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从零开始烧耳机 # 关于音质的叙事

2021-06-17知识

时隔很久的从零开始烧耳机的新一篇来了。

这一篇说是从零开始系列,实际上还挺Hardcore的,并不是那么基础入门的内容。我想要说的是和发烧很有关系,但是与器材没什么关系的一件事——发烧友的「叙事」

这里的叙事一定程度上包含「标准」问题,但又不完全;它更像是一个讨论语境,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想聊这个?因为在刚刚发烧的时候,这点可能是最让人疑惑的,也是对于未来发烧干扰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蓝牙耳机不谈音质」「苹果白开水」「圈擅长低频,铁擅长高频,圈铁能够取长补短」之类的说法,这些说法似乎都在用一种不容辩驳的逻辑强调着一些简单的「事实」,仿佛是一些发烧圈公认的真理一般。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它实际上是一些发烧友根据自身经验和判断,总结出的一套理论,这些并不是「事实」,而是「讲述事实的一种视角」。这两个之间的差异?后面会慢慢聊。

现在很多人喜欢的「科学HiFi」本质上也是一种叙事,在它的叙事逻辑当中希望找到一种更加客观、可测量的方式来描述声音以及一切影响声音的因素。这个叙事逻辑毫无问题,可惜的是目前真正沿着这条道路走的距离实在是不够远,还远远没到能够形成完整体系的程度,仍然是停留在猜想和初步验证的程度。与之相对的基于经验的「老烧hu说」也是一种叙事,这种叙事不去探究真实的因果关系,而是更在意最终声音表现和如何形容声音之间的细微差异,通感什么的都是小case——这个叙事的入门门槛一点不比科学HiFi低。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因为任何一种叙事模式都会存在偏见,而任何一种叙事都会天然排斥其他相差较大的叙事模式。但是在发烧过程当中,任何不起眼的偏见都可能会导致多花冤枉钱,或是产生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点。这里发烧的叙事是什么?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好声音,什么是坏声音」。

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就是「Beats无音质」——这句话在Monster时期的Beats身上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在Apple治下,Beats的转变也是巨大的——从Beats x开始,它的声音逐渐变得合理、悦耳,Beats Solo Pro这样一千五左右的型号在同价位甚至能够称为蓝牙耳机音质佼佼者——与之相对的是索尼和森海,它们蓝牙耳机大多不好听,却一直会被人夸奖音质。这就是叙事带来的偏见,用户对于Beats过于不屑,以至于根本没有在意过它的巨大变化;森海的招牌也足够响亮,大家也不相信它的声音会真的翻车。

这种叙事毫无疑问会扭曲你的耳朵——影响你对于声音的判断,甚至容易将某种特定风格的声音当作是终极答案。

另外一个类似的非常有趣的例子是铁三角的「女毒」。现在的发烧友可能很难想象,当初的铁三角女毒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这些与当初的女毒差异是多么巨大——按照当初的标准,铁三角从IM系列开始就没有女毒耳机了,反而很多经典型号的改款已经变得比较均衡了,但是我们仍然能频繁见到类似的说法。明明声音已经完全变了,为什么形容词却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叙事的威力。

这也是为什么每个社群会有自己的风格,A论坛好评的产品在B论坛可能被喷成狗——因为每个社群逐渐会形成自己的叙事。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喜欢建群?因为这种封闭状态下语境是很有感染力,也很容易影响到身处其中的人,接受大家共享的叙事。这当然是一种Filter Bubble。

如果你听了某个耳机觉得不错,但是有100个人反复和你说那个耳机不怎么样,你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吗?如果你听了某个耳机觉得一般,但是100个人都在夸那个耳机,都在推荐,你还会坚持认为它是个一般的产品吗?可能100人当中真正喜欢这个产品的没几个,但是大家都很愿意接受这样一种叙事,毕竟这种叙事在此环境中是安全舒适的——这一切,最终都会变成内心的偏见。

想要破除影响,唯一能做的就是忠于内心,不断尝试。抛开偏见,亲自体验。

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捷径。最终你要么选择一种叙事接受,要么形成属于自己的叙事。发烧并非是一个人的旅程,但终究是孤独的。无论在群里讨论得多么热闹,最终依然是你自己来面对自己的器材与歌单。无论多么广受好评的产品,最终依然是需要亲自来聆听,亲自来感受。这有点像是我最近挑选音箱的过程,之前久闻真力大名,也实际去展会听了听,始终觉得差点意思。和朋友交流过程当中发现,都觉得不好听——让我惊讶的不仅是观点一致,更是我们之前都把真力当作了首选品牌。我们并非不知道其他品牌,但是真力营销确实更加出色,民用线选项也比较丰富,还有「专业品牌」的加成,似乎很容易搭配出满意的系统——然而对于我这个手头大多数耳机都是监听耳机的人来说,它的入门箱子真的完全不够监听,也不够好听。如果我是一个对于监听风格不太熟悉,或是全盘接受了这套叙事的人,会不会别别扭扭买来强行听下去呢?很有可能。

发烧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对于声音和器材的理解肯定会发生变化。这里的关键在于,不要让偏见阻碍自己的认知,更不要因为某些说法靠谱或不靠谱就全盘否定或接受一种叙事,这本身都是不理性的。你不需要成为专家或者看很多评测才能购买笔记本,这件事情本来没有那么复杂。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个显卡差一点硬盘大一点,那个散热差一点但是有显卡直连,而是你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究竟需要什么。了解更多产品信息确实对于判断有帮助,但是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些产品,是叙事层面的问题,而非信息层面的。

在很早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要警惕消费主义的论述。这种叙事的唯一目标就是告诉你,「只要你买了XXX,你就是XXX人」。而我们都知道,并不是这样的。你不会因为玩了明日方舟就比原神玩家聪明一点,也不会因为买了RS10就比买了Sultan的人更懂音乐(当然,Sultan是真的不好听……)。发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经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提升自我认知,最终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终点。这个终点完全可以和声音、器材甚至音乐都没什么关系,它只是发烧经历的一个总结,只是人生的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