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朝鲜在1月7日发布消息称,朝鲜导弹总局于6日成功进行了高超音速中远程导弹的试射。
报道由朝中社发布,提到朝鲜在平壤市郊的发射场向东北方向发射了该导弹。导弹分离后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战斗部沿着预定轨迹以12倍音速飞行,首次上升的最高高度达99.8公里,第二次上升的最高高度为42.5公里,最后精准落入1500公里外、设定在公海上的假想目标水域。
朝鲜最高领导人指出,该高超音速导弹系统将「有效遏制」可能威胁朝鲜安全的太平洋地区任何对手。他强调,朝鲜新型高超音速导弹是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旨在不断增强国家的核战威慑能力。
你理解了朝中社发布的这个消息吗?这篇报道不仅提到成功发射了高超音速中远程导弹,还详细提供了关键的弹道数据,表明这是一个标准的高超音速导弹。而且,朝方发布这个消息显然经过了大量准备工作。导弹是在1月6日发射的,而消息是在1月7日发布的,这表明他们收集了导弹飞行轨迹的各项信息,确认无误后撰写了新闻稿,然后经过层层审批,最终才对外公布。
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标准的高超音速导弹呢?在新闻中提到了一些关键字。首先是与导弹分离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战斗部,这是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导弹必需的动作,即滑翔战斗部与助推火箭的分离。其次是速度达到了12倍音速,这一速度远远超过了最低要求的5倍音速门槛。
更为重要的是,朝方披露了两个弹道数据。第一次上升的顶点高度为99.8公里,第二次上升的顶点高度为42.5公里。这意味着,朝方暗示其高超音速滑翔战斗部采纳了类似「打水漂」的飞行方式。整个飞行过程中进行了两次「打水漂」:第一次的弹道高峰为99.8公里,而第二次的顶点高度则为42.5公里。
根据朝中社的报道,将其射程定为1500公里的导弹划归中远程类别,似乎有些牵强。根据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定义,最初是美国与苏联签署的中导条约。按照该条约的定义,射程在500到1000公里之间的导弹被视为短程导弹,而射程在1000到5500公里之间的则为中程导弹。因此,1500公里的射程实际上位于1000到5500公里的区间下限内,称其为中远程导弹似乎不太恰当。
显然,这一点并不算关键,真正重要的是朝鲜此次导弹试射所采用的弹道属于标准的「打水漂」滑翔弹道。根据最基础的计算方法,1500公里的射程意味着最高飞行高度大约是射程的一半,因此理想情况下,弹道导弹的最高飞行高度应该达到700公里。
那么,朝鲜这款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路径是怎样的呢?首先,助推火箭将滑翔战斗部推送至接近最高点的位置,在战斗部与助推火箭分离时,其高度应该相当高,接近700公里的标准。随后,导弹迅速降低高度并进行前向滑翔。在进入临近空间并接触大气层外缘后,首次「打水漂」发生,这时弹头的飞行高度达到99.8公里。在这个高度上,它继续降落并向前滑翔。当接近更为稠密的大气层时,进行了第二次「打水漂」,此时飞起的顶点高度为42.5公里,约为4万多米。
如果将这些数据连接成一条弹道轨迹,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典型的「打水漂」式助推滑翔弹道。而这样的弹道设计仅能通过乘波体滑翔弹头实现。这种标准的高超音速导弹飞行轨迹,对于反导系统的拦截而言极为困难。尤其是在飞行的中后段进行第二次「打水漂」时,此时弹道的最高点仅为4万多米,而这个高度几乎让反导导弹的红外制导动能杀伤弹头无能为力。
如今,声称拥有高超音速导弹的国家不少,伊朗、胡塞和印度纷纷表示他们具备这种武器。但这些自称的高超音速导弹究竟是否真实?它们是否采用了乘波体战斗部?又或者是采用了「打水漂」飞行弹道?这些问题恐怕都无法经受住考验。
朝鲜发布的弹道数据明确显示,他们的高超音速导弹是真正有效的。这样一种飞行轨迹,对于韩国、日本以及驻扎在东北亚的美军而言,不仅仅是拦截的问题,能够稳定地捕捉和跟踪高超音速战斗部的飞行路径,都是相当复杂的挑战。
因此,这次朝鲜的导弹试射与以往有所不同。过去通常是韩国和日本率先发布朝鲜导弹的飞行弹道,而这次大家等了一整天却没有得到相关数据,反而是朝鲜主动公布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有效的威慑作用。目前,各方都在猜测,朝鲜此时发射这枚导弹究竟意在何为?
我认为,朝鲜此时发射导弹的意图,就是希望引发各方的猜测。猜测越多,朝鲜能达到的目的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