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预警机探测到歼20,军迷兴奋不已!告别歼8与F22的对决!

2024-09-17军情

「我永远无法忘记驾驶歼-20时瞥见宝岛的那一刻。」这是空军某基地飞行员董珺的一句感慨。然而,与此同时,对岸频繁发布的海峡空情信息中,却完全没有歼-20的身影……难道对岸真的相信‘你没有出现,我就看不见’吗……

我依稀记得六年前珠海航展的情景,当时总师杨伟在目睹歼-20一系列高难度飞行表演后,感慨万千。他提到,心中难免有些遗憾,因为歼-20的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其卓越的隐身能力,其次是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还有就是先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然而这些亮点在航展上却无法充分展现。

歼-20作为一款跨代战斗机,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隐身」能力。这一特性归根结底属于「信息化战力」,旨在让敌方无法获取我方战机的空中态势信息,成为掌控信息权的重要一环。

最近,由多家权威媒体共同推出的【淬火】融媒体作品首次揭示了歼-20在航展上无法展示的关键战斗力:隐身能力。在该片关于歼-20的部分,开篇便是一场红蓝对抗的激烈较量:

「距离150」,在航空领域,距离单位通常与海洋领域相同,采用「海里」作为测量标准。这意味着,我们的预警机至少能够在大约278公里的范围内探测到隐身飞机。

什么样的预警机能展现如此卓越的性能?在我们的装备阵容中,空警-2000、空警-200与空警-500三款预警机一应俱全。前两者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而空警-500则基于运-9中型运输机开发,代表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预警机。

空警-500问世之际便凸显了它的「小平台、大预警」特性,其探测能力和多目标跟踪能力已然超越了空警-2000这款大型预警机。

如何实现超越?关键在于空警-500实现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再次飞跃。这款预警机是全球首款采用「数字阵列雷达」的高性能机型,该雷达在有源相控阵的基础上,去掉了移相器,利用计算机控制电磁波的发射时机来产生相位差。这样一来,无论是探测距离、探测能量,还是多目标跟踪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两年前,美国太平洋战区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深受「空警-500/歼-20组合」的震撼,这对黄金搭档与F-35的较量令这位超级大国的高级将领感受到了一种逼近极限的危机感。

再来关注这场红蓝对抗,「雷达干净,或许是同代机」,这意味着双方均为隐身战斗机。在我们的装备序列中,目前仅有一款隐身战斗机,那就是歼-20,几乎可以确定这是歼-20与歼-20之间的对抗。双方都无法通过机载雷达识别对方,这进一步验证了这款战机卓越的隐身性能。

「有警报」意味着,尽管机载雷达在超过200公里的距离上还不能探测到敌方,但「雷达警报接收器」却能够捕捉到「敌机」发出的雷达波。

当然,这并不表示歼-20已经探测到了歼-20,因为它所发出的雷达波会因机体的折线结构而向其他方向反射,能够接收到的雷达回波极为有限,无法准确判断方位。

从02僚机的「条件很好」到通话中反复传来的「打掉了、打掉了、三组全都打掉了」,这段公开的对话背后却掩藏着重要的细节,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击的?

飞行员董珺表示,作为首支装备歼-20的战斗部队,我们的使命在于引领和创新战法与训练,将歼-20的性能极限充分运用到作战中。

展望未来,跨代战机在对抗次代战机时的压倒性优势显而易见,这一优势在应对一般中小国家时依然有效。然而,面对强敌时,同代战机之间的对抗将成为常态,这正是战法与训法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尽管官方并没有详细透露对抗的具体细节,但还是适度分享了一些信息。例如,长机的飞行员提到「02能够创造条件」,那么究竟会是怎样的条件呢?

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况:当敌机进入攻击范围时,02号僚机可以主动出击,引诱敌机开启雷达,或者迫使其进行大幅度的机动。这两种行为都足以削弱对手的隐身能力,01号主机则可以趁机发射多枚空空导弹,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从而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这场对抗结束后,天眼迅速发出通报,一架敌机将在19分钟后脱离打击范围,询问01是否能够将其击坠。

01回答:可以,不过需要加些油。

在19分钟内完成空中加油并击落敌机,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完成这两项任务,关键在于「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卓越。超音速巡航使得快速抵达作战位置成为可能,这充分显示了速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对推重比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这也是为何我们没有在涡扇-15版的歼-20A完全体上应用矢量喷口的原因所在。

不得不承认,【淬火】真是相当出色。多年前,歼-20的空中加油系统首次曝光时还被遮盖得严严实实,而如今却可以直接欣赏到受油管伸缩的动态视频。与其说这是【淬火】的精彩,不如说这是歼-20量产后为军迷们带来的视觉盛宴。

01长机在成功进行空中加油后,抓住敌方系统暴露的漏洞,在近战阶段将其击落。

在完成一连串的击杀任务后,飞行员董珺感慨万千,战法终于从理论走向了实战。当她听到地面人员说,指挥所得知消息后已经热闹非凡,两个指挥所都沸腾了起来。

另一方正在分析,这架飞机究竟是从哪个方向起飞的,又是谁将其击落。

完全陷入迷茫的状态……

董珺所在阵营的指挥所之所以「炸锅」,无疑是因为取得了胜利。

谁最了解反隐身作战?当然是那些配备隐身技术的国家,缺乏隐身装备而进行反隐身作战就如同盲人试图辨认大象。

对于歼-20与歼-20之间的对决,许多军事爱好者感到无比欣喜,因为我们终于不再只是目睹歼-8对抗F-22的局面了。

此外,从公开的这段歼-20之间的红蓝对抗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一个道理:即便拥有优秀的装备,如果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面对实力较弱的对手时,或许能够轻松取胜,但在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或者整体实力更为强大的「强敌」时,情况就变得复杂得多。因此,「唯武器论」存在固有的缺陷,「人」始终是赢得战争的关键因素。

即使是最先进的武器系统,也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创新才智,歼-20的整个研发过程处处彰显着人们的主动参与:

首先,抓住了隐身这个关键矛盾。正如歼-20副总设计师王海峰在六年前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初代歼-20研发情况时所说的那段话:

我记得当时三代机歼-10刚刚交付,数量也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外部威胁,包括技术的进步,敌对势力带来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研发四代机。那时的压力可想而知,不仅仅是公众的期待,还有军事上的迫切需求,以及我们肩负的责任,令人倍感沉重。正如我所提到的,我们的国防基础和关键技术能力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研发出一款能够与其他先进装备抗衡的飞机,压力和难度都是巨大的。以隐身飞机为例,四代机如果没有隐身能力,就不算是四代机。从机动性等各方面来看,其实与三代机相差无几。正是因为拥有隐身能力,才能实现「我能看见你,而你却看不见我」,在战斗中,这种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发新一代战机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盲目追求所有特性,而是明确聚焦于主要矛盾——「隐身」。我们坚定地将隐身技术作为重点,经过实践检验,歼-20的正向隐身几乎达到了极致。

如何实现极致的表现呢?首先要从气动外形的设计入手。当提到气动外形,或许会让一些网友兴奋起来。不论是国际上的还是国内的,谈到歼-20的鸭式气动布局与隐身特性的联系时,似乎总是会陷入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

多年之后,王海峰副总师回忆道,一些国际权威媒体和军事评论家开始对我们的飞机进行评价,感叹道:「这架飞机他们是模仿的。」然而,随后他们发现,无论从设计布局还是其他方面,我们的飞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这种升力体布局的飞机,应该是全球无与伦比的。有人接着说道:「哎,鸭翼设计嘛,由于尖角较多,隐身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但经过实际测试后,我们发现这种布局在隐身方面表现极为出色,因此他们也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

歼-20的鸭翼、边条翼以及小展弦比高升力体布局,源于歼-10总师宋文骢时代的精心打磨,这种全新的气动设计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试验,最终证实了其设计的正确性。在后续的实践中,人们对这种布局的先进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气动设计,研发团队在细节上的追求也达到了极致。每个铆钉的旋拧圈数和角度都有严格的标准,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隐身效果。

在气动布局确定之后,最终决定隐身性能的关键在于材料,歼-20所采用的隐身材料正是我们「狠抓隐身」理念的具体体现。

该机型在若干关键部位采用了「超材料隐身薄膜」,这种材料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制造的新型材料。它是一种表面镀铜的材料,通过对微结构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功能,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在2毫米见方的尺寸下,这种材料的微结构已经达到了数万个。而美国也在积极研发这种材料,计划将其应用于第六代战斗机。而我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将其成功应用于初代歼-20的制造中。

早在十多年前,我们便成功建立了全球首条超材料生产线,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的超材料在持续的迭代中不断前进。曾经的超材料隐身薄膜仅能局限于特定位置使用,而今,全新一代的超材料已经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并具备了整机应用的能力。

歼-20采用了美国六代机计划中才会应用的隐身材料,这标志着真正的跨代领先,仿佛一步跨越了两代隐身技术。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应用以及各领域技术装备的持续进步,如今的歼-20已经不再仅仅强调隐身性能,而是全面提升,迈入了优势性能进一步增强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成果便是涡扇-15版歼-20,它的问世将彻底改变亚太地区的空中格局,甚至有可能对全球空域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身处世界战斗机领域的前沿,我们必将率先拥有下一代战斗机。

正如杨伟总师所指出的,在未来的全球航空装备制造业格局中,将是竞争对手根据我们的装备来调整他们的发展目标,而非相反。我们必将持续推进新装备的研发,这一点毫无疑问。#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