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的问题上,只说不做俄罗斯一直不敢动真格。这是否意味着,普京的底牌已被西方看穿?
俄罗斯试射「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失败后,普京随即在莫斯科召开闭门会议,讨论新版俄罗斯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将修改俄罗斯的核政策】
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新版政策应该被视为俄罗斯向西方释放的警告信号。而从事后普京透露的部分政策细节来看,俄罗斯也确实有意加强这一政策的战略威慑力。
在这样一个战略背景下,许多人担心欧洲的安全形势将会在新政策落实后出现进一步恶化。对此,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欧研究中心分析师——安德烈亚斯·乌姆兰发文声称,欧洲国家不应被俄罗斯的新核理论吓倒,莫斯科不断强调核威慑政策的行为其实是在进行心理战,只要北约团结一致顶住压力,俄罗斯断不敢使用核武器。
【乌姆兰在莫斯科时报发文】
从理论上来说,乌姆兰的观点虽然略显激进,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相当多的事实依据支撑。
因为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过去2年多时间里,莫斯科高层在核问题上的表态就会发现,以梅德韦杰夫为首的一众俄罗斯官员几乎将核武器挂在了嘴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公开暗示俄罗斯不会排除在俄乌问题上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以此来警告乌克兰以及背后的北约。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克里米亚大桥。从22年乌克兰开始批量拿到北约援乌装备开始,基辅方面就一直表示,自己将会竭尽所能摧毁克里米亚大桥。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
对此,身为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副主席的梅德韦杰夫公开表态:「任何针对该地区的外部攻击都将引发俄方审判日式的回应」。
尽管梅德韦杰夫并没有解释所谓的「审判日式回应」到底是什么,但考虑到这几个字在欧洲宗教中的含义,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梅德韦杰夫在暗示俄罗斯或将动用核武器报复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大桥的打击。
然而就在梅德韦杰夫的豪言壮语说出去没几个月,2022年10月乌克兰情报人员就使用汽车炸弹炸毁了克里米亚大桥的一段桥面,并损毁了公路桥旁边的铁路桥。虽然在这之后,俄军随即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导弹打击,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达不到梅德韦杰夫所说的「审判日」级别。
【被乌克兰炸毁的克里米亚大桥】
当然这些都没有影响到梅德韦杰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划红线,仅在2024年这9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又在今年的1月、5月、9月用嘴挥舞「核大棒」,如果梅德韦杰夫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再放出类似言论的话,那就能够创下一个季度挥舞一次「核大棒」的新纪录了。
除了梅德韦杰夫外,俄罗斯的杜马议员也是如此。就比如说俄罗斯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卡尔塔波洛夫就曾在今年6月声称:「若针对俄方的威胁增加,莫斯科当局可能会改变使用核武器的时机」
有着这些「雷声大、雨点小」的例子作为衬托,也难怪乌姆兰会认为莫斯科不断强调核威慑政策的行为其实是在进行心理战。天天舞剑又不用剑,欧洲各国面对如此频繁的俄罗斯核威胁,心里怕是早就麻木了。
【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卡尔塔波洛夫】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俄罗斯在核问题上放出的大话不少。但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在以梅德韦杰夫为首的一众俄高官用嘴挥舞「核大棒」的同时,普京所在的克里姆林宫反倒在核问题上没有做出过任何不负责任地发言。
这说明俄罗斯很清楚普京发言的分量,而这也意味着相比于梅德韦杰夫的「红线」,此次俄罗斯对核政策的调整,远不是一个可以任由西方国家忽视的话题。
更不用说在这次调整前,俄罗斯的「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还发生了爆炸事故,导致俄罗斯成为了最近一个月里唯一展示核力量失败的国家,极大冲击了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力。
这迫使克里姆林宫不得不通过其他手段修补自己的核威慑形象,而公开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划出更多红线,就是一种无奈但又管用的选择。
【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发生井内爆炸事故】
例如在此次修改政策后,普京就透露新政策中有一项提案是:任何无核国家在有核国家的参与或支持下,对俄罗斯发动侵略,均可以被视为是有核国家直接对俄发起的「联合攻击」,从而触发俄罗斯对有核国家的核反击。
这提案明显就是在针对支持乌克兰进攻俄罗斯本土的美英法三国,而如果华盛顿那边不听劝的话,俄乌冲突也就确实有可能升级为核冲突。
这显然不是靠北约团结一致就能解决的问题,毕竟俄罗斯会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就是因为担心北约的团结一致会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莫斯科固然不会轻易使用核武器,可北约若是真的相信自己不管做什么,俄罗斯都不敢打出这张底牌的话,反而有可能让俄罗斯做出掀桌子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