖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从莫斯科按下按钮到某个重要目标爆炸,中间用不了太长时间,更别提它还有极高机动性,一旦进入实际作战状态,要抓住它简直比捉迷藏还难。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一句童谣——「东躲西藏猫儿戏」,你看,是不是特形象?
当然,不管我们普通人怎么看,这件事情对于国际局势而言都是个颇具分量的存在,因为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层面,它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比如最近北约内部就在讨论如何加强成员国之间的防空合作,以应对这一潜在威胁,同时美国五角大楼也表态,将考虑提升本土及海外驻军基地附近地区的反导能力。不过我倒觉得这些举措短期内未必有效果,说白了,人家走一步棋,你总不能马上拆台,每一步调整都需要时间,到时候结果如何还真不好讲。
普京本人对此事发表过一些评论,他提到,「现代战争中,高效却低成本武器的重要性正变得前所未有地突出」,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补充说,比起靠数量堆出来胜利,更愿意相信质量带来的制衡力量。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的理解是,他似乎希望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俄罗斯不会陷入军备竞赛式消耗,但绝对也不会落下风。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如他所言保持克制,那么接下来是否会采取更加大胆但依旧有限度的方法去改变规则?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类似情景并不少见,无论苏联解体初期还是21世纪以来,美国与俄罗斯之间围绕各类协议博弈时,都少不了这种「不完全翻脸」的模式,只不过这一次由于全球环境复杂化,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步渗透进战争体系,两国彼此摸底探路过程恐怕会更加困难。不信你可以留意未来几个月相关动态,我敢肯定,新一轮较量正在酝酿之中——只是不知道最后谁是真赢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