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的实力大幅下降,特别是水面舰艇的能力明显减弱。目前,俄罗斯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主要仍是光荣级、基洛夫级和无畏级等苏联时期的「老面孔」。与此同时,俄罗斯海军的新型水面舰艇发展计划几乎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以俄罗斯海军寄予厚望的22350型戈尔什科夫级护卫舰为例,这是一种排水量超过4000吨的中型护卫舰,正好适应俄罗斯海军当前的需求。如果按照计划,俄罗斯海军能够服役大约20艘此类舰艇,那么确实会让整个海军焕然一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仅4000吨级的护卫舰,俄罗斯的建造过程却显得非常艰难,几乎可以说是「十年磨一舰」。
根据公开信息,戈尔什科夫级护卫舰的首舰戈尔什科夫号于2006年开工建设,但直到2018年才正式服役,历时整整12年。虽然首舰由于技术不成熟需要时间进行调整,导致建造周期较长情有可原,但该型号舰的二号舰卡萨托诺夫海军上将号的建造进度则稍显滞后。该舰于2009年开工,却直到2020年才正式服役,也用了整整11年。而三号舰的情况略有改善,其开工日期为2012年2月1日,服役时间则是在今年年初,也耗时大约12年。
显而易见,以俄罗斯现有的造舰能力来看,即使是建造一艘4000吨级的护卫舰也已相当吃力,更不用提更大吨位的舰艇了。事实上,近年来俄罗斯海军能大量建造并投入服役的,基本上都是几百吨到一千吨级左右的轻型护卫舰,这类舰艇通常被称为「小型导弹舰」。
然而,与俄罗斯较为普通的水面舰艇制造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至今仍然保留着极为强大的核潜艇制造和研发能力。在苏联解体之后,核潜艇技术是俄罗斯为数不多的仍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海军装备之一。得益于苏联时期的技术积累以及近年来俄罗斯的努力,俄罗斯的核潜艇技术如今仍可以说是全球顶尖的。
例如,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相继推出了北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和喀山级攻击型核潜艇。这些核潜艇都是在苏联解体后才大规模服役的。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可以搭载威力强大的布拉瓦导弹,具备直接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喀山级攻击型核潜艇不仅能在深海追击美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还能发射反舰导弹打击水面舰队,并具备对地进行远程打击的能力,堪称真正的多功能核潜艇。
2021年,俄罗斯海军在短短一年内接连服役了三艘战力强大的核潜艇,包括喀山级核潜艇「喀山」号和「新西伯利亚」号,以及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奥列格大公」号。这显示了俄罗斯在核潜艇技术领域深厚的实力与底蕴。
与此相对,我海军的「强项」则是水面舰艇。近年来,我海军通过不断增加新舰艇,已经陆续服役了大量先进的水面战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划时代的驱逐舰」的055型万吨大驱。055型大驱装备了11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能够搭载各种威力强大的防空和反舰导弹,具备相当强大的战斗力。此外,055型还开创性地配备了舰载双波段相控阵雷达,其舰载电子设备在技术上几乎超越了美国最新的伯克级驱逐舰。总体而言,尽管055型的吨位仅为俄罗斯海军最强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的一半,但其作战能力却已显著超越了基洛夫级。
既然如此,很多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中俄海军不在核潜艇和水面舰艇领域进行「优势互补」,互相进行技术交流呢?实际上,这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原因。
首先,这个原因并不是许多朋友猜测的所谓「面子」问题。毕竟,俄罗斯实际上相当务实,并不会因为一些虚无缥缈的「面子」问题而妨碍实际工作。例如,俄罗斯曾经从法国引进过两艘西北风级两栖舰,尽管最后这一计划被美国搅黄,但法国毕竟是北约成员国,这对俄罗斯来说,面子问题难道不是更为重要吗?因此,至今俄罗斯没有通过技术引进来发展大型水面舰艇,仍然是基于更为实际的考量。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希望发展自身的舰艇制造业。苏联解体后,苏联在温暖的黑海地区建设的众多设施齐全、技术实力强大的造船厂全都划归了乌克兰,其中包括苏联唯一能够建造航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目前,俄罗斯仅剩下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和彼得堡波罗的海船厂等,其规模和技术水平与苏联时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若俄罗斯再将大型水面舰艇的订单交给国外船厂,其本国造船工业将更加岌岌可危。
其次,俄罗斯海军目前无法制造大型水面战斗舰艇,主要原因其实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经济因素。考虑到俄罗斯造船业的现状,如果国防部高层能够果断地进行大量投资,那么逐步恢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且,引进大型水面舰艇显然需要巨额费用,与其将这些资金支付给外国船厂,不如投入到本国的造船工业中。
总而言之,俄罗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一直怀有其雄心壮志和顽强精神,这或许正是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风云数百年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