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这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已经从最初的边境交火逐渐发展成一场现代战争技术和意志力的全面比拼,说白了,这不再只是两国之间谁更硬气的问题,而是看谁能在高科技武器、军事资源分配以及全民支持度上撑得更久一点,你说是不是?
就拿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22号的时候,乌克兰那边发布了一则声明,说俄罗斯出动了103架无人机来搞事情,其中52架被击落,不少人看到这个数字估计会想,这算打赢了还是没打赢啊?但你别急,更劲爆的是21号那天,据说乌军用远程无人机对1379公里外,也就是俄罗斯喀山这么个地方发起了一次袭击,要知道喀山可是在俄罗斯本土深处啊,那画面感简直就像是有人把球直接踢进你的后院一样,让人大喊「卧槽」,而且还真有视频为证,美联社都确认过真实性,说什么这次行动直接把战争带到了「俄罗斯中心地带」,听起来是不是够刺激?
其实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就像前些天,新沙赫金斯基炼油厂才刚因为类似攻击炸了一波呢,所以你看,现在战火不仅烧得离老百姓越来越近,还烧出了很多新问题,比如防空系统到底靠不靠谱,无人机怎么总能钻空子之类的话题,对吧。
话说回来,这次喀山事件具体咋回事儿呢,其实根据时间线捋一下,当时是21日上午,多批无人机从不同方向飞向目标区域,而且它们飞得并不高,大概60到100米左右,就像低空掠过的小鸟一样,不容易被发现或拦截,然后其中一架竟然撞进了一栋高层建筑,并引发爆炸,有没有一种现实版【谍影重重】的感觉?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视频都传疯了,看着挺吓人的。虽然详细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精准又大胆的操作。
至于这些无人机嘛,它们也不是普通货色,其中一个型号叫安-196「柳特」(意思大概就是凶猛),原本设计出来主要用于侦察任务,可以连续飞24小时不停歇,但经过改装之后厉害多了——最大航程达1500公里,还能挂载小型弹药,我跟你讲,这种玩意儿如果跑到敌方腹地去捣乱,那破坏力绝对够呛。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沿用下来的老型号,比如苏制图-141「雨燕」、UJ-26「海狸」和A-22「狐蝠」啥的,在之前几轮战斗中都有亮相,每款设备各有特色,不过总体来说,就是灵活好使又难缠,你懂我的意思吧?
所以问题来了,为啥这些东西能够突破俄方那么强大的防御体系呢?咱先不着急下结论,把原因扒拉清楚才行。首先要提到的一点就是,目前俄方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和装备,包括那些昂贵而复杂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都集中部署在前线地区,用以应付来自乌克兰正面的威胁,可这样一来,他们国内的重要设施反倒显得有点裸露无助,是不是挺矛盾?而且北约那边似乎一直没闲着,他们通过电子侦察手段不断寻找漏洞,无人机只需贴着地皮溜进去,很可能就在雷达盲区内晃悠过去,你说神奇不神奇。
其次嘛,人家专家也分析过,由于长期作战导致人员疲劳、装备损耗严重,再加上一些关键性资源分配不到位,即便拥有先进设备,也未必总能及时响应危局,比如S400覆盖范围虽然大,但是面对突然袭来的小股渗透力量往往鞭长莫及,「铠甲-S1」虽有效果,却由于数量有限无法兼顾全局。所以归根结底,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一道战略难题:如何平衡好特别军事行动区与其他重要目标之间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此我只能说一句,「难!」
当然啦,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不过代价太高罢了。有位叫米哈伊尔·奥努夫连科的人(应该算某领域权威)提议,如果真要彻底杜绝类似风险,那么建立全国性的密集型网络可能会比较有效,但实施起来成本非常惊人,而且短期内完全不可行,与其如此折腾,他认为倒不如优先调整现有兵力配置方案,让重点区域获得更多保护,同时适当加强警戒机制,以减少未来遭遇突袭时措手不及的情况。这意见听上去倒蛮实际,对吧?
聊完这一头,我们再回头看看另一头,从宏观视角来看,其实攻守双方始终存在一种微妙的不对称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哪怕攻击者只取得一次成功,就足以让防御者焦虑半天,因为守住每一个潜在弱点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而刺穿其中任何一个薄弱环节却可能轻而易举实现,你品品,是不是很扎心?这让我想到那个经典理论:剑与盾之间永恒较量,从古至今,没有绝对完美的一方,总会彼此消长互换主客位置,所以当前这种态势恐怕还将持续纠缠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