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何【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要被讽刺?

2020-04-24知识

范进没有被讽刺。

我一直担心范进中举的选段会误导读者,果然发生了。我说的直接一点:鲁迅写【祝福】,是在批判追求「贞洁」的祥林嫂本人,还是在批判祥林嫂生存的那个三纲五常的吃人社会?

觉得【儒林外史】在讽刺范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语文老师没好好教课(我这届山东省范进中举是初中课本收录),二是儒林外史对初中生有点太早了但大部分人又不会再回味这段,三是大部分人不会通读这本书,四是读者没有去分析作者是怎样的人,他活在怎样的时代。

范进中举讽刺的是僵化的科举制度、病态的社会面貌,以及八股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但我也并不同意范进的形象是你说的勤奋努力,多次失败仍然不放弃最终获得成功的人,也不同意高赞答案说的范进除了写得一手八股一无是处,因为【儒林外史】到后面,范进被钦点山东学道,也就是近似于省教育厅厅长,一个只会八股一无是处的人是不可能走到这一步的,一无是处显然不是作者想表达的。

我想先介绍一下【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是我个人看法,所以我选择的情节可能是我带着有色眼镜选的,我强烈建议题主看一看整个【儒林外史】,并且强烈建议你在初中、高中、大学、工作一年后各读一遍,感受会完全不同,而且范进中举跟初中的另一篇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范进中举,首先要从范进的考场恩师周进说起。看看这名字,范进、周进,进当然指的是进士,我给你翻译成现代汉语:赵清华,钱北大,孙一本,李前十,周当官,吴保研,郑国考,王留学。你想象一下这些名字如果成了社会主流名字,这是在讽刺范进本人,还是在讽刺社会病态?潘长江的电影九品芝麻官的某一部也用了这个梗,那人叫毕须中,在金殿上疯了(评论里有大佬给我更正了,不是九品芝麻官,是五四六系列)。

周进比范进还惨,他出场时比范进还老,但他是童生,也就是连秀才都没考上(范进的秀才是周进提点的,所以一开始范进也是童生)。他生活比范进还憋屈,小说在写周进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他地位低、开学馆被欺负,我就不细展开了,就是被各种欺负好多次。他不似范进迂腐(这个后面讲),生活比范进好点,但仍然是过不下去了,于是跟一个商人亲戚当记账的去行商。他第一次跟着经商正好来到贡院(考场)。他从没进去过(因为童生级别不够,你可以类比理解为初中还没毕业,不让进高考考场),就贿赂了门卫进去参观。「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这只是开始,原文用了好几大段来写周进怎么哭、怎么嚎、怎么吐血,可以说把周进十好几年的委屈一次性哭出来了)。同行商人赶忙问怎么回事,得知原委后都说那怎么行(士农工商,你懂得),于是凑钱给周进捐了个监生身份,进场考试。之后原文说,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周进)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巍然中了」。

这里我插一句,这几个商人的形象也十分有趣。如果说是正面的,他们却欣然接受了自己位于士农工商底层的低下地位,尽管此时他们个个过的比周进好、社会贡献比周进大,但都甘愿做奴做小,这算正面吗?如果说他们是反面,这哪是奸商啊?这都是热心善良的大好人啊!这几个商人实际上也是作者塑造的,善良商人被八股取士扭曲了的形象。

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他在这里遇到了范进。起初他只是可怜范进,在范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后来他发现范进文章写得很好,注意,是很好!范进是文章写得太好了,周进读第一遍觉得不通,但是可怜范进,想提点他,找几个优点好有话说,于是读了第二遍,觉得优有点意思。读到第三遍,发觉是文章写得太好,先前几个地方上的老师和官看不懂而已,于是点了范进中秀才,并且告诉他可以参加科举了。(也就是范进那句「宗师说我火候已到」)

之后就是课本范进中举选段,自己看课本,我不细说了。「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

关键在后面,疯了的不光是范进,还有范进母亲。我为什么单提范进中举最后一段的那句呢?因为范进母亲看到大宅子、钱粮、丫鬟,跟范进说不能铺张浪费,这都是别人家的,丫鬟说不是别人的,都是你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箸,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一事。」

范进钦点山东学道是书后面提的。

前因后果讲完了,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范进中举讽刺的是僵化的科举制度、病态的社会面貌,以及八股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不是讽刺范进本人。

首先病态的社会面貌是最容易看到的,周进和范进是童生的时候,处处受欺负,生活拮据。然而范进中了个秀才,胡屠夫竟然就打酒带猪肠来贺他。范进说要去考举人,胡屠夫说「举人老爷是天上文曲星」,啐他。范进中举后应有尽有。这种前后差距,尤其是胡屠夫前面看不起范进,后面他作为长辈丈人连一个有正当理由的巴掌都不敢扇的这种差距,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病态。注意这不是大家青少年经历的那种考好了爹妈笑脸亲戚追捧,考差了爹妈凶恶亲戚白眼的状态,而是一种全社会、全方位、最关键 涉及巨额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反差。 中举前后,范进从穷苦潦倒任人欺负,到有车有房有权有势钱粮无数。这种反差所表现的病态,与大家义务教育期间经历的那种反差对比,就是月亮的倒影与月球本体的差距。

其次容易想到的是僵化的科举制度。周进为什么哭、范进为什么疯、社会为什么病态,因为僵化的科举制度。【儒林外史】开篇就借王冕之口说了「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儒林外史】世界里中举是全社会唯一的一条上升通道,中了你就在上层社会,不中你就在底层社会,秀才、地主和富商勉强能算上中层社会,因为从范进和周进的遭遇看,如果不是天才,读书需要强大经济支持,非地主和富家很难中,换言之举人的组成是大量的富裕家庭子弟和极个别天才贫寒人士,更何况可以买官。所以中层社会只有秀才,社会上升通道归根结底只有中举,无论你是靠学习还是砸钱还是什么别的手段。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范进中举和我的叔叔于勒异曲同工。范进中举反映的是全社会在单一上升通道八股科举制的扭曲下变得病态,而我的叔叔于勒则反映的是全社会在资本至上(或者说资本是唯一上升通道)的扭曲下变得病态。相比于勒和范进的时代,当前的阶级固化根本算不上什么。

第三就是八股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儒林外史】里有被讽刺的书呆子,但不是周进和范进。【儒林外史】中有对官场黑暗、打秋风、舞弊的描写的,吴敬梓是知道明清官场险恶的,我们拿脚指头想一下,一个书呆子能够在明清的官场上爬上省教育厅厅长的职位吗?不可能!更不用说,范进的文章一开始就达到了周进要看三遍才能看懂的水平,可以说半个天才(毕竟岁数在)。他二人做到广东学道、山东学道,作者想表现的只能是他俩在中举前把技能点都点在了科考上,中举后重新点了技能点。说实话,就算今天,大部分高考尖子生,我说大部分,都是考试机器,除了考试都不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以后重新点技能点。

范进读书读到迂腐,作者想表达的是八股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一个活生生的能做到山东学道的聪明人,被单一上升通道科举制,给扭曲成了种地家务啥都不会,父母养不起的读书废物(而且其实不是废物,是水平过高了一般人看不懂)。如果科举没有那么巨大的诱惑力,范进绝对不会把所有技能点都点在八股上,变成那样一个废人。【儒林外史】后续的匡超人,也是科举扭曲人性的典型。这些表现的是八股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不是讽刺他们本人。

这也是我不同意你的地方。你说范进是个典型的勤奋努力,多次失败仍然不放弃最终获得成功的人,靠的也是真才实学。有一种学派认为,范进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模范进士,也就是同意你的观点。但这不是主流观点,范也可以是范本,也可以是吴敬梓想表达读书人都遭到了扭曲,范进的经历就是个范本。我不认同你的点,主要是作者在文中表现了范进不放弃的精神吗?恐怕没有。范进去考举人的原因是周进说他火候已到。他之前一直考秀才不中,在书中的表现不是永不言弃、锐意进取的精神,反而是啥都不会、生活贫穷、老母亲养不起、一把岁数没有生活来源、一直浑浑噩噩。他和张仪、韩信还是有点区别。张仪被看不起,到问老婆舌头在不在的人生低谷期,始终在各国积极奔走。韩信吃闲饭、忍胯下辱、葬不起母亲,可能是成功人士里最接近范进的了,但总感觉范进比韩信差一股劲,原因在于,史书写的内容,韩信会因为故意不给饭吃就气的走了,忍胯下辱前他仔细打量对方,恐怕韩信不是打不过那人而是权衡了利弊,韩信在历史记载的表现中始终是警醒的。而范进,他不知道自己差在哪、不知道自己什么水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中、不知道为自己奔走运作(他是个成年人,跟广大学生党不同,他应该为自己奔走运作),所以儒林外史体现的是他是浑浑噩噩而不是锐意进取永不言弃。

最后,我还是建议题主,通读【儒林外史】,倒不是因为咱俩在范进这个问题上看法不一,而是儒林外史真的是一本值得在人生各个阶段都读一遍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