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孙炜
上世纪90年代,因公干,入川多次,均坐火车走宝成铁路。这条火车线要穿越秦岭,经过的隧道不知道有多少,当时,我想起有同学参军后驻守秦岭,自然有一种亲热感,时不时向窗外张望,希望同学能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尽管听着收音机,休闲似地坐在奔腾的火车里,仍然能感到蜀道之难,每每进入一个隧道,收音机的频道信号就消失了,等火车出了隧道又能听到了,马上再进入隧道又没有了,这样一次次地周而复始,好心烦哦!收音机干脆就关了。
想想蜀汉诸葛亮欲统一中国,修栈道、造木马,率领千军万马六出祁山伐魏,那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崇山峻岭中一步步地走出来,真的是艰苦卓绝。而今日,我的同学们作为中国军人驻守在伸手可摘天上星的高山上,他们参与了一个个隧道的开凿和铁路的建设,他们保护着祖国腹地铁路「大动脉」的通畅,其精神难能可贵,其贡献可书可嘉。
驻守秦岭的三位同学,一位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郑作根,他家和我家同住在周浦桑园地村;一位是我小学和初中连续十年的同学陈银标,家住周浦财主埭村;还有一位是初中同学张志刚,家住周浦上羊村。他们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同年同批入伍,都被分在秦岭。
记得我任乡医那年,看着郑作根身着军装回来,却满面愁容,见面握了下手就问:孙炜,张志刚是你初中同学吗?我说是啊!怎么啦?他沉默了许久,低着头说:张志刚战友在最近秦岭的抗洪救灾中为救群众「光荣」了……
什么?「光荣」了,我的脑子轰了一下,毕业就在眼前啊!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这是事实。郑作根又说,他此次回来,就是代表部队来处置张志刚战友后事的。
那天郑作根和我谈了很久很久,谈到紧张而艰苦的军营生活,谈到了我跟他都熟悉的同学,也谈起了家住财主埭的陈银标,他们在同一部队,因工作积极努力,陈银标在秦岭的铁路隧道开凿中屡受嘉奖。
两年后,郑作根同学退伍回家,在桑园地担任村干部。经过部队教育培养的农村干部就是不一样,他把部队的作风和传统带来了,做什么事,都有原则;做什么事,都中规中矩;做什么事,都像模像样。由于我们在同一个村,他的军人作风和品格,对我日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为他工作出色,不久就被乡政府抽调了。
几年后,我学校毕业分配在司法系统的基层单位,就当时的医疗条件而言,可以说差得不能再差,总感觉,辛辛苦苦考入学校,就想在一家正正规规的医院工作,能做个好医生,能治好更多的病人,而眼前……
但我看到了警徽和领章,想到驻守秦岭的同学们,他们的军人操守不是我的楷模吗?此生虽无缘从军,却有缘从警,警察,同样肩负保家卫国的使命,同样应具有军人的精神和品格。
2021年,我在毕业50年的同学会上遇到了陈银标,50年不见,他还是那样朴实、耿直,和他加了微信,他的网名显示为「秦岭」,不用多说,他爱秦岭,他爱秦岭的山山水水,他忘不了那里的军营生活。
陈银标转业回到杭州,被安排在浙江工业大学。出生于农村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农业和农村。他参加了农村扶贫,他感到,授予「鱼」不如授予「渔」,因此,他在浙江大学农学院学习,把水稻、小麦生产中的产品改良、用肥技术、科学管理带到了农村和家乡,他成了农民最受欢迎的人。
他在浙南山区的帮扶中发现,有些农村孤儿因乏人帮助,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可能成为文盲或半文盲,因此,就结对帮助了几名孤儿,帮助他们读书,为他们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努力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了贫。
前两年陈银标因患脑梗去世,去世前入住我所在的医院,他已经失忆,但却能回忆秦岭的山水隧道和军营生活,并且,对每一位查房医生,都会行一个标准军礼。致敬,所有的军人同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