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凌晨时分2辆以军坦克破门而入,闯进维和营地,与此同时有连续的爆炸声响起,敏感时刻410名中国士兵已做好准备。
黎巴嫩的黎明并不平静,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再次卷入了战火,2辆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战坦克轰然撞开了营地的大门,将全副武装的士兵送入了联黎部队的阵地。
【以色列坦克】
面对突发情况,联黎部队迅速展开协调,尝试用外交手段止住这股铁流,最终以色列的坦克在45分钟后撤退。
然而,事件的余波并未消散,仅仅两个小时后,营地附近就响起了炮弹的爆炸声,烟雾飘荡在营地上空,顿时将维和人员置于无形的威胁之中,15名人员因此受到不明气体侵袭。
那么,为什么以色列要频频越界?以色列方面给出的理由是黎巴嫩真主党的武装分子正在进行袭击,地点距离维和营地非常接近,一辆坦克在掩护伤员撤退时,倒车「不慎」闯入了营地。
对于炮弹的爆炸以军则表示他们释放了烟雾弹进行掩护,但其行动对维和部队「不构成」威胁。
【驻黎维和部队】
随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将矛头指向了联合国,声称联黎部队的存在反而为真主党提供了庇护,将强硬态度摆在了明处。
从历史上看,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而掌控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武装与以色列之间更是敌对不断,在此背景下,联黎部队的介入本应成为缓和局势的关键力量,但以色列眼中的联黎部队仿佛成了一块「绊脚石」。
值得注意的是,联黎部队并非作战部队,而是以工兵和医疗兵为主的维和组织,他们遵循「当事方同意、中立、非自卫或履行授权不使用武力」三原则,除非遭遇猛烈攻击且无路可退,否则不会动用武力,因此难免显得有些被动。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强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维和人员表达敬意,并要求保证其安全,与此同时联黎部队的成员国也开始发声,40个国家联合谴责了以色列的攻击,然而真正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现实中有效制止这种袭击,单靠言辞显然是不够的。
【驻黎维和部队巡逻】
地区局势的不稳定不仅仅涉及到交火双方的军事策略,更关乎全球政治力量的角逐,对于这些国际社会而言,支撑、谴责或者调停都是对外交政策的一次重大考验。
唯一称得上是好消息的,是中国维和部队目前处境较为安全,410名赴黎官兵已在掩体中度过了十余天,并全员更换了防护装具,做好了稳妥应对的准备。
作为和平的象征,维和部队肩负重任却身处险境,在纷争的前沿,如何保护这些维和人员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急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