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回顾前线告急,2000乌军凌晨抢占俄阵地,刚进地下室,脚下喷火舌

2024-09-16军情

前线告急,2000乌军凌晨抢占俄阵地,刚进地下室,脚下喷出火舌。瑞士日内瓦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氛围,一场名为「乌克兰国际和平峰会」的国际会议即将召开。此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正焦急地等待着这场峰会能够为乌克兰带来怎样的转机。而为在这场关键的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硬」的一面,也为争取来自西方国家的新一轮军事援助,基辅当局在哈尔科夫地区掀起了一场名为「反攻」的军事行动,将这场战争的硝烟再度蔓延到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

这场行动的背景,是乌克兰面临的严峻国际环境和日益紧张的战场局势。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开始出现疲软迹象,援助物资和装备的供应速度逐渐放缓,而俄罗斯则在持续巩固着其在战场上的优势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急需一场能够扭转局势的胜利,来重振士气,并向西方国家证明其继续获得援助的必要性。因此,哈尔科夫方向成为了基辅当局寄予厚望的一张「政治牌」。他们希望通过在哈尔科夫地区的军事行动,迫使俄罗斯陷入守势,并迫使西方国家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最终在「乌克兰国际和平峰会」上获得更有利的谈判筹码,为泽连斯基赢得政治上的支持和舆论上的支撑。

乌克兰在哈尔科夫方向的进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的风险和挑战。乌克兰军方的战略选择不仅仅是出于对战场实际情况和军事力量的冷静评估,更深受其政治目标的驱动。乌克兰希望通过在哈尔科夫地区的军事行动,借助一个「高姿态」的形象来为泽连斯基的国际会议铺路。这种态度的背后,是乌克兰希望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在战场上的主动权,传递出乌克兰不仅具备反击的能力,而且对最终胜利充满信心的信号。换句话说,这场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战略上的胜利,更是为了塑造一个积极的国际形象。

但这却忽视了其自身所面临的严峻现实:缺乏完善的电子战能力,无法有效压制俄军的通信和电子装备;地面火力支援不足,难以掩护部队的进攻;重型装甲突击装备严重短缺,无法有效突破俄军的防御体系;且失去了制空权,难以在空中获得有效的支援。在如此严峻的劣势之下,这场「反攻」行动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挑战。

与乌军的急躁进攻形成对比的是,俄军则采取了沉稳的「以逸待劳」的防御策略。俄军深知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意图,并充分利用其在该地区部署的兵力及火力优势,严阵以待。他们积极构建完善的防御体系,并加强了对关键地区的火力控制,对乌军的进攻行动形成了有效的阻击。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乌军在装备和后勤方面的劣势,并耐心等待着乌军主动发起进攻,再伺机给予其沉重打击。

这场战斗的具体表现,体现在多个关键战役之中。利普齐方向的乌军反击行动,便是这场战斗的序幕。然而,乌军缺乏有效的火力支援和装甲力量,其进攻如同潮水般冲刷着俄军的防线,却始终无法突破,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沃尔昌斯克城北工厂区则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乌军试图利用增援部队和临时浮桥,将第57机械化步兵旅的轻步兵分队调往城北,意图占领工厂区周边的高层建筑,逼迫俄军撤出沃尔昌斯克的主城区。然而,俄军的空天军火力支援以及近年来日益精进的FPV无人机侦察与打击能力,却成为了压倒乌军进攻势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战斗的最终结果,便是乌军的有生力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6月10日,经过高强度消耗战的第57机械化步兵旅因伤亡过大,被迫从前线撤回。该旅已经严重缺乏战斗力,急需休整补充,否则将面临被彻底消灭的风险。而乌军第82空突旅的命运则更加悲惨,他们在持续一周的战斗后,于6月12日被迫从前线撤至哈尔科夫以东的楚胡伊夫镇,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乌克兰精锐力量的空突旅,也彻底被俄军打残,其战斗力已经大幅下降,不再具备参与大规模作战的能力。

在哈尔科夫以东的沃尔昌斯克,战争的绞肉机仍在无情地运转着。乌军第82空突旅的惨败,并未让基辅当局放弃对这座城市的争夺。为了填补空缺,第36海军陆战旅和第71猎兵旅被紧急派往沃尔昌斯克,接替了前线的防区。然而,这些新投入的部队,却如同飞蛾扑火般,一头扎进了俄军精心设计的「绞杀战」之中,其遭遇的困境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第82空突旅。

乌军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他们试图以轻步兵为主力,渗透进入俄军层层设防的建筑区,企图凭借顽强的意志,夺取沃尔昌斯克的控制权。但他们却缺乏必要的炮兵支援和重型装备,无法有效压制俄军火力,突破其坚固的防御体系。

同时,乌军赖以生存的「星链」卫星通讯系统,也受到了俄军电子战的压制,强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其通信畅通,使其指挥和协调变得异常困难。而原本寄予厚望的无人机,也难以发挥作用,不断遭受俄军电子战的干扰,甚至被击落。面对俄军严密的防线和强大的火力,乌军只能采取「死亡冲锋」式的战术,企图以人海战术冲破俄军的防线,然而这种战术在面对俄军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打击之下,只能带来巨大的伤亡,却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随着战斗的持续,乌军陷入了越陷越深的泥潭。他们的部队被分割包围,补给线也遭到俄军的有效切断。原本希望能够快速取得胜利,进而扭转哈尔科夫地区战场局势的企图,最终变成了一场惨烈的消耗战。基辅当局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继续投入更多的兵力,试图解救被困的第36旅和第71旅官兵,还是放弃这些部队,避免更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俄军在沃尔昌斯克的战况则显得相对稳健。6月15日,俄军「北方战役集群」发布公告,称已控制沃尔昌斯克砂石骨料厂约40%的区域,剩余60%仍在乌军控制之下。双方在工业区内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胜负尚未分晓。6月14日晚,2000乌军,大约5个营的人试图通过临时搭建的浮桥渡河,对俄军阵地发起猛攻。乌军部队成功突入高层建筑物和地下室,但随即遭到俄军空天军的猛烈轰炸,以及重型温压弹的攻击,损失非常惨重。

沃尔昌斯克的战斗,如同发生在第聂伯河下游的克林基战斗的翻版。乌军不断向河对岸派遣轻步兵,企图发起攻击,但重型装备却无法通过简易的浮桥进入战场,严重制约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也导致了严峻的补给困境。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大量伤员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前线的救治站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伤亡。

俄军则表现出了冷静和克制。尽管乌军不断投入兵力,试图发动反扑,但俄军并未受到沃尔昌斯克城北战斗的困扰。他们从容应对乌军的进攻,并于6月12日将作战重点转向了沃尔昌斯克的东部方向,发动了新的进攻行动。这表明,俄军认为乌军在城北的进攻并未对其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反而暴露了其战术上的弱点。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乌军承受着巨大的伤亡。6月上旬,俄罗斯国防部公开通报称,乌军伤亡人数已经达到25945人,相比5月的42205人,损失有所增加。然而,根据战场形势推断,6月份的乌军损失可能远超这一数字,甚至可能超过51000人,而乌克兰每月能够动员的兵力,却只有大约3万人。

沃尔昌斯克的战斗,正在成为乌克兰战场上的一道伤口,血淋淋地暴露着乌军在战术、装备、后勤等方面的不足。这场战斗的结果,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哈尔科夫地区的战局,也可能对未来的战争走向产生深远影响。这场斗争,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以及在战场上,有效的战略和战术,以及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取得胜利是多么的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