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场的深秋时节,一场从没出现过的战役在金化郡的五圣山区域悄悄进行。1952 年 10 月,范弗里特将军率领的第 8 集团军跟中国志愿军在这片古老的地方打仗的时候,谁都没料到这场战斗会让全世界震惊。上甘岭,这个不显眼的小山头,很快就变成了军事史上让人忘不了的名字。在这儿,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得挨 70 次炮弹轰炸,这个数字远超二战期间任何一场战役的想象。
在随后的 44 天当中,美军朝着这块仅有 3.7 平方公里的地方发射了超出 190 万发炮弹以及 5000 多枚航弹,想要凭借绝对优势的火力把中国志愿军的防御完全给摧毁掉。但是,结果却让人想不到。面对这般凶猛的炮火,志愿军仍旧顽强地进行抵抗。在华盛顿,这场战役的消息引发了极大的轰动。美国国会里,议员们被这场战役的消耗情况给惊到了。36 万发炮弹的这个纪录让人吃惊不已,这样的数目不但超过了战术的需要,更是财政方面的沉重负担。
1951 年春天的火海作战方式
1951 年春天,朝鲜半岛又打起仗来了,中朝联军跟联合国军的冲突迎来了新高峰。这时候的一系列战役,后来都叫「五次战役」,意味着双方在战略和战术方面有了重大改变。在这一连串的冲突里,美军第 8 集团军的第 2 师特别重要,尤其是在 983 高地的战斗中,他们执行了范弗里特将军的「无限开火」命令,这个命令毫无疑问给后面的战斗确定了方向。
第 2 师的炮兵,在师长拉夫纳的带领下,对 983 高地展开了密集炮击。这次炮击的规模和力度,在之前的战役里很少见。炮兵连着好几天,日夜不停发射炮弹,炮火几乎就没断过。按照命令,他们对朝鲜人民军指定的阵地进行了覆盖式轰炸,想凭借超强的火力快速打掉敌军的抵抗力量。
炮弹跟下雨似的落在 983 高地上,爆炸声此起彼伏,把原本安静的山地弄成了一片火海。炮击带来的极大破坏力,让高地上的朝鲜人民军遭到了严重打击,伤亡人数很快就增多了。后来一统计,983 高地上的朝鲜人民军伤亡超过一半,这对守军来讲绝对是个沉重的打击。
不过,这种「火海战术」虽说短期内战术上成功了,可代价大得吓人。第 2 师短短 9 天就用光了 36 万发炮弹,这数量大大超过了常规战术预计的使用量。炮弹消耗得这么快,连后勤供应部门都压力山大,得不停地调动资源,好让前线的炮兵部队能保持火力。
战术所带来的消耗及相关反思
短短 9 天,36 万发炮弹就用光了,这不管是在美国军史上,还是整个军事史上,都是让人特别震惊的数字。这么大规模的炮击,平均每天能打出约 4 万发炮弹,这可比美军陆军炮兵战术规定的弹药使用量多多了,完全超出了常规军事理解的范畴。
咱们回过头来看二战时候的太平洋战区,美军在硫磺岛战役里的炮击确实挺猛,可不管是规模还是持续的时间,都跟 983 高地的战斗差得远。在硫磺岛战役中,美军炮击的支援主要靠海上舰队,像 6 艘战列舰、5 艘巡洋舰还有 16 艘驱逐舰一起开火。就算是这样,硫磺岛上的炮击也就持续了 3 天,每天炮弹的使用量也比不上 983 高地战斗。
983 高地战斗里弹药的消耗,要是照这样的规模去算,理论上讲,足够美军打四次像硫磺岛那样的战役了。这一比,不光体现出 983 高地战斗弹药消耗得吓人,还从侧面反映出朝鲜战争的时候,美军在战术的选择和战斗的强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另外,这种从来没有过的弹药消耗把后勤补给方面的巨大难题给暴露出来了。要保持这样的炮击力度,美军只得调动好多物资和人力,不停地从后方把炮弹运到前线。这不光是对物流能力的极度考验,也是对美军后勤支持系统效率的重大检验。每一发炮弹的运输和补给,都得经过仔细的安排和调度,保证前线的火力不会因为物资延迟而受影响。
因资源消耗产生的疑问
这场战略意义不太突出的战役,所消耗的炮弹价值多达 1 亿美元以上,当时在美国社会和政治圈里引起了大量的讨论和质疑。在战后对历史进行回顾时,这场炮击行动不光变成了朝鲜战争中一个备受争议的点,还体现出冷战背景下军事策略跟政治决策之间的紧张态势。
这一信息传回到美国本土后,各界对这一消耗的反应又复杂又多样。在美国国会里,这事儿成了好多议员讨论的热门。一方面,支持军事行动的议员觉得,这种大规模炮击很有必要,能体现出美军对战场的绝对掌控力,还有面对共产主义扩张时的决心和力量。但是,另一方面,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大。好多参议员和公众人物开始怀疑这么高强度炮击的战术用处,他们说,就为了一个战略意义不咋明显的小山头,花这么多物资和钱到底值不值。
随着讨论不断推进,这次炮击行动不光被当作一种军事举动,还变成了评估美国在朝鲜半岛战略安排和全球冷战策略的一个例子。在国会举行的听证会和辩论里,议员们着手审查朝鲜战争里美军的战术抉择,还有这些抉择背后的战略道理。有一些议员表示,美国得更小心地思考在国际冲突中的军事参与办法,还有这些参与行为对美国长期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
中国志愿军的应对办法和成长情况
在朝鲜战争那种残酷的情形里,中国志愿军碰到了从来没遇见过的难题。美军的火力特别猛,炮击的密度又高,特别是在 983 高地打仗的时候,这就让志愿军得想办法应对,好减少大量的伤亡。在这样的状况下,志愿军指挥部显示出了很不一般的适应本事和创新想法,很快从国内调来了工兵队伍,开启了一个既大胆又繁杂的军事工程:大范围挖掘坑道系统。
这些坑道不但往地下挖得很深,还彼此相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网络。这个网络里不但有士兵住的地方,还有指挥中心、医疗站,以及存放武器和弹药的地方。坑道在设计的时候,把通风、排水还有紧急撤退这些需求都充分想到了,这体现出志愿军在地下工程上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创新能力。特别重要的是,这些坑道给士兵弄了个相对安全的躲灾地方,很有效地让直接的炮火伤害降低了。
靠着坑道战术,志愿军能在美国军密集的炮火当中保住生存和作战的能力,哪怕在地面战斗不占优势的时候,也能赶紧撤到地下,有条有理地进行防御和反击。这一战术用得很成功,让志愿军在高强度炮击下的生存能力和战斗效率大幅提高。有统计显示,凭借坑道战术,志愿军大概减少了 80%的伤亡。这个数字太惊人了,足以说明坑道战术在实际打仗的时候很有用。
关键的是,这坑道战术成功用起来,不光那时让志愿军有了很强的生存和反击本事,还给后续打仗攒下了可贵经验。坑道战术被广泛运用,以至于在后面的战斗里,就算碰到更猛的炮击跟空袭,志愿军也能很好地护住自己,少些伤亡,并且维持住战斗力。
另外,坑道战术的运用改变了战场的战术局势,让美军不得不调整他们的战术和战略部署。由于地下坑道很难直接攻击,美军只得去寻找新的打击办法和战术,这毫无疑问增大了战争的复杂程度和不确定性。
上甘岭战役的悲烈和坚守
1952 年 10 月,朝鲜战争掀起了新的高潮。在金化郡的五圣山一带,范弗里特将军带领的第 8 集团军跟中国志愿军激烈开打,这场仗后来叫做上甘岭战役。这一战役不光持续了足足 44 天,还由于打得激烈、战术特别,成了朝鲜战争里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在这场战役里,美军把他们在火力方面的压倒性优势给展现出来了。就冲着仅仅 3.7 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志愿军阵地,美军就发射了超出 190 万发炮弹,还有 5000 多枚航弹,这样的数量在当时的军事行动中从来都没出现过。轰炸特别密集,上甘岭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平均得挨 70 发炮弹的打击。这种密集的炮火差不多把上甘岭上所有的东西都给炸平了,不管是建筑、掩体,还是生命体,在这狂猛的火力之下全都变成了尘土。
不过,就算遭受这么猛的炮击,中国志愿军竟然表现出了让人难以相信的坚韧和顽强的抵抗能力。凭借地形以及提前准备好的防御办法,像反斜面战术,志愿军顺利挡住了美军一次次的进攻。反斜面战术呢,就是借助山体自然倾斜的特点,修建防御工事,让敌军直接射击难上加难,这个战术在上甘岭战役里被充分运用和证实了。
另外,志愿军战士在这般极端状况中的斗志,也特别让人难忘。天上不停往下落炮弹和航弹,他们照样守着阵地,靠着每一处能用的掩体去抵抗。就算阵地被炮火连着轰炸,他们还是能够很快重新组织防御,接着跟美军对抗。
在这 44 天的战役里,美军火力虽强,可一直没能完全占领上甘岭。
【美国的军事研究者到现在都没搞明白:上甘岭为啥打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