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央视新闻及多家媒体报道,伊朗曾打算发射大约200枚弹道导弹袭击以色列。然而,以色列军方于10月1日宣布,未遭受任何损伤,同时强调导弹攻击未达预期效果。
美国方面也与以色列持相同立场,表示导弹并未产生实际影响,宛如一番空袭行动并未留下痕迹。这被视为以色列展示其顶尖防御系统的一次重要展示,旨在向世界展示其坚不可摧的保护能力。不过,情况在最近两天出现了转变。
相隔六日后, 以色列军方坦承有两处空军基地遭受损害。通过卫星图片明显显现,南部的内瓦蒂姆基地损害尤为严重,共录得32个弹着点。
无论是加固的F-35战斗机机堡、未加固的机堡,还是F-16战机的停机坪、加油机以及各类跑道联络道,都有导弹的击中痕迹。
从32个受损点位分析,几乎机场设施已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考虑到F-35和F-16战机可能在基地内,此类事件在战斗中必然会导致损失。
幸运的是,美国提前提供了导弹预警信息,使得这些重要战机得以转移到其他基地避险。这次攻击的目的是旨在展示伊朗对以色列高端战机驻扎地的打击实力。
这次,以色列对外宣布的信息与先前的表述截然不同,这代表了180度的转变。他们为何在1号时声称并无损失,而到了6号时又承认了损失?
我认为,这种转变的背后,以色列军方的意图十分清晰。
首先,我遭受了损害,这就意味着我需要进行报复行动;如果没有损失,报复便无必要。眼下,根据已知信息来看,以色列政府和军方针对伊朗的反击计划大致已成型。
若损失显著,那么报复行动的强度和力度将显著高于前次。若以色列公开了32个打击点的详细情况,这说明在袭击伊朗的基地或能源设施时,其攻击力度相较于以往显著加强,伊朗对以色列的攻击力度则显得相形见绌。
基于以色列以往对邻近地区的报复方式,其特点在于行动迅速且手段坚决,尤其在采取强化打击力度的情况下,对类似伊朗的目标进行突袭,可能产生的效果会远超内瓦蒂姆基地和特尔诺夫基地的损毁。
从这个角度看,报复行动的强度和覆盖范围都优于伊朗对以色列的攻击,这无疑彰显了其实力。
第二点,以色列向美国寻求援助。尽管以色列拥有全球最为严密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但在面对200枚弹道导弹的突袭,尤其是「法塔赫-1」型号的变轨导弹时,其防御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坚不可摧。
如果美国能够提供情报支援和拦截导弹的帮助,情况或许不至于如此严重。然而,在实际拦截过程中,美国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尽管一艘驱逐舰发射了数十枚防空反导武器,拦截效果却与上次的行动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在对付末端拥有机动能力的「法塔赫-1」型号导弹时,拦截效果并不理想。
以色列军方公开这一结果,暗示了美国的情报支持和拦截能力有限。倘若未来美以两国能够建立起紧密的联合防御体系,或许能有效避免两处基地遭受这样的重创。这一照片及战果的公开,实际上是对美国的一种暗示或抱怨。
往后,如果美国能提供更精准的情报支持、投入更多导弹并加强保护措施,以色列的基地将能获得更高程度的安全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看,寻求美国援助是合理的选择。仅仅过了六天,以色列军方的立场转变,其中蕴含了多层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