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媒报道称中国军方正在为可能爆发的核战争做着「最坏的准备」,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因为中国近期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极限」测试,模拟在遭受敌方核弹「第一次打击」后的通信网络运作情况,其结果耐人寻味。
据报道,此次测试模拟了平流层高空电磁脉冲攻击,令人振奋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通信系统设备,在每米80千伏的超高电场环境中成功「经受住了考验」,并且在短时间内恢复了通信能力。要知道,中美两国现行的军事标准,仅要求设备能抵抗每米50千伏的电场。中国此次测试可谓是「超额完成任务」,足见其在通信系统准备上的未雨绸缪。
此次测试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它更体现了中国在核战略上的深谋远虑。中国的一贯立场是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意味着在任何潜在的核战争中,中国都不会扮演「侵略者」的角色。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会对核威胁坐视不理,一旦遭受核打击,中国必将做出强有力的反击。
正因如此,核战时通信网络的稳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设想一下,如果在敌方发动第一波核打击后,我们的通信网络陷入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届时,别说组织有效的核反击,就连传递军令都会成为难题,无异于「自断臂膀」。因此,确保通信网络在核打击后的稳定运行,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更是对潜在对手的一种无声震慑。
在信息时代,掌握信息优势就意味着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中国深谙此道,此次测试正是为了验证自身在信息战领域的防御能力,彻底粉碎某些国家试图通过电磁脉冲瘫痪中国「神经中枢」的幻想。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近年来在核力量建设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火箭军的新型战略核导弹也相继亮相,例如在多次试验中表现抢眼的东风 - 31AG 洲际导弹,无不彰显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
如今,中国在核战略上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进攻端」有东风 - 31AG、东风 - 41 等洲际导弹以及东风 - 26A 中远程核导弹;「防守端」则建立了多层反导拦截系统,并在导弹防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除此之外,中国还拥有经过核爆炸高压测试、高强度通信网络以及完善的地下防护设施,这些都为应对核冲突风险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核威胁的国际博弈中,中国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态度,这种自信源于长期的战略准备和强大的科技实力。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但面对潜在的核战争威胁,中国也做好了「最坏打算」,这既是对国家安全的有效保障,也是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