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个时代,军人都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保障。2016年12月12日,苏州某坦克部队的驻扎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高龄95岁的抗战老兵。
这位老兵叫钱建民,双目失明,他身上穿着一身印着抗战老兵字样的纪念服,一枚勋章挂在他的胸前。
他仔细地摸索着坦克的车身和炮管,嘴里喃喃道:「以前咱们国家没有自己的坦克,只能开美国人借给我们的坦克,现在终于摸到了咱自己的坦克,我的心愿实现了。
为什么部队要专门为了他展示坦克?他与坦克又有着怎样的缘分呢?这其实和这位老兵的从军经历有关。
1922年,钱建民在江苏无锡出生,父母希望他能为民族建设而奋斗。1940年,18岁的钱建民考入了「陆军机械化学校」,分配到了战车学生队,主要学习战车驾驶和战车指挥。
在钱建民毕业后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装甲兵。此时中国远征军已经入缅作战,根据上司命令,钱建民毕业后跟随远征军进入了缅印战场。
进入战场后,钱建民没有直接来到战斗第一线,而是被编入了一个特殊的直属军长指挥的部队进行训练,并且这支部队后来立下了大功!
1944年初,此时的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整体上已经是强弩之末,呈败退之势。但在局部的缅甸地区仍具有相当的实力。此时纵横于缅甸战场的是臭名昭著的日军第18师团。
日军第18师团是日军的王牌之一,下辖有55、56、114联队,统共有2-3万的兵力,部队中兵员有许多是来自九州岛的产业工人。
这些日本人生性粗俗凶鄙,曾参与过对南京的侵略,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手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
日军第18师团作恶累累,实力强劲。曾在新加坡以三万的兵力将拥有八万兵力的英军缴械,在进入缅甸作战后,更是被称作「 丛林作战之王」。
到了缅甸战场上,远征军自然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恨不得咬下他们一块肉下来。只可惜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数万人葬送在野人山一带。
之后日军第18师团凭借有利地形牢牢控制着中印公路的咽喉地段,死死地掐住了远征军的补给路线,成为了悬在中国远征军头上的利剑!
在1942年的7月,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中将就向蒋介石提出了「反攻缅甸」以打通中印、滇西公路的计划。
蒋介石将这个计划交给参谋长何应钦审核后, 由军令部提出了「中、美、英联合反攻缅甸方案大纲」。中方负责出动兵力,美方负责武器与后勤,计划1943年夏季实施反攻。
1943年10月,远征军反攻缅北的计划开始实施,代号 「人猿泰山」。
在「反攻缅甸计划中」,美军需要为中国驻印军提供装备以及战术训练,在先进的武器和技术支持下,中国驻印军已然浴火重生。
在踏出印度的那一刻,他们就如同出山的猛虎,带着高昂的气势,誓要将敌人粉碎,洗刷曾经的屈辱,为战友复仇!
10月20日,前哨战在新平洋西出的一座无名高地打响,新38师的搜索连与敌方一个大队(营)相遇,按照日军以往的经验,自己的一个营就能抵挡中国军队的一个师。
所以,新38师区区一个连队根本不被他们放在眼里,敌方第一时间就发动了冲锋!
但日军根本没想到,他们手中的老式步枪面对的是新38师的自动武器,搜索连全连官兵持「M4汤姆式冲锋枪」,另配备迫击炮12门,轻机枪25挺。
最终日军一个营被新38师的一个连队打得仓皇而逃。这也是日军第18师团整个师团噩梦的开始。
10月24日,新38师和新22师向新平洋和于邦发动总攻击。
经过了六天的激战,攻破了敌人驻守新平洋的55联队和驻守于邦的56联队。 这一战,新一军大破日军第18师团,日军折损近2000人,损失惨重。远征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同时这一战也完成了缅北反攻计划的第一阶段目标,「人猿泰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跨过印缅边境后,首先占领新平洋等河东地区,建立后勤供应基地。
第二阶段是翻过野人山,以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取缅北的要地「密支那」地区, 最终拔掉日军第18师团这根肉中刺,打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1月,日军第55、56联队不得不撤退至胡康河谷内的达罗至太白加一线。而胡康河谷让中国远征军留下了惨痛的回忆。
这个河谷位于缅甸的最北方,全是原始森林,河流遍布,环境恶劣, 缅语中胡康河谷被称为「魔鬼居住的地方」,连着方圆几百里的地区也叫作「野人山」。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时曾经闯入这个禁区,远征军的10万精锐,近5万人在从野人山撤退的过程中死亡、失踪。
所以,第二阶段对中国远征军意义重大,新一军此时的新38师和新22师还有许多第一次从野人山走出的老兵。
在获得了全新的武器配备后,他们立誓要让敌人也感受一下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痛苦!
1944年1月9日,新38师师长孙立人和新22师廖耀湘领受史迪威将军的命令,一左一右,如同一把烧红的滚烫的铁钳,向孟关夹击过去。
敌人在孟关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集结了7个步兵大队和4个炮击大队,决定负隅顽抗,与新一军决一死战。
由于第18师团占据了优势的地形,所以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此时,钱建民所在的战车一营收到了作战命令,全团在印缅边境小镇利多的附近丛林进行了紧张的临战训练。
根据盟军的约定,美国不仅为驻印军提供新式装备,还派遣美国军官进行训练。
除了步兵兵种外,美军还帮助成立了中国的第一支装甲部队。 即驻印军新一军下直属的「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下辖有三个精锐战车营,并且由军长直接指挥。
钱建民由于训练刻苦,成绩优异,被提升到了战车三营的中尉战术组长,但此时的战车三营还没有完成装备配备。
为了让一营二营尽快完成训练,所以驻印军抽调了一部分三营的骨干到一营和二营,钱建民也因此来到一营协助训练。
正巧1944年1月初孟关战场陷入苦战,战场一营收到了作战命令。
于是钱建民跟随战车一营,一边协助步兵部队打通新的中印公路,一边向所谓的「丛林作战之王」——日军第18师团进发。
1944年3月3日,战车一营抵达了孟关以东的丛林,但原始森林中丛林茂密,根本没有坦克行驶的道路,只好由工兵排及推土机在前方开路。
中午的时候,在丛林中遇到了敌军,坦克营先后击毙和碾死了一百余人,但我方坦克也被反坦克炮击毁了一辆坦克,据后来的战士回忆道:
当时战况十分惨烈,尸横遍野,甚至坦克履带上行进间都能看到卷进履带的敌军的残肢。
3月4日早晨,当轰鸣的坦克群来到孟关日军阵地前时,日军的士兵吓得魂飞胆丧,口中不停地狂呼着「坦克来了」。
他们到死也没想明白,几十吨重的坦克群是怎么出现在这片原始丛林之中的!
日军18师团中将田中新一此时明白大势已去,一旦坦克出现在这个战场上,他们固守多日的防御工事将不堪一击。
当天夜里,日军指挥官带领18师团主力逃出孟关,一路向南边的瓦鲁班行去。
3月5日,战车营协助新22师攻克了孟关,同时,新38师迂回抵达了瓦鲁班以南,截断了日军18师团继续南逃的路线。新22师与新38师如同一只铁钳,将日军困在瓦鲁班。
但瓦鲁班也不是随意能攻下的, 日军早在这里经营多时,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组成的半永久、永久性防御工事,还有各种各样的雷区和陷阱。
3月7日,坦克营来到了瓦鲁班,新38师也准备在次日向瓦鲁班发起总攻。但瓦鲁班易守难攻,三面都是那宇河,剩下的一个方向也是沼泽。
只有北面和西面的地形相对容易突破,西面有一座水泥大桥,但前一日坦克尝试过桥时将桥体损坏了,无法通行。
而北面又是日军18师团防御的重点,河岸处设了大量机枪阵地,日军将树砍倒横在路中,完成了复杂的纵深防御体系。
再加上那宇河水流很急,即便坦克强行渡河,也要面对水流下的流沙和对岸的火力的双重干扰。
因此,一番深思之后,坦克营营长决定以两个连在北岸佯攻,以第三连从西面发动奇袭。
之所以是奇袭,正是因为在前一日桥体被损坏,甚至桥上的坦克也没能保住,所以日军认为坦克营不会再从西面突破,放松了警惕。
3月8日中午一点,坦克1连和2连总共34辆坦克向瓦鲁班北岸发起佯攻,钱建民和战友驾驶轻型坦克向西岸突破。
在进攻前一天晚上,工兵部队冒着巨大危险去勘探那宇河底的地形,找到了适合坦克行进的路线,加之三连的坦克是轻型的M3斯图亚特坦克,能够渡过深0.9米的河流。
所以在下午3时, 坦克营3连17辆坦克顺利渡过那宇河,并在步兵的协同下,从河岸一路向瓦鲁班突进。
17辆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就像一把尖刀狠狠地插进敌人阵地,撕裂敌人的防线,无情的炮火为身边的步兵开辟道路,步兵与坦克之间完美的协同作战下不断向瓦鲁班处突进。
接下来是钱建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时刻,坦克在行进时随时向路边的日军扫射开炮。
突然,他们发现 一群服装整齐的军官夹杂着士兵从几所房子中窜出,场面十分的混乱,士兵有的扛着枪有的扛着弹药,有的只拿着一把刺刀!
而那些日军军官,脚上穿着长筒马靴,腰上挎着武士刀在士兵中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窜,企图躲避射击,但他们的打扮实在太过显眼。
钱建民和3连的士兵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日军的指挥司令部,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扫射,这群日军四处逃窜,相互推挤,完全没有形成有效抵抗,这是一场单纯的一面倒的屠杀。
曾经日军第18师团几乎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此终结,新一军踏着敌军的尸骨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名号。
坦克营3连这一战,击毙敌方500余人(我方只伤亡20人),包括了日军18师团司令部作战课长石川中佐、部长木村大佐、第56步兵连队队长山崎大佐等高级军官。
另外还缴获了两辆完整的装甲车以及大量战利品,其中最有意义的,当属日本第18师团司令部的关防大印,相当于在日军18师团的脸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唯一可惜的是,没有留下狡猾的18师团最高长官师团长田中新一,他在7日晚听到坦克营开拔到瓦鲁班的时候,就吓得连夜从事先挖好的密道逃跑了。
3月9日,中国驻印军彻底攻占瓦鲁班,总共造成敌军伤亡4500余人,宣告了胡康河谷的作战胜利。
出师大捷,一雪前耻,这是中国驻印军辉煌的胜利。对于在作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坦克营的官兵更是享受了巨大的荣耀。
史迪威将军甚至专门送了一辆吉普车给坦克营,上面有一幅标语: 中国装甲兵No.1。
此时的钱建民踌躇满志, 他本就以优异的成绩从「陆军机械化学校」毕业,出国又接受了更加先进的战术训练,身怀本领,上了战场更是打出了偌大的名声。
但是他万万想不到,他的军事生涯仅仅在一年后就戛然而止。
1945年春天,滇缅公路打通后,钱建民先是来到陆军后勤司令部担任汽车训练教导团团长易德明的联络官,然后又调任到西南公路军,在那里担任参谋。
后来美军撤出,美军的运输兵团留下了三千辆军用车辆,钱建民被派往贵阳接收这些车子。
结果在贵州镇远县的山区偶遇匪徒打劫难民,钱建民奋勇出手,解救难民。 但不幸被暗藏在林中的枪手击中下巴,眼睛也被溅起的玻璃划伤。
战斗结束后,已经休克的钱建民被送往镇远军分区医院,经过一番紧急处理后连夜送往贵州中央医院进行医治。
尽管部队医生已经竭尽全力的医治钱建民,但是由于缺乏医疗资源,最终只救回了他的生命,而他的眼睛,却再也见不到光明。
对一名装甲兵来说,失明意味着他再也无法操控坦克上场杀敌,一身的本领再也没有发挥的地方。
而后的几年, 原本前途无限的钱建民辗转于教养院、盲残院,直到解放后,全国逐渐安定下来,钱建民才得以回到老家无锡县(现无锡市)东亭镇三蠡乡南家村。
昔日的战场英雄,却陷入生活的窘迫。失明的钱建民无法工作,甚至连出行都困难,家中还有11岁的女儿要养活,只能依靠搓草鞋和领取一些微薄的补助维持生活。
从此之后的几十年里,钱建民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他从来没有和人谈起过当年的英勇事迹, 再加上那个年代,世道混乱,普通老百姓在战争中被误伤也是很常见的。
他的邻居还以为他也像其他人一样是受到了战争的牵连受伤而已。
直到2016年,他的女儿在家中整理旧物品发现了那枚日军的大印,才牵扯出了钱建民曾经的身份,然后无锡关爱老兵志愿者听说了这个消息,才将他的身份传了出去。
无锡关爱抗战老兵团队的一名志愿者了解到无锡有一名叫钱建民的抗战老兵,是当年远征军的成员,也是中国第一批装甲兵。
直到志愿者找上门来,钱建民才向志愿者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而95岁老人多年来的心愿竟然只是摸一摸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坦克。
为什么几十年来钱建民从不宣扬自己以前的经历,其实观察历史,我们发现许多抗日老兵都做出了差不多的选择,隐姓埋名地过苦日子。
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尽管那一年战果辉煌,但其中美国人的影子却甩也甩不掉。
装备是美国的装备,指挥是美国的将领在指挥,就连训练他们的教官也是美国人。
在往后的日子,每当有人将胜利的主要原因全归于美国时,钱建民心中总会生出一股郁气,却又无法辩驳。
那时的中国确实落后,没有先进的装备,在第一次入缅作战竟折损了几万人,好不容易赢得的胜利,又好像是仰赖于美军提供的先进装备,新一军甚至被叫作美式中央军。
所以,钱建民内心有种深深的渴望,就是盼着祖国强大起来,拥有自己的先进武器和好的坦克,不再需要他人的「帮助」来夺得胜利。
新中国渐渐强大,军备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但隐姓埋名的他却再也没有触摸中国人自己的坦克的机会了。
志愿团在了解了老兵钱建民的这个心愿后,在网络上向大家求助。这也很快得到了部队方面的注意。
最终,苏州某坦克部队为革命老兵开特例,真诚地邀请95岁高龄的钱建民前往基地参观。
抗战老兵钱建民身上穿着一身印着抗战老兵字样的纪念服,一枚勋章挂在他的胸前。
不多时, 部队官兵并排行驶六辆坦克至老人身前来迎接他,坦克发出阵阵轰鸣,双目失明的英雄在官兵的搀扶下感受着阳光下坦克的温度。
坦克停下后,钱建民仔细地摸索着坦克的车身和炮管,满脸的喜悦,嘴里喃喃道:
现在终于摸到了咱自己的坦克,我的心愿实现了。
战士们用整齐的步伐声和嘹亮有力的声音向钱建民致以问候。新老交替,听到依然有优秀的年轻人在守护着这个国家,钱建民老人终于安心了。
两年后,钱建民老人溘然长逝,享年96岁。英雄不朽,他虽然离去了,但抗战老兵的精神将永远在后人的心中传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