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空警-500成排排列,中国空军在此时终于达成了预警机的自由状态

2024-10-02军情

今天我看到一张图片,几架空警-500预警机整齐排列,看起来非常雄壮。此情景让我不禁想到:我国空军已经达到了预警机的独立运用。

实际上,中国空军在60年代就已启动了预警机的研发,这标志着其跟上了全球航空技术的发展。那时,空军面临着巨大的国土防空压力,而装备的歼击机普遍缺乏夜间作战能力。虽然有少量的歼-5甲全天候作战飞机,但其搭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和角度都相对有限。在黑暗中搜索如P2V这样低空飞行目标依然极具挑战性。

1960年,我军两架改装为夜间拦截机的图-2为了拦截一架P-2V,不幸坠毁于山中。

因此,中国空军迫切需要高性能的预警指挥与控制飞机,以弥补地面雷达的不足之处。

1971年,改装自图-4轰炸机平台的空警-1号预警机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在接下来的几年试飞中,空警-1号主要对其搭载的843型雷达进行了重点测试。测试结果显示,843雷达在中高空目标的探测上表现良好,例如对于在中高度层飞行的轰-6,其发现距离可达到350公里。然而,对于低空目标,由于受到地面杂波的干扰,其探测效果却相当不理想。

那段时间,中国的电子技术确实显得滞后,这些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因此空警-1号只好被搁置。

直到90年代,中国空军启动了现代化建设,重新对预警机产生了兴趣。

中国决定与以色列展开合作,利用伊尔-76运输机平台,整合「费尔康」预警雷达系统,从而研发一款类似于A-50的预警机。这个型号当时被称为A-50I。

其实,以色列最初提出的建议并不是通过飞机搭载大盘子,而是采用共形天线,也就是说在机头前方及前机身两侧各安装一个天线罩。

虽然以色列对此方案充满信心,但其构型产生的探测盲区问题令中国空军感到担忧。此外,以色列此前没有使用过伊尔-76,对该平台不够了解,因此改装的成功与否以及是否会耗费更多时间,中国空军对此也不能确定。

经过多次讨论,以色列最终接受了修改方案,发展出了后来的A-50I。

无疑,A-50I项目最终遭到美国的干预而被迫取消。

A-50I

然而,A-50I项目为后续自研的空警-2000提供了 invaluable 的借鉴。机头、机尾和翼尖上新增的电子侦察天线,背部安装的卫星通讯设备天线,以及内部操作人员舱、大功率任务电源系统和液冷系统,这些都是当初进行A-50I时积累下来的经验。

空警-2000是中国空军首款服役的预警机,现有数量仅为4架。由于它是基于伊尔-76运输机进行改装,而空军的伊尔-76总数也仅约30架,因此资源十分珍贵,无法抽调出更多用于改造。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尺寸日益缩小,使得在更紧凑的平台上研发预警机成为现实。因此,基于运-8和运-9平台,后来便衍生出了空警200和空警-500。

空警-200的数量较少,属于一个过渡版本。目前大规模装备并持续改进的是空警-500。虽然该型号在平台性能上稍显不足,但其搭载的雷达电子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近期,轰-6在阿拉斯加进行巡逻时得到了空警-500的协助。

从退役的空警-1号,到受到限制的A-50I,再到仅有4架空警-2000支撑,中国空军终于实现了预警机的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