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B2被称为「大哥」,至于轰-20的造价,那真是让人咋舌。不过别紧张,不是说一架轰-20能够换20架歼-20!
今儿早上起来瞅了一篇文章,说一架轰-20能换20架歼-20,听着有点意思,貌似比B2还先进呢!
别再把咱中国的轰-20跟B2一较高下了,真叫人觉得有点掉份儿。美国的B21都已经亮相了,B2X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还有人在无脑对比。就像现在考上大学的00后非得跟70年代那波刚上大学的人比一比,真是没啥必要。
只要动动脑子就明白,这俩东西根本没法比嘛。
这篇文章会给大家解答几个问题——
B2的大头根本不是花在研发上,花在了哪?
大家为什么对标B2?
中国的轰二零到底多钱?
B2的钱花在了哪?
B-2就是「现代战争里的劳斯莱斯」。
这家伙身上全是贵得发哭的隐身涂层,看着都让人心疼,摸一下更是舍不得。就光那层隐身涂层,30天就得「洗个澡」一次。
B2这下是轻松不少了,但这每月一次要花10万美元的大清洗,小国看了心里发慌,大国瞧了得流眼泪。
这事儿可没完呢!
上百号人忙活着,工资还没算呢!
七年才来一次的大保养,简直就像给皇家的皇冠打磨,那费用可达6000万美元呢!
哦,对了,那B2还挺矫情,非得待在恒温恒湿的奢华专属机库里,要是住进普通机场的机库,这不就是在给人家劳斯莱斯下巴吗!
要是你看到这儿,觉得美国家底儿厚,这点花费根本不算啥,那咱们就再来算算它运转起来的开销,美国那边都得心疼得直打疼。
发动机响一声,每次单项任务的开销可达百万美元,那价格真的是往低里说了。
要是急火火地花,空中加油,各种费用都算上,那真是没个上限。
这还不算哦,你还得给它加油、维护、备弹药,还得照顾那帮地勤团队,真跟个伺候人的似的,跟着B2屁股后面收拾烂摊子。
就算它老老实实待在机库里,1亿美元也能轻松花光。这就说嘛,即便它什么都不干,就只是懒洋洋地「隐身」着,也是个超级耗钱的怪物。
依照美军的乐观预算,到了2035年,B-2的日常维护费用预计还得多花500亿美元。
这会儿你就明了,美国空军跟它的财务预算简直是谈对象呢,完全就是「爱它真艰难,离开它更是难上加难」!
提到它的隐身涂层,那真是经费的「虐恋」,简直就跟美元过不去!
70年代,B-2的涂层设计初衷就是为了避开敌方的雷达,这玩意儿就像富家千金的玻璃心,一碰就碎!
为了突破苏联的空中战略防御,美国可真是被逼得团团转,简直不惜一切代价。
B2上的螺丝和铆钉,这些小配件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比劳斯莱斯还要讲究。
那会儿为了保密,很多零件都是量身定做的。
现在那些生产线,一个个都倒闭了,黄了的黄,工程师也差不多都走了,想替换个零件,真得翻箱倒柜找原始图纸,得重新造一遍。
这么一来二去,时间真是拖不起,成本也越来越高。年轻的工程师想上来看看,结果得像机械航空里的古学家一样,手里拿着放大镜研究那些老旧的图纸,费劲儿去找答案。
所以啊,眼下都2024年了,零件短缺依然是压在B-2身上的一座大山。冷战时期造出来的东西,到了现在就是个鸡肋,吃着没啥味道,扔了又觉得可惜。
至于复合材料的使用,这也是一场注定不便宜的豪赌。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果断地选择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别看现在连咱们中国的钓鱼竿都是碳纤的,但在80年代,这东西可是稀罕物呢。
不过,美国喜欢得不得了的B2确实厉害得不行,像幽灵一样在目标头顶现身,这种本事直接把苏联的防空系统给搞得「纸糊了」。可别小看这玩意儿,真是自损一千,杀人八百。要是说B-2是个「隐形刺客」,那每次出手的代价就是得先自个儿流点血。
B2的生产成本让那几年美国的国防预算完全失去平衡。
美国空军本来打算买132架B-2,生产商一听乐得合不拢嘴,这可真是个大生意啊!
经过7*7=81天的算计,每架B-2的单价至少得在2.77亿美元左右!B-2真是个肥猪,每个生产商都想来分一杯羹啊。
可是在1984年,军火商们一拍大腿,将这款轰炸机的报价猛地抬到了425亿美元呢!
好家伙,这可不是卖飞机啊,简直是开珠宝店的节奏嘛!
可苏联这次真是来了一波大动作啊——
1989年,苏联一声令下,冷战就此结束,美国空军那叫一个高兴——
这回真省钱了,B2没必要搞那么多了,可是生产商就不乐意了。最后只造了21架,研发和生产线的费用可够呛,足足花了444亿美元!
所有飞机的成本,还有设计费,统统得算在这21架飞机上,平均下来每架B2飞机得花21亿!
这可真是让人震惊,之前的计划是2.7亿,现在竟然涨到21亿!美国的制造商可真是愁透了,心里想,谁再惹B2,谁就没好日子过!
中国的轰20多钱?
说到轰-20的定价哲学,那真是值得各国借鉴的。你看,中国为什么能在21世纪独树一帜,成为唯一一个成功发展的大国,这里面自然有它的道理呀。
咱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呀!最拿手的就是用小钱搞大事情,讲究的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该花的地方就得花,随便花钱的傻事咱可不干!
据公开资料,轰-20的研发基本上没有经历冷战那个特殊时期。结果呢,设计师们在灵感爆棚的情况下,建造出了一些特别的飞机,导致价格居然上涨得有点离谱。
按照咱中国的理念,「稳定、可靠、实用」永远是重中之重。毕竟,200多架轰6K可都是等着接班的呢!
容易量产的大国战略轰炸机可是最关键的前提啊。
说白了,轰-20的研发思路就像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绝对不会随便花钱买个贴牌奢侈品导致预算崩溃。
近些年,中国在无人机、航空电子、复合材料和隐形技术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全都往轰-20上集中。可这却为什么一直不公布呢?真正的底牌可得藏着,这才是真本事。
中国通过一整套成熟的产业链,能有效地掌控技术转化的成本。
B-2的产量少得可怜,主要是因为一些特殊时期国际局势突变,谁能想到苏联一夜之间就垮了!这可真是把世界震了一下,也让美国的飞机制造商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现在美国放出了最新的B21战机,这才是中国轰20该看齐的目标,别老盯着那些几十年前的老古董B2!
咋说呢,对标B2是因为当年B2看上去就像科幻电影里的巨型飞行器,给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轰炸中国大使馆那架飞机就是B-2A。
再说说轰-20,它背后代表了对区域战略平衡的深刻理解,还有「多造多用」这种成本分摊的理念,挺有道理的。
拿B-21来说,美国打算买超过100架,每架价格大概控制在7.7亿美元左右。乍一看跟B-2比起来显得「便宜」了,但别忽略这几年美元贬值带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换句话说,B-21这个价格不算便宜,实际上是缩水了。
中国生产的轰20,从生产链上来看,成本就相对低一些。
轰-6K既便宜又实用,使用起来也不心疼。看看已经生产的200多架轰-6K,就能明白其中的成本问题了——
轰-6K的大规模生产简直是一门深奥的经济学。
大家都知道,飞机这玩意儿贵在哪?
研发就开始烧钱!从初期设计到模型测试,再到材料选用,中国聪明在哪儿?
轰-6K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前身得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16轰炸机。
虽然这玩意儿年代有点久,但咱们技术改造的本事可不小,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关键零件渐渐实现了国产化,相关工艺也日益优化。再加上咱国内那强大的工业基础,批量生产的成本可比全新研发省得多了。
就像把二手房翻新了再出租,花钱不多,收益还稳,住起来那叫一个舒服。
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可真是轰-6K的一项绝招。工人们干得那叫一个熟练,就像摸自己口袋里的打火机一样,从螺丝到机翼,简直是一气呵成。中国造航母的本事可不是在开玩笑,毕竟,能一边算着算盘一边搞原子弹的,只有咱们中国一个。
中国在脉动生产线技术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批量生产的背后全靠了供应链的优化。咱们通过长期合作,和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生产关系。原材料采购量一上去,价格自然就降了,而零部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也跟着水涨船高。真是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向前走。
有专家说道:B-2的零部件全是定制的,高端得很,但花费也是不小。反观轰-6K,就像量产的经典款,实用性强又百搭。
我觉得这话说得真不错!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的成熟度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冷战那会儿,美苏就用一堆装备的升级换代实践证明了「第一代技术可真是贵得离谱,第二代才有可能走进家家户户」。轰-6K的成功正好验证了这点。从原型到改进型,再到K型,每一次的升级都吸取了前面的经验教训,持续优化设计,提升性能,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现代军事装备的研发到量产,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试错—优化—规模化」的经济路线。轰-6K作为「军中网红」,可不就是靠着这份踏实稳健的技术积累来的嘛。
飞机的生产速度越快、数量越多,造价就一定会降低,这其实是个误区。
现在各国空军已经很聪明了,钱就那么多,怎样把飞机搭配的更合理?
毕竟动辄上亿的维护成本的轰炸机,一动翅膀就是在烧钱,各国都小心翼翼,真是谨慎得很。
各国空军总是特别讲究在质量和数量间走钢丝,一方面得能打得动,另一方面也得能修得好,更重要的是得能养得起。
苏联空军的聪明才智在这儿表现得淋漓尽致啊:在那著名的PFI项目竞标中,他们巧妙地设计了一套「重轻搭配」的黄金组合——30%的苏-27重型战斗机,堪称空中霸主,搭配70%的米格-29轻型战斗机,造就了一支既能打硬仗又不让预算紧张的战斗机队伍。
照这个逻辑往下推,现代空军的战略搭配里,恐怕真没啥空间留给"单一机型大批量生产"的思路了。
为什么不是生产飞机越多越便宜?
看看某些飞机的价格曲线,直接把「造多了就便宜」这话打脸。
F-18E「超级大黄蜂」这一款,生产到150架后,价格就稳得跟山一样。同样再多造,预算就会越来越高,根本没有「便宜的飞行器流水线」这回事。
歼-35A也是个典型的例子,生产了十批次之后,价格几乎就平稳下来,进入了所谓的「成本休眠期」。换句话说,他的价格已经稳定,不管再生产多少,都是那个价,没法无限下降成本。
这就叫「经济规模递减效应」,更别提B-2「幽灵」这种空军里的「富婆之子」,造一架的成本几乎能抵上一小国的GDP,少量定制反而成了更精明的选择。
信息来源:
【新编大学生军事教程】艾楚君
【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理论与实践】俄,梅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