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日印澳尚未采取行动前,中俄的海警力量已经出现在了美国周边海域。这表明双方在该区域的军事存在有所增加。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对峙或展示实力。至于中国是否想要给美国总统拜登一个教训,目前还难以确定。这种动态变化更多地体现了国际政治和军事态势的调整与竞争。
9月28日,中俄计划中的海上联合执法行动按照预期进行,地点确实如外界猜测的那样,接近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外海。在这次行动中,中国海警派出了梅山舰和秀山舰,与俄罗斯的两艘海警巡逻舰一同执行联合巡逻任务,并且还进行了联合搜救、搜寻非法船只的演练。
根据现场拍摄的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海警船去除了炮衣,露出了近防炮,向可能存在的挑衅行为发出了明确的警示。同时,最近中俄海军的编队也进入了该区域,进行了联合巡航,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以及国际媒体的高度注意。
美国海岸警卫队表示密切关注中俄海警的活动,并强调将通过其存在来应对这种存在。而美国媒体则趁机炒作所谓的「威胁论」,指出中国在公海有权利登上外国渔船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担忧。
中俄两国的海洋警察进行联合行动,主要是为了保护国际公海的安全,确保海洋环境不受破坏,其操作遵循国际法规和标准。这个行动得到了【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的支持,与外国船只的互动也体现出专业的水平。一些西方国家的指责缺乏事实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北太平洋航线可能成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通道,这将减少对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依赖,从而改变全球海上贸易的重心。北极周边的港口可能会发展成为新的物流集散地,对国际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中俄近期派遣海军和海洋警察在北太海域巡逻,是在为北极航道的全面开放做准备。
最近,一些媒体对中俄之间的海上执法活动表示关注和评论,这可能反映出他们内心的一种不确定感或担忧。之前,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国家领导人在美国举行了一次名为「四方安全对话」的会议,并宣布了一项名为「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由这四个国家共同建立一支联合海岸警卫队,在所谓的「印太地区」进行联合巡逻。
美国总统拜登明确表示,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回应中国的某些行动。
原本设想的紧张军事态势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发展。出乎意料的是,在四国尚未完全结成联盟、对中方形成包围之前,局势发生了逆转。中国采取了果断行动,成功地将战略主动权掌握在手中。中俄两国海军的联合行动,不仅逼近了美国的海岸线,还向美方展现了实力与决心。这一系列动作,实际上是对美方的一种警示和教育。
中国海警部门被比喻为「第二海军」,它主要由从解放军退役的军舰改造而来,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在吨位上也有一定优势。目前,中国海警远洋执法船的数量超过150艘。如果美国海岸警卫队想要与中国海警竞争,可能会遭遇不测。
据中国智库发布的数据,2023年,美国军机在中国周边的活动达到了7872次。这显示了中美之间在海上活动上的紧张态势。同时,俄罗斯等国的行动也在提醒美国,如果想要在别国周边进行所谓的「自由航行」,那么就得准备好面对别国的舰艇和飞机靠近自己的领空。
简单点说,就是大家都要小心行事,美国那边得好好考虑。从某个角度来看,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都在看着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