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运20生产线现单兵外骨骼,中国领先西方,契合未来发展方向

2024-10-01军情

近日,官方媒体公开了一组运20生产线的视频和照片。从画面可以看出,运20的生产线采用了「脉动」生产模式进行流水线组装,展现了全球顶尖的制造水平。与之前一些画面不同的是,这次的生产线上出现了一套名为「单兵外骨骼」的高端设备。据悉,这种单兵外骨骼设备早在两年前便已开始小范围推广应用,不仅用于保障工厂的生产线,还覆盖了联勤单位、物资保障分队、炮兵部队和卫生部队等。对于这些后勤保障和生产单位而言,搬运重物是迫切需求,而单兵外骨骼的普及显著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中国在单兵外骨骼的研发方面取得了相当先进的成果,并且其普及程度也非常广泛,总体上领先西方国家一代。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类似产品更注重宣传效果,常常通过大量视频演示和PPT展示,偶尔也会有一些现场操作视频,给人一种技术先进的错觉。然而,实际上无论是产量、性能,还是应用范围,都无法与中国的同类产品相提并论。尤其是美国,在这一领域显得格外谨慎,几乎不敢轻易投入使用。以生产企业为例,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很难在本土企业中推广这类设备。的确,这些设备能够显著减轻工人身体负担,无论在提升工作效率还是改善健康状况方面都有明显的好处。然而,这类设备价格高昂,一套需要4到7万美元,且在采购之前,工厂必须首先铺设相关的充电和供能设备,还需要厂商派出技术团队,培训工人如何正确操作和使用这些外骨骼设备。

在解决了采购、设备安装以及穿戴培训之后,单兵外骨骼系统还需要每天的保养和定期维护,这无疑又增加了一笔额外的经济负担。经过简单计算就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军工企业实际上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更加注重如何提升工人的工作效率,而美国则在成本控制的框架下,尽量避免引入新的设备。如果遇到需要搬运大型物件的情况,美国通常选择让更多人协作或增加搬运频率。这种思维不仅在生产工厂中得到体现,在军队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方式。以炮兵部队为例,解放军的炮兵早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单兵外骨骼的试装和普及。对于一枚重达40至50公斤的155毫米榴弹炮炮弹来说,刚开始时,炮兵在搬运和装填过程中可能不会感到太大压力,但当进入高速射击模式时,真正考验的就是炮兵部队的体能极限。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类似的情景在未来只会愈加频繁。当前,中国不仅在推进产业扩张和技术升级,更加注重时代的创新。虽然目前单兵外骨骼的投入在效率和成本上难以形成正比,但这仅仅是先进技术处于发展初期时所需的产品投入和周期积累。一旦技术成熟,它将逐步替代现有的模式,并且能够支持更大更重的设备生产和组装,这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