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库尔斯克靴子落地了,普京不愧是执掌俄罗斯20多年的人!

2024-09-16军情

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掌国家已逾二十载,其长期掌权的秘诀,在最近的库尔斯克战事中得以体现,这场战事也让许多人,甚至包括支持乌克兰的人士,对普京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近期,俄乌前线传来重大战况:俄军集结优势兵力,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大规模反攻,并成功夺回部分失地。此前被认为陷入包围的俄军第155旅也突破重围,粉碎了外界对其命运的猜测。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支持乌克兰的人士或许再次误判了局势,低估了普京的战略定力和俄罗斯军队的韧性。时间回溯到上个月6日,俄罗斯本土遭遇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袭击。

几天后,网络上开始流传一则消息:由于连接塞伊姆河两岸的多座桥梁被乌军炸毁,约有3000名俄军士兵被困河的南岸,深陷重围,这支部队正是俄军第155旅。更有一些传言称,被困人数可能超过5000人,局势十分危急,外界普遍认为俄罗斯将陷入被动。

面对外界的猜测和议论,俄罗斯国防部选择了沉默,未对此事做出任何公开回应。他们没有被外界的舆论所左右,而是冷静地评估局势,制定应对策略。与此同时,俄军多次尝试在塞伊姆河上架设浮桥,试图营救被困士兵,这一举动似乎印证了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也展现了俄军不放弃任何一名士兵的决心。

乌克兰方面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并未下令进攻被困的俄军部队,而是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这一举动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猜测。或许是想利用被困俄军牵制俄军兵力,或许是想避免更大的伤亡,泽连斯基的决策背后有着多重考量。

一些支持乌克兰的专家学者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是泽连斯基的高明之处,通过围而不攻,既可以保存自身实力,又能迫使普京从其他战线调兵救援,从而削弱俄军在其他地区的作战能力。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专家的判断为时尚早。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普京始终没有采取两项外界预期的行动:一是没有宣布在国内进行更大规模的征兵动员,二是也没有从乌克兰东部主战场调集大量兵力回防。 普京的「按兵不动」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甚至怀疑他是否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

直到最近,俄军主力部队在东部战线攻克了乌军坚守十年的战略要地后,普京才宣布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大反攻。此时,塞伊姆河上已经架设了十几座浮桥,被困的俄军士兵也得以陆续脱困,重返战场。

更令乌克兰方面担忧的是,俄军第810旅正对乌军形成反包围之势。据多名被俘的乌克兰突击队员透露,目前乌军多支部队已经失去方向,陷入混乱,不知何去何从。 库尔斯克战事的突然反转,让此前对局势过于乐观的乌克兰及其支持者感到措手不及。

库尔斯克战事的最终结果已经明朗,乌军在东部战场的局势也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也正是近期许多人对普京的评价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坚韧意志。

此前,许多人认为普京在俄乌冲突中表现得不够理智和冷静,过于冲动和盲目乐观,对前线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还有人认为,在俄罗斯本土遭遇袭击后,普京依然保持正常的工作节奏,甚至出访他国,这是一种故作镇定的表现,内心其实十分焦虑。

然而,库尔斯克战事的进程表明,这些判断或许并不符合事实。至少从目前来看,普京之前保持克制,没有急于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在军事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他的「忍耐」并非软弱,而是为了等待最佳的时机,最终实现了对战局的扭转。

当然,对普京政府而言,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员国很可能会进一步放宽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限制,俄罗斯本土将面临来自远程导弹的直接威胁。

这对幅员辽阔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防御来自远程导弹的威胁将成为普京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无论如何,我们始终坚持和平的立场,希望俄乌双方能够早日停火止战,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