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近期热议的「社交牛杂青年」概念背后,反映出年轻人怎样的日常社交状态?

2022-01-11知识

最近一个名词火了起来,叫 「社交牛逼症」

那些让「尴尬本身都感到尴尬」的人,在公共场合里,故意用夸张的语气和动作,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让观众看得「脚都扣起了地板」,尊称Ta们「人类社交天花板」。

在感到佩服的同时,大家也免不了好奇,「这些玩意儿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01

集体主义意识下被压抑的自我

我们的社会一直以来都带着很强的 集体主义标签

从小,老师就在课上教导我们「我们班是个集体,一切都要以集体的利益为先」。

大家穿着一样的校服,跳着一样的广播体操,去着一样的军训,做着一样的眼保健操。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边界感,甚至聊到自己的内裤有哪些颜色都毫不避讳。

成年后,大家依旧无法摆脱在别人的目光下生活。自己做什么工作,收入怎么样,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买房等等,都逃不过周围人的「关照」。

所以你觉得自己仿佛不是在为自己而活,而是在不断满足他人对你的预期。你也不懂自己出发点为何,却总想让自己更有面子,想获得亲朋好友更多的认可。

不断压抑最真实的欲望,你当然会觉得很累。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胡来,但终究还是躲不掉大环境的逼迫。

所以那些在公共场合博眼球的人,和「想为自己而活,完全不顾他人眼光」的自己自然而然产生了共鸣。

同时,现代化的生活与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又产生了 割裂

几千号、几万号人在同一栋大楼里住着,却谁也不认识谁。邻居是一位帅哥/美女,你住了一年,却始终没有鼓起勇气打一声招呼。

公司里的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但你却始终不能像当年的同窗好友们那样,和他们建立较为紧密的关系;甚至连当年的好朋友,现在也只为自己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

归根结底还是生活节奏太快,快到和别人聊聊家长里短,都会耽误其他方面的时间。

这种忙碌产生了孤独,这种孤独又催生了社恐——我需要支持,但熟人逐渐变得冷漠自我,我也不想和不熟的人敞开心扉。

只有网络,就像当年的学校一样。大数据推送的都是你感兴趣的内容,网友们也既沙雕又好笑。你找到了属于你的组织,别人不知道你的身份,你也不用为他们负责。这种转身就走的短暂社交更符合这个年代的调性,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欢愉。

这时候,你看到有那么一些人,在现实世界里干着网络世界的事。好家伙,牛逼!

02

博眼球内卷化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我们被压抑的自我产生了需求,而需求也催生了市场。

而从视频制作者的角度看,做些出格的行为必然能吸引到网民的目光。

两方于是一拍即合,我表演牛逼(尴尬)的事情给你看,你图个乐子看完也得到一时的放松。

但是,不仅你在卷,网络也在卷。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大新视频平台,吸走了最开始那些原始平台的流量。而原来的那些博主为了混口饭吃,也不得不把视频都发布到各个平台上。

而愈发庞大的视频平台,也吸引了更多新晋博主。可如今网民数量已经接近天花板,蛋糕只有这么大,自己作为势单力薄的普通人,想多分点该怎么办?

这些新晋博主如果没有特别的技能,那么一大出路就是选择效仿、选择博眼球。只要胆够大,不愁红不了,毕竟黑红也是红。

随着博主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多。当雪球越滚越大后,在某一瞬间便「引爆了」。

我认为节点在于「油王」干柿鬼鲛的爆红,曾经很多尴尬的街头视频便被挖了出来。连带着那些曾经在暗处「博眼球尖子生」的老视频,也就此被摆到了明面上。

像B哥马牛逼的视频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了网上,现在借此热度重新火了一波。

03

我们到底在笑什么?

但是,为什么这些视频就这么」有毒「,让我们看着这么想笑呢?

让人发笑的信息,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 优越论

哲学家 托马斯·霍布斯 (Thomas Hobbes)曾说过:「我们之所以会笑,就是因为在与他人的不足之处作比较时,一时之间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某些优越之处,并产生了一种突然荣耀的心理。」

比如「左手六右手七, 左肩高右肩低,左脚画圈右脚踢」,大家模仿这个样子的视频就曾经大火了一阵,归根结底还是引发了大家对「智障「的嘲笑。

· 乖讹论(逻辑错位)

而逻辑错位,也就是「当你对某种东西有所预期,但它却和你预期反着来」的时候。

就比如电影【美人鱼】里那个经典的笑话,「我们受过严格的训练,不会轻易发笑,除非忍不住」。

· 缓释论

人在紧张和压抑的心理背景下,取得了片刻的放松,便会情不自禁发笑。黑色幽默就属于这种范畴,我们感叹于人物与事件的可悲,但又因为它们所呈现出的状态而感到可笑。

就比如绞刑架上的犯人,在行刑前问执行人,「这绳子靠谱不,多少钱买的?」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看 社交牛逼症

在人群众多的公共场合,高举双手(社恐产生紧张情绪),高呼「在场的各位听好了!」(更紧张、更尴尬)「我是一个傻逼!」(逻辑错位、缓释紧张),然后开始跳舞(优越论,觉得Ta真是傻逼,进一步缓释紧张)。

同时满足三要素,不好笑才怪。

04

解构主义+荒诞主义

可是,好笑的东西这么多,凭什么这东西能火?

其实它的火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已经以 亚文化 的形式存在了许久。

常在网上冲浪的各位应该对抽象文化有所了解。药水哥,孙笑川,丽丽,以及最近刚被封的郭老师等人,其实都是这种 抽象文化的代表

而抽象文化背后的核心,则在于一种解构主义以及虚无主义,就像当初西方的嬉皮士运动一样:我们都挺丧的,到处都是负能量,生活没希望也无意义,还不如开启嘲讽模式,笑着愚弄所有人和事。

有没有种瑞克老爷子的感觉?但是当这个亚文化被附上一层更正能量的外壳时,走进更广阔的大众群体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来更具体点说说。

解构主义 ,通俗点来说就是将某个已建构好的东西打散、打乱,从而摆脱它既有的严肃性,释放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永远的神」这个词语,它本身好像自带一种严肃性,不应该被随意使用。于是网友们解构了它,取其首字母「yyds」来表达其原有(或近似)的含义,同时也彻底脱离了词汇本身的框架,从而泛化到在任意句子里都能使用。

「社交牛逼症」 ,则从负面的「虚无主义」转向了中性的「荒诞主义」,这似乎是当代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思维常态。

荒诞主义 介于 虚无主义 (人的存在没有意义)和 存在主义 (存在的意义由自己创造)之间,就是清醒的认知现实(的残酷性),但又选择拥抱它,断断续续的为自己创造意义。

或者说,我知道自己的行为毫无意义,但我还是会努力,怎么着吧?

所以相比嬉皮朋克和重金属那类相当理想化、脱离现实的否定方式不同, 「社交牛逼症 」等等类似的亚文化则根植于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以更为温和诙谐的方式来「拒绝空虚,创造自己的意义」。

所以我们得以看到这些人,在极为稀松平常的环境里(大街上、地铁、餐厅等场合),对集体固有印象(走路、坐车、吃饭等等)进行解构,释放更多可能性(我可以做更多的事)。

而解构的方式,则是荒诞主义式(大声吆喝,跳舞,为服务员服务等等)基于现实却又违背常理的无厘头式搞笑。

看完图一乐过后,反映出的现象则是当下年轻人精神世界的一种空虚,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却又抱有希望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