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以一种几近无奈的口吻抛出了一个炸雷: 「 如果与中国这样的国家开战,美国的弹药库存将以惊人的速度消耗殆尽。 」 换句话说,就是美军不敌解放军。这个措辞简单却揭示了令美方 不安的事实,它仿佛是一把双刃剑,既切中了美国当前军工产业的问题,也暴露了美方战略考量中的盲点。
(沙利文)
这个话题并非凭空出现。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自信满满地对乌 施以军事援助,希望借此牵制住俄罗斯。然而,战争的实际进程似乎并未如他们所料:俄罗斯坚持着巨大的伤亡代价,并没有选择退却。对于美国来说,每次援助清单上的武器弹药数量逐渐减少,成为五角大楼和白宫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美国援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引发了包括五角大楼在内的许多人对于援乌决策的反思。一些人甚至将其视为战略上的失误,质疑过度卷入他国内部冲突是否真的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毕竟,支援乌克兰和其他地区的长期投入, 最终转变成了美国国内国防能力的潜在漏洞。
这种顾虑不仅限于白宫幕僚。美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也表达了对这种资源分配的不满。他直言,美国的焦点过多集中在欧洲与中东,而忽视了亚太地区,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强国,其实才是对美国更大的「威胁」。自从美国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之后,美军的不少武器 库存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在 2027 年前与中国爆发冲突,美国将面临后勤补给上的重大风险。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
这一系列 发声揭示了美国军工产业中两个突出的不足:过度对外援助而导致的储备消耗,以及自身军工实力的相对薄弱。当然,也有人猜测,他们可能另有动机,比如希望争取更多的预算或增强各自的政治影响力。然而,无论动机如何,这些言论都反映了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那就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难以像过去那样游刃有余。
在这种背景下,沙利文的警告听起来似乎是在升温 「 中国威胁论 」 ,这正符合部分美方政客惯用的策略,即通过渲染对手的威胁来达成自身目标。这种策略的背后,是美国想要通过联合西方盟友向中国施压,试图在国际关系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然而,这样的策略过于简单化,因为 其 低估了对手的反应能力与耐心。
(美军导弹产能不足)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美方的一系列表态也隐含着某种程度的焦虑。一方面,美国要在军事上做足准备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另一方面,它也要维持对盟国的承诺,确保这些国家在经济和安全上继续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而这些复杂诉求的交织,可能会让美国在未来的决策中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