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志愿军的这种战术,使美军每次都吃亏,可就是没有破解之法

2024-07-11军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在军事方面的造诣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二战期间德国人就发明了一种近距离突击的战术。这种战术的特点就是,攻击敌人防守薄弱点,分两个梯队进攻,一梯队负责冲锋,二梯队负责助攻。这种战术先是受到了苏联的青睐,随后刘伯承叶剑英在苏联学习期间,就把这种战术带回了中国,并获得了朱德,林彪,彭德怀等人的认同,并广泛应用到战场上。这种战术被中国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最后演变成了短促突击战术。

短促突击战术,在战场上为红军赢得了无数场战役,创造了无数不败神话,但却在第5次反围剿中碰壁。第4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我党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军事和政治力也愈来愈强大。这使蒋介石不得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共产党进行打压。于是蒋介石便与德军勾肩搭背上,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特地请来赛克特来为自己的军队进行改革。赛克特的加入让国民党军队如虎添翼,这也是国民党能在第5次围剿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前三次的反围剿中,红军遵从的都是毛泽东的游击战术。随后周恩来,王明加入红军队伍,同时红军又得到了苏联的支持,拥有许多自动枪械,在火力上有一定的优势,才使短促突击的战术在第4次反围剿中发挥出优势。但第5次却截然不同,因为红军面对的是,已经被德国改编过的军队,不管是作战实力还是火力,都具有碾压性的优势,这也使短促突击发挥不到它真正的作用。

虽然短促突击在第5次反围剿中失利,但在朝鲜战场上却是对付美军的利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精良的武器装备,从综合实力上来讲,中美两国实力悬殊。但志愿军靠着短促突击的战术,在朝鲜战场上取得多次胜利,屡试不爽。

朝鲜战争进行到1952年,双方已经进入边打边谈的阶段。这期间美方为获得谈判优势,想要抢占缓冲区要点。随后便对缓冲区进行抢占,抢修工事,已经达到长期固守的目的。志愿军并没有善罢甘休,随后便于美军进行缓冲区要点的争夺,在美军抢修工事的同时,志愿军也迅速进行抢修工事的工作并进行了防御。志愿军分三个班对高地的正面和左翼右翼以及坑道进行防御,并派出一个连的兵力掩护高地侧后方。此时的美军并不知道志愿军已将高地占领,随后美军与志愿军展开高地争夺,但都未成功。

气急败坏的美军动用空军力量对志愿军进行进攻,同时增加一个营的兵力,企图在火力上再次打压志愿军,美军的火力压制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志愿军应对其美军的攻击开始感到吃力,但志愿军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沉着应对。先是集中火力击退冲击右翼的美军,随后两班志愿军联合从侧翼进行短促突击,又成功击退侧后方的敌人。对美军的进攻策略进行一番研究后,志愿军断定美军对右翼将会再次展开攻击,对此排长调来火箭筒增加右翼的火力,并让其他几个班准备好随时应援。

随后美军再次对右翼进行展开进攻,此时的志愿军应对起美军来已经是得心应手,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锲而不舍,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攻击。在这过程中,志愿军人员伤亡的数量不断增加。代理指挥将剩余的志愿军平均分成6个战斗小组。集中兵力应对右翼敌人,其他战斗小组解决侧后方敌人,剩下一个小组准备随时应援。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志愿军依旧使用一组正面抗击,另几组侧翼短促突击的战略,这种战略使美军束手无策。

事实上,短促突击并不是一种难以破解的战术。应对短促突击只需要用同样的方法硬碰硬便能破解。但美国步兵徒有火力,性格胆小怕死,怕死是战场上的大忌,在士气上就输给了志愿军,也因此面对志愿军的突击。美军第一反应想的是丢盔弃甲,而并非正面硬刚,这也造成了短促突击这种战术能在朝鲜战场上多次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