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历史上有没有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

2020-09-20知识
1957年,65岁的毛泽东会见了20年代家中的女佣陈玉英,他开口就道:"看见你,我就像又看见了开慧。"说罢,两位老人都是泪如雨下。
这一年,毛泽东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烈士写了一首诗【蝶恋花·答李淑一】。

孟锦云是毛泽东晚年身边的护士,1975年她被安排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之时,毛泽东因为白内障已经视物不清。

一天,孟锦云穿了一条米黄色的裙子来到中南海,毛泽东上下打量着她,随后摇了摇头,说:"这条裙子颜色不好看,你去做一条红裙子穿吧,玫红色的,算我送给你。"

孟锦云高高兴兴去定制了一件红色凡尔丁的连衣裙,一做好就穿起来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笑看着,灰暗的眼中放出了光彩。他说:"我就是喜欢这样的玫瑰红,好看!"

那个时候,街上的青年女同志们穿的都是灰色或者蓝色的衣衫,孟锦云这条鲜艳的裙子,在人群之中十分抢眼,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投以惊艳的目光,即便是在舞台上或者电视里都很少看到这样的装扮。

图|1920年,杨开慧在福湘女中留下的短发像

1975年夏天,孟锦云想要去理个头发,她约上张玉凤一起,离开之前还去询问了毛泽东的建议:"主席,我和张姐想去理个发,您看理什么样的好?"

毛泽东非常认真地回答她:"剪个短发好,前面有刘海,后面齐齐的,那种样子好看。"

毛泽东平时不讲究吃穿,自己的衣服都是打着补丁的旧衣,他关心身边同志的穿着已经是稀罕事儿了,没想到对姑娘家的发式也挺有研究。地位这样崇高的领袖怎么会关心这些呢?年轻的孟锦云总是很疑惑。

孟锦云和张玉凤来到了北京饭店,那时候的姑娘们都流行烫头发,她们临时改变了主意,都把头发给烫了。

回到中南海,毛泽东一看两丫头都烫了头,对她们说:"你们就是不听我的话。"

后来张玉凤和孟锦云聊起这件事,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张玉凤说:"主席多少年前就喜欢这种发型,也不知道为什么。"

图|孟锦云搀扶着晚年的毛泽东

孟锦云沉思了一会,说:"主席讲的,就是杨开慧的发型啊,可能是怀念她吧。"

这个谜,就这样解开了。

1920年,杨开慧在福湘女中念书,当时学校女学生们都是编着辫子的,但凡剪了短发,都会被社会上认为是过激党。

杨开慧从来不在乎这些,一天她在外面剪了短发回来,全校轰动,校方非常紧张。受到杨开慧的影响,女中的同学们陆陆续续开始剪短发。

短发是杨开慧的象征,她是开风气之先者。

毛泽东用了一辈子,都没有忘记杨开慧少女时的样子。

如果杨开慧活着,一定不愿和别人一样,一定会喜欢玫红色的裙子吧!她还会一直留着她喜爱的短发吗?

毛泽东这样浓烈而永恒的爱情,让人想来心酸不已。

1921年秋天,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湘区党委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1922年,杨开慧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毛岸英。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

从前毛泽东和杨开慧在一起并肩革命,无惧生死,可现在有了毛岸英,看着还没有满一周岁的他,毛泽东和杨开慧怎么都不忍心。

毛泽东离开了杨开慧和毛岸英,秘密前往上海。这时候,杨开慧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儿子。

11月13日,杨开慧在板仓生下了次子毛岸青。

图|【杨开慧】——何家英作画

1924年6月,杨开慧和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离开长沙,来到了上海,协助毛泽东开展宣传工作。

1925年春天,毛泽东带着妻儿回到了故乡韶山,在湖南继续考察农民运动,杨开慧则帮助毛泽东整理调查资料。

1925年夏天,毛泽东在长沙北门外沈家大屋旁八角门楼召开了改组后湖南省委会议,部署秋收起义的工作。

这次毛泽东不得不离开,他将妻儿安全送到了板仓。

板仓是长沙最北边的一座偏僻的山村,这是杨开慧诞生的地方,也是埋葬着杨开慧的地方。

1927年9月,毛泽东即将告别妻儿,看着儿子们入睡,他心中万般不舍。

杨开慧远远看着毛泽东的背影消失在夜晚的竹林之中,一切复杂的情绪只能默默咽下去。

杨开慧和母亲小心谨慎地生活着,她还要照顾三个幼子,幸好身边还有保姆陈玉英。

陈玉英是穷苦人家的女人,从小给人做童养媳。从1922年开始,她就一直帮衬着杨开慧,毛泽东和杨开慧对她非常好,她常常感动地说:"我遇上了好人。"

1929年春,朱毛红军从井冈山撤到了江西中央苏区。在一次艰难的突围之后,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被捕牺牲。

图|杨开慧板仓故居

围剿的湘军兴奋不已,他们将伍若兰烈士高贵的头颅割下,送到了湖南,在长沙最繁华的街头枭首示众。

平时很少进城的杨开慧偏偏在这一天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她心中悲愤不已,却只能远远地看着,不能为伍若兰同志做任何事情。

回去的一路,她心如刀绞。当天晚上,她在油灯之下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这一次杀朱德妻的事,才把我提醒过来!原来我们还没有脱掉前清时候的文明之气,罪诛九族的道理,还在人们心里波动!"

伍若兰的牺牲让杨开慧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那时岸英才8岁,岸青7岁,小岸龙才3岁。如果她遭遇了不幸,孩子们应该怎么办呢?

杨开慧心情复杂,日夜难眠,母亲年纪大了,她不便将自己的心情和母亲说,保姆陈玉英是她生活之中最亲密的助手,她已经将陈玉英视为亲人,不想让她和自己一起愁苦。

1929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开慧得知堂弟杨开明从井冈山回来,正在上海。

她思来想去,给杨开明写下了托孤信,等待着良好的时机寄给他:

"我是一个弱者仍然是一个弱者!好像永远都不能强悍起来……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这一个遗嘱样的信,你见了一定会怪我是发了神经病?不知何解,我总觉得我的颈项上,好像自死神那里飞起来一根毒蛇样的绳索,把我缠着,所以不能不早作预备!"

可惜,这封信始终没有送到杨开明的手上。

图|杨开明烈士

1929年底,因为叛徒的出卖,杨开明在汉口不幸被捕,随后押回到长沙。敌人在得知杨开明和杨开慧的关系之后,对他严刑逼供,他坚贞不屈,敌人没办法从他口中得到情报,1930年2月,他们决定杀害杨开明。

在前往刑场的大街上,杨开明一直在高喊着革命口号,敌人恼羞成怒,将两把尖刀刺进了杨开明的脸颊,又用刺刀刺进了杨开明的腰部。杨开明忍着痛苦,没有喊叫一声,从司禁湾一直到识字岭,一路上都是杨开明的鲜血,他依旧从容不迫。

杨开明遇害的时候只有25岁,同族的亲人和乡邻得到了消息之后,连夜赶到了长沙,将他的遗体运回板仓安葬。

自从在街头看到伍若兰烈士的遗体,杨开慧一直都在不安,给杨开明的信中,字里行间都是对孩子们的不舍。没有想到,杨开明也牺牲了,杨开慧愤怒而悲痛。

她并没有将给杨开明的信件烧毁,而是留在了墙缝之中。或许,她是想以这种方式,纪念为革命牺牲的堂弟吧。

除了这封托孤信,杨开慧从1928年到1930年之间写的手稿和信件都藏在墙壁之中,并且用泥土小心堵上。一直到1982年和1990年政府两次修葺杨开慧故居的时候才被发现,一共8篇,4000多字。

"自从听到他的许多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我就爱上了他。"
"我想假使是他死了,我的情丝也将永远缚在他的尸体上,不会放松,可惜他还不知道我这番情景,"
图|杨开慧手稿被发现的地方

在白色恐怖之下,杨开慧只能把自己对丈夫的牵挂全部藏在心底,实在无法忍受的时候,就提起笔一篇一篇记录下来。

这都是她在最孤单的时候写下的文字,却一封都没有寄出去。

而此时的毛泽东,因为得不到她的消息,连她是生是死都不知晓。

从1927年9月到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杨开慧只有几次短暂外出,基本都是在老家隐藏,孩子们都改姓为杨。

敌人曾经三次来板仓捉拿杨开慧,前两次都是被当地群众掩护着才化险为夷。为了保护杨开慧,乡亲们刻意私下传播杨开慧已经牺牲的消息,以混淆敌人的视听。

毛泽东曾经两次委托小店的店主吴福寿下山去寻找杨开慧的消息,他带回的是乡亲们保护杨开慧而编造的传闻。

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之后痛苦万分,但当时军情紧急,他不得不隐藏内心的痛苦,继续指挥作战。

因为过度的压抑和长期的劳累,毛泽东连续病了三个月。

毛泽东身边的同志们都希望毛泽东能够早日走出来,见他身边没有照顾的人,就安排贺子珍照顾毛泽东,兼管文书。毛泽东在和贺子珍的相处之中有了好感,在同志们的撮合之下举办了非常简朴的婚礼,结合成夫妻。

1929年年底,江西根据地和上海中共中央地下交通部分恢复,毛泽东打听到杨开慧可能还活着。失而复得,焦急的他给李立三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联系上正在上海的毛泽民,让毛泽民写信把杨开慧的通信地址给他。

然而毛泽民的信件迟迟未到井冈山。毛泽东是性情中人,而毛泽民则理智许多。他深知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的深情,如果毛泽东得到了杨开慧的消息,一定会因为自己和贺子珍结婚而痛苦,届时贺子珍将如何自处?杨开慧又会如何难受?

图|雕塑:娇杨——杨开慧烈士

毛泽民一直没有给毛泽东写信,但竭尽全力资助着杨开慧一家的生活。

杨开慧板仓的3年,只收到毛泽东报平安的信件,从此和丈夫断了联系,只能从敌人"剿匪"的报纸之中寻找毛泽东的蛛丝马迹。

1930年7月,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攻下长沙城十几天之久,湖南省主席何健差一点就被活捉。1930年9月,毛泽东和朱德再次攻打长沙,久攻不克,13日收兵前往江西。

惊魂未定的何健为了报复,对共产党人和先进革命人士进行了残忍血腥的屠杀。

何健悬赏了大洋千元买杨开慧的消息,叛徒任卓宣对和何健说:"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

福临乡乡长范觐溪是何健创办的"湖南国术馆"的教官,福临乡毗邻板仓。1930年10月,他接到了密探的报告,说杨开慧现在就在板仓。范觐溪迫不及待向何健表忠心,当天晚上就带着80多乡兵团包围了板仓杨家大屋。杨开慧和8岁的儿子毛岸英以及保姆陈玉英一同被捕,被关在了长沙。

图|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

陈玉英被抓是杨开慧始料未及的,她对乡兵大声叱喝:"她是保姆,你们抓她做什么。"

而陈玉英临危不惧,拉着杨开慧的手说:"我去吧,能给你娘俩一个照应。"

司禁湾监狱之中关满了人,不分男女,同囚一室。

一名【晚晚报】的记者来到监狱,对着人群喊杨开慧的名字。

杨开慧应声走了出来,那记者问她年龄、籍贯和家庭状况,她一一作答。

记者说:"现在你能悔过自新就无生命危险了。"

杨开慧笑答:"我誓不屈服,关于政治,各有已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

杨开慧在狱中被提审不知多少次,酷刑加身,她回来之后从不在儿子面前哭泣。探亲的亲戚来了,她没有什么要求,只对他们说:"屋里有块青布料子,给我做一套衣服上路时候穿。年少时,家父就曾经说过,我杨家死了人,不做俗人之举。"

只是,杨开慧始终放心不下三个孩子。在狱中,毛岸英总是安静地抱着妈妈,安慰着妈妈,杨开慧亲吻着他的额头,轻声对他说:"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助他了,请他多多保重。"

杨开慧坚贞不屈,对何健来说她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了,何健决定杀害杨开慧。

何健生性残忍多疑,身边的特务全都是同乡,那日被安排来枪杀杨开慧的都是何健心腹特务营的人。

本来何健想要像对待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一样杀害杨开慧,以发泄对毛泽东的仇恨。但杨开慧的父亲杨怀中是湖南名士,桃李天下,章士钊、蔡元培都是他的至交好友。

自从杨开慧被捕之后,不少社会名流联名向国民政府提出抗议。南京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致电叮嘱何健缓刑。而何健生怕日久生变,匆匆下令执行死刑,改斩首为枪决。

图|杨开慧的父母

1930年11月14日,军警到牢房提押杨开慧,陈玉英喊道:"不要带她走,要杀就杀我,让她回去带孩子。"

杨开慧一脸冷峻地走到执法处长李琼的面前,李琼拿着一张状纸对着杨开慧大声宣读,杨开慧眼中只有蔑视。

整个宣判过程不过5分钟,李琼将杨开慧的名字一笔勾除,将箭形的标子扔在地上,随即便和人谈笑起来,喝茶抽烟。

杨开慧始终没有说一句话,行刑之前,敌人还找了辆黄包车,让杨开慧坐在黄包车上,绕着路走了一个多小时以示众,最后送到了识字岭。

识字岭上有着大大小小诸多坟包,战乱年代,饿死的,冻死的,被折磨死的穷苦人家何其之多,他们就草草掩埋在这里。

杨开慧缓缓走上了刑场,她的身后是围观的老百姓,还有30多个枪兵。

她没有恐惧,走向一处较高的坟墓,静静等待着枪声的到来。

紧跟着杨开慧的刽子手对着杨开慧的后背打了两枪,杨开慧应声倒在了地上。

枪兵们像往常一般回去喝酒吃肉,时不时有人冒出一句"今天杀的,可是毛泽东的堂客","毛泽东的堂客果真是不怕死。"

吃完午饭之后,特务连有人来报告,杨开慧没有死,特务连兵姚楚忠被派去补枪。

姚楚忠看到杨开慧的时候,她一声不吭地匍匐在草地上,四周都是血液。因为太过疼痛,她嘴里都是泥沙,两手深深抠进了泥土里。

姚楚忠举起枪,结束了杨开慧年轻的生命。

图|毛泽东和贺子珍

杨开慧在监狱之中留下的遗物,只有草席一张和旧芭蕉扇一把。

和杨开慧断了联系的毛泽东,是从缴获的敌人的报纸上看到了杨开慧母子被捕的消息,毛泽东心如刀绞,他明白,杨开慧一旦暴露身份,一定是凶多吉少。

不久之后,毛泽东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杨开慧牺牲的噩耗。毛泽东一个人默默地流泪,他甚至对贺子珍发了一顿脾气。对革命他无怨无悔,但对这个家,对杨开慧,他始终怀有负疚之心。

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婚姻是短暂的,她是毛泽东在血雨腥风之中港湾,是那个灰暗的世界之中,毛泽东心之所向的美好。她生前没有向毛泽东要过什么,就算是怀孕的时候,每天孕吐不止,她都没有和丈夫说过她想吃什么想要什么。

即便到了牺牲的一刻,她对毛泽东依旧只有祝福,没有要求。

毛泽东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脑海之中时时浮现杨开慧在板仓和他分别时的场景,杨开慧一辈子没有和毛泽东留下一张合影,毛泽东却没有忘记过她的模样,齐耳的短发,浅蓝色的学生装,青色的布鞋,对着他总是温柔地笑着。

毛泽东写了一封信给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其情至深,其悲之切,其愧疚之浓烈,其仇恨之沉重。

随着和平年代的来临,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思念却越来越浓烈。

图|陈玉英和女儿

1950年,毛泽东见到了杨开慧的堂妹,对她感慨道:"你霞姐是有小孩子在身边英勇牺牲的,很难得!"在见到保姆陈玉英时,毛泽东仔细聆听了杨开慧被捕的经过,一直习惯于将悲情隐藏的毛主席实在没有忍住,对陈玉英说:"开慧是个好人哩!岸英是个好伢子哩!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家就牺牲了6个,有的全家都牺牲了。"

1957年,毛泽东收到了杨开慧的同窗好友李淑一为纪念丈夫柳直荀烈士写的词,当即写了一首送给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后来,毛泽东老了,眼睛看不清了,走路也需要工作人员扶着,而杨开慧在他心中还是20多岁的模样……

只是可惜啊,毛泽东直到闭上双眼,都没有看过杨开慧藏在墙缝之中的那些书信,这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如果他看过,他肯定能知道,杨开慧这孤独的三年里,没有怨过他半分,她的梦想始终和毛泽东是一致的——国家独立、民族复兴、革命成功!杨开慧必然是不希望他这样悲伤,她若能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那日,定是和毛泽东一样振奋、欣慰!

图|影视剧【开天辟地】剧照

今天,在种满了香樟和松柏的板仓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开慧的雕像还是少女时的模样,她蓄着纯真的齐耳短发,穿着"五四"时期女学生们都流行穿的衣服,睿智的双眼眺望着北方。因为在北方,有她日日夜夜思念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