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教科书级的攻防战,7000德军仅剩200人,被美军视为经典的战役

2024-04-28军情

15世纪末,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公国之后,这个庞大的国家屹立于欧洲东部。十九世纪初,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踏上这片国土,最后他的大业随之终结。

第二次大战中,随着西线作战占据上风,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那个巨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关系到二战的走向,其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时,北方的冰天雪地中爆发了大卢基战役,被称之为「北方的斯大林格勒」。

大卢基不过是个北方小城,德军在此的部署仅仅只有七千余人,而城外却有十几万的苏军围困,这场战役以德军两百人突围而出,苏军占领大卢基而收场。 那么为何苏德双方会在此地展开如此激烈的拼杀?为何大卢基战役被称为「北方的斯大林格勒」?

严寒中苏联发动反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多达2000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北方、南方、中央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袭击,巴巴罗萨计划自此展开。

战斗爆发后的第一周,德军通过闪击战和充足的战前准备,打得十分顺利,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至明斯克,南方集团军群已接近基辅,北方集团军群推进至西德维纳河。 面对蓄谋已久的德军,缺乏战争准备的苏军,接连溃败。

1942年7月,纳粹高层命令下,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面对德军的疯狂进攻,成千上万的苏联红军和斯大林格勒市民被组织起来,进行着艰苦顽强的抵抗,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一时间陷入了僵持。

为了避免北线德军增援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一方面破坏德军通往斯大林格勒的交通线路,一方面对中央集团军群最北面的防区大卢基城发动攻击。 大卢基城距离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多达七十公里,守备该地区的是59军。然而偌大一个大卢基城的防务,仅仅依靠一个军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大卢基虽然只有三万人口,却是东西方宽轨铁路和窄轨铁路换轨的必经之路,因此不少的西方外交家和莫斯科官员经过此地。 大卢基城被洛瓦季河一分为二,这条河为大卢基的防守充当了天然屏障,河东是城市的主要部分,也是战略要地火车站的所在地。 早年间这里修建了大量的碉堡,而且三面环河,这使得德军确信苏军的进攻,必将付出巨大的伤亡。

整个大卢基防线由于兵力不足,出现了长达十英里的缺口,由于该地处于沼泽地带,水深超过两尺,所以平时只有侦察兵可以偷偷渡过,大兵团无法在这种地形行进。进入冬季之后,酷寒的天气使德军守备的天堑变成苏军进攻的坦途。

12月初,冰冻厚度已经达到12英尺的厚度,湖面上不能行进,但是结冰的河流已经足够步兵行进。 12月中旬之后,冰冻厚度达到20英尺,装甲车已经可以在湖面上行走。在寒冷的冬季,每当大雪来临之后,德军的装甲部队机动能力都会大打折扣,而苏联的部队十分适应这种天气。 到了冬季后,战场成为苏联滑雪部队的天下,恰恰在这个德军最为无力的时候,苏联人发动了进攻,朝着德军难以合拢防线的大卢基发起了进攻。

11月初,苏军开始对大卢基开始了行动,苏军对大卢基守军的补给进行进行炮击、空袭骚扰,但是苏联飞机的行动很少深入大卢基后方二十公里,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德军的补给虽然出现了问题,但是依旧维持着铁路的畅通。

大卢基德军的布置为,以59军83师守备大卢基,第3步兵师守备大卢基南方。83师来自东普鲁士,除了担负戍守大卢基的任务外,还要负责125公里的防线防守。83师主要包括277步兵团,一个火箭炮营,两个工兵营,一个山地团,共计七千余人。这些部队大部分士兵缺少冬衣,时刻遭受着霜冻的折磨。

苏军的进攻部队战斗力是参差不齐的,很多的部队都是重建的。此次担任主攻任务的是第21、第9、第46近卫师和爱沙尼亚师,加上其他支援部队共计8.67万人,而这些苏军部队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没有携带重武器,他们妄图使用人海战术打败德军。

7000德军拼死抵抗

11月15日,苏军开始了对大卢基城的进攻。依靠强大的兵力优势,从南北两端对大卢基城发动了包围,一路上苏军没有遇见成建制的抵抗,苏军部队在零星交火中踏雪前进,到了晚上,苏军已经完成对大卢基城的包围。

前期的包围行动过于顺利,苏军完成合围之后立即对大卢基展开进攻。由于缺乏重武器,加上守军依靠堡垒拼死反抗,25日的进攻使苏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6日,苏军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守军依旧顽强守卫着阵地,给予了苏军巨大杀伤,守军也面临巨大的损失。

27日,苏军切断了守军与外电话联系,城内外只能通过无线电联系。一天之后,苏军切断了大卢基的铁路运输,达成了他们的目标。 德军将领Scherer开始接管战斗指挥权,他把一切能集合的兵力都集中起来,打算坚守到最后一刻。 尽管前线将士意识到苏军的强大,可是 希特勒 正为斯大林格勒感到焦虑,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这座小城市。

当时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投入了勒热夫地区,所以无暇顾及大卢基,于是守军向纳粹高层请求突围。 如果当时同意了守军的请求,那么守城德军可以不付出多少牺牲突出重围,付出的代价是后撤十几公里。

纳粹高层虽然没有精力支援大卢基的战事,但是向大卢基下达了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到解围。同时希特勒开始集中大卢基附近能够作战的二线部队,甚至希特勒要求动用伞兵1师参战,结果遭到了元帅戈林的拒绝,这支精锐师没能支援战场,成为德军没能解围大卢基的原因之一。

虽然大卢基被围的第一时间增援部队没有到达战场,但增援部队正在从各个方向朝这里疾驰,其中第8装甲师已经从列宁格勒出发。 但由于长期战斗的激战,使得第8装甲师战斗力大大削弱,当大卢基守军听到支援的部队时,内心不免感到些许失望。

双方十分清楚,大卢基城完全有可能等到援军赶到,所以苏军在一部分德军工事尚未清除之时,立即对大卢基发动了进攻,苏军希望德军援军赶来之前,拿下大卢基城。在坦克的掩护下,苏军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在对德军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自身也遭受着巨大的损失。

面对缺乏重武器导致火力不足的状况,苏军从加里宁方面军中抽调了一个迫击炮和重炮团,尽管最后很多重炮被调往勒热夫,但是苏军的炮兵还是对德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苏军的炮弹像雨点般落在城里,对德军造成了大范围杀伤,德军的受伤人数随之大增。由于缺乏医疗物资,所以受伤的德军士兵难以得到治疗。一旦前沿被突破之后,苏军只能依靠人海战术冲锋。

尽管二战中苏军的进攻是不惜代价的,但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 战斗进行到11月30日,主攻任务的苏军近卫第21、46师已经失去战斗力,不得不撤出战斗,而第249爱沙尼亚师士气溃散,甚至有几百名士兵加入德军,再也不愿意为斯大林战斗了。

苏军付出的巨大代价,使他们看到了结果,经过三天的鏖战,德军第342营已经消耗殆尽,幸存者不得不撤往城市。守城的德军已经逐渐认识到,除非援军能够到来,否则城中的德军早晚要被消耗尽。

没过多久,德军盼来了第8装甲师,由于天气和地形因素,导致解救行动极为不利,他们此次非常拼命,和苏军展开每一寸土地的争夺。 苏军为了阻击第8装甲师,从大卢基和其他地区抽调部队,层层阻击第8装甲师的前进之路。 在苏军的猛烈阻击之下,第8装甲师每前进一步,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除了步兵伤亡惨重,能够作战的坦克更少了。

苏军车轮战攻陷大卢基

随着第8装甲师被阻击在大卢基之外,战线开始平稳下来,苏德两军开始整理部队,苏军的伤亡代价惊人,其中除了之前的两个近卫师和爱沙尼亚师外,第9、19近卫师已经伤亡殆尽。德军的损失也更加严重,其中一个山地团22名军官损失了20个,满编状态下786人,如今只有60人。

相比于苏军,德军难以得到补充。南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大吸引了德军的主力,大卢基得不到后勤补给和支援,只能得到希特勒的鼓舞。 12月16日,希特勒为了鼓舞守军,给将领发去电报: 「我为你和士兵的勇敢作战感到欣慰,我相信凭借你们的钢铁身躯,能够等来援军。」 面对希特勒的鼓舞,将领回电: 「大卢基将坚守到最后一人!」

为了支持大卢基的战斗,希特勒发动空军对大卢基进行空投。但由于大卢基没有机场,加上准确性太差,最后很多的补给都落在苏军的阵地。 为了向城内输送大型补给,德军通常使用滑翔机,经过一片布满高射炮的密林之后,降落在充满瓦砾的大卢基城中。正是空投运输中,德军损失了80架战机连同飞行员。

德军的拼死抵抗,加上苏军的人海战术,使得大卢基成了绞肉机。大卢基能的守军由于缺乏补给,只能看着城外的苏军换了一批又一批,这些生力军对疲惫的德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终于在1942年最后一天,大卢基被苏军一分为二,自此东部和西部失去了联系。苏军为了攻下大卢基不计代价,攻击组织从连到旅,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苏军总能得到补给,大卢基被一天天蚕食。面对这种情况,守城的德军将领毫无办法。

面对大卢基城的困境,第8装甲师已经回天无力,但是城里的情况紧急,除非苏军主动撤军,负责大卢基城坚持不了几天。 随后在希特勒的严令下, 戈林 无奈只好派出的一个伞兵营的兵力支援大卢基,但他们人数有限,来得已经太迟了。

1月15日凌晨,伞兵营向大卢基西南方向突击,以便于山地营汇合,杀出一条血路。然而在一位对地形十分熟悉的团长带领下,走在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城区里,他们迷路了。最终200名勇士找到了山地营,他们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200名勇士站在司令部面前。

1月15日,大卢基城发出了最后一条电报:「请立即向我们开炮!」随后大卢基城的枪声停了下来,一切归于沉寂。1月16日,德军统帅部宣布大卢基失守。之后几天的时间里,西线的战斗虽然进行着,但德国在战略上已经失败,对于最后的结果已经没有帮助。苏军夺回大卢基之后,守城的德军七千余人除了成功突围的200勇士,其余的大部分战死。

大卢基战役中,德军的伤亡为5.9万人,苏军伤亡则在十万人以上。大卢基战役虽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但是战斗的惨烈程度超乎了双方的想象。正是由于这场战役打得如此激烈,美军将其评为「现代战争攻防教科书」,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