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28年前,中国拿到苏27生产许可后,真的吃透苏27技术了吗?

2024-10-02军情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就有了军事合作。俄罗斯卖给中国24架苏 - 27系列的歼击机,在1992年的时候,这些飞机就顺利交付给中国空军了。

1995年的时候,俄罗斯给中国出口了第二批苏 - 27系列的歼击机,总共是22架呢。等到1999年,中国又从俄罗斯那边进口了28架苏 - 27UBK,在第二年就陆续开始在中国空军服役了。

1991年到1999年期间,中国总共从俄罗斯进口了74架苏 - 27系列战机。另外,俄罗斯把苏 - 27SK的生产许可转让给了中国,这就让中国(沈飞)有了制造苏 - 27国产化战机的能力。

那么,都快过去30年了,中国拿到苏 - 27的生产许可之后,是不是真的把它的技术都掌握了呢?咱们空军现役的主力战机里,有多少带着苏 - 27系列的痕迹呢?

今儿个啊,咱们就来唠唠苏 - 27系列歼击机在中国的国产化进程!

首先,沈飞所得到苏27战机的生产技术以后,利用逆向仿制工程,很快就研制出了苏27SK的国产版——歼11。

同时,沈飞以苏27作为通用平台,开发出歼15舰载机和歼16多用途战斗机,还配备国产的太行发动机(涡喷10航空发动机),这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空军装备的国产化程度。

苏27的技术有没有被吃透呢?可以说吃透了,也可以说没吃透。

苏27SK型战斗机有5个明显的优势。跟当时我国的其他战机比起来,它的载油系数更高,机体空间更大,航程更远,航电系统和武器也更多,就算全副武装,作战半径也能达到上千公里。

所以呢,歼11A早期生产的时候,大多是进口俄罗斯的散件来组装的,不管是技术整体还是各个部件基本上都是俄罗斯的。国产化的时候,机体是从耗材和不太重要的部件开始的,达到国际军标要求以后,先进行试制然后慢慢替代,能看出来它的国产化进程特别保守。

那时候,歼11B研发期间,沈飞在机体结构方面运用了不少新材料来减重,就想着能让战机机动性提高,航程也能达到要求呢。

但是,复合材料构件不合格,歼11B建造的时候,就得在蒙皮下方打上钛合金补强条,这样能增强机体结构的稳定性,可这也让机体重量增加了,寿命还下降了。

相关资料显示:那时候歼11B的空机重量,从原型机苏27SK系列的16870千克,一下子增加到17000千克还多,这才让机体结构强度达到合格标准,而机体寿命也从苏27的2500小时直接降到了2300小时。

歼11B正式立项之后,2000年工程就开始建设了,一直到2007年,第一批歼11B才正式交付给中国空军呢,这中间一共花了7年的时间,这就说明要把这块技术完全掌握也是特别不容易的。

同时呢,早期的歼11B在使用国产材料来替代的时候,苏式材料原本的整体设计没被改变(在改动苏式设计这方面非常保守),而且一个劲地强调刚度,也没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技术设计路线。

实际上,这就是首批歼11B战机整机机体重量增加,可寿命却显著缩短的关键因素,这也能表明当时我们的确没有彻底掌握苏27的技术。

当然,在之后跟俄罗斯技术专家对接完了以后,歼11B的后续机型呢,不管是机体重量也好,还是寿命也好,都已经重新达到了原型机苏 - 27SK的标准水平。接着歼11BS也顺利诞生了,这么看来,沈飞所对苏 - 27SK的技术也算是掌握得挺多了。

有个比较有趣的地方,歼 - 11BS是以苏 - 27SK系列为原型机的,它主要的任务呢,就是取代苏 - 27UBK双座歼击机,这就好像是苏27这个大家庭的一场聚会和离别。

国产歼11B研制的时候,时间又紧任务又重。歼11B的电传操纵系统呢,实际上就是27SK模拟电传操纵系统国产化后的重新组装版本。除了一些原来就有的接口和通讯协议之外,这个电传操控系统大体上还是苏系的模式。

实际上,歼11系列的电传升级,一直到歼 - 11BS出现,并且换上新的数字电传以后,歼11系列在电子和信息化作战方面的能力才有所提高。

沈飞制造的第一款国产固定翼舰载机歼15,肯定不是完全仿照苏 - 27造出来的,只是在技术设计上会有一定的参考。

对咱们国家而言,苏 - 27最值钱的设计就是机体外壳这个大平台了。中国航空军工把苏27当成航空器试验平台,靠着它给咱们空军不停地研制新的主力战机呢。就连成飞的歼20隐形战斗机,和苏27也存在一定的技术关联。

所以呢,到底有没有吃透苏 - 27,这得看它的技术有没有吃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