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
在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从1964年到1996年
我国一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
在一次次试验的背后
有我们熟知的
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等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也有很多普通士兵
他们同样也是隐姓埋名的人
近日,100多名原南京军区防化团的老兵齐聚南京,他们当年都参加过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
徐金潮 1971年参试老兵:当时我们看电视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这个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们是防化兵,当时我们也有想法,最好也有机会去参加核试验。当时感觉都不可能的,后来我们实现了,这是我们一辈子永远难忘的事。
1971年7月,南京军区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要求防化团立即抽调130人组建混合连,于7月下旬到二十一基地报到。二十一基地,便是位于新疆罗布泊的马兰核试验基地。
1977年,南京军区防化团又抽调252名防化兵,组建一个防化混合营,前往新疆执行核试验任务。
「我们乘坐闷罐车去新疆,一共四节车厢,在车厢里面直接铺的席子,我们就在席子里面睡,当时天气非常热。」徐金潮介绍。
鲍安山 1977年参试老兵:那时候是蒸汽车,蒸汽车那个烟囱都烧煤的,结果第二天都变成灰脸了,脸上都是黑黑的,一抓都是花猫脸。
罗布泊,辽阔的戈壁滩一望无际,人烟绝迹,是核试验的天然场地。「防化兵主要是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徐金潮介绍。
「大体上是两个专业,一个是观测侦查、一个是洗消。我的任务是查爆心的投影点,因为是空爆,在上面爆炸下面的点在哪里,测量不同程度、不同距离上的放射性沾染程度,哪里辐射性最高、哪里才是爆心的投影点。」鲍安山介绍。
苏纯 1977年参试老兵:我的专业是洗消淋浴,我们每个分队每个班都有两辆淋浴车,对受到化学、生物、放射之类的污染人员快速清洁。
「我们戴上面具,吸氧量就是正常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全副武装开几十公里执行任务。有好多晕车的、呕吐的,就吐在面具里面,把面具摘掉抖一抖又戴上了。」鲍安山介绍。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核试验成功的那一天,是所有参试老兵们永生难忘的日子。
「一点声音都没有,连风都停止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听到广播里‘54321起爆’,开始就是一股热气过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听到了‘轰’的声音,我们看到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一个蘑菇状的烟云就慢慢地升起,当时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徐金潮介绍。
按照保密纪律,士兵们不能对外宣传,更不能对亲朋好友谈论此事。
任井义 1977年参试老兵:家人是不知道的,只说执行任务去了,我在马兰没有给家里人回过信,当时有个要求,要求我们做好保密工作,有这么一句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死了带进棺材里。」
退伍四十年后,老兵们的参试行动得以解禁。
退伍后,老兵苏纯考上了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毕业后在家乡安徽六安的一所高中当物理老师。
「我教的是高中物理,里面有一段原子物理和核物理。我曾经给我学生讲过,在全国的物理老师当中,教你们原子、原子核物理的时候,大概能够参加核试验的屈指可数,我就是其中一个。」苏纯说。
记者:钱昕冉 王从 通讯员:范昊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