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前进,古装在倒退。
开播十周年的【甄嬛传】,再次掀起了一阵「文艺复兴」风潮。
无论各大卫视还是网络平台,【甄嬛传】自诞生以来一直在被反复播放。2018年优酷从乐视手中购入版权后,这部「老剧」一周之内就创下了播放量1.5亿的成绩,打败了众多新上线的剧集,位列古装剧播出排名第三位。
在豆瓣,【甄嬛传】的评分稳定地维持在9.3分,打分人数已经超过45万。爱好者们甚至开发了「甄学」,对剧中的所有剧情和人物进行逐帧解读。
【甄嬛传】的二创生态也极为繁荣,B站【甄嬛传】相关视频的数量早已突破999+,且不乏百万播放量的作品;「臣妾做不到啊」「但求菩萨保佑」等经典表情包至今仍广为流传;弹幕成为热门「打卡景点」,无论奥运会开幕还是EDG夺冠,在各个时间节点,都有忠实观众一边重温,一边在这里记录当下。
毫无疑问,【甄嬛传】代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主创人员的每一次新动态,都会引发大面积的「回忆潮」。因为「甄嬛」和「华妃」两个角色过于深入人心,演员孙俪和蒋欣的每一个新角色,都会被拿来与之比较。今年河南卫视的中秋节晚会上,出演「沈眉庄」和「温实初」的二位演员合体演出,让一众观众大呼圆梦。
回头看,【甄嬛传】为内地国产剧趟出了「宫斗剧」和「大女主剧」两条新路,也影响甚至改变了此后十年古装剧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样貌。但【甄嬛传】走到今天仍能有这样的影响力,甚至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远不止「宫斗」这么简单。
从男人的权谋,到女人的权谋
2006年2月,还是一名大三学生的流潋紫,受TVB宫斗剧【金枝欲孽】的影响,萌生了想要创作一个「后宫」故事的想法。她想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那些生活在帝王将相背后的女人,以弥补在中国正史中女性形象缺失的遗憾——这个故事就是【后宫·甄嬛传】。
【后宫·甄嬛传】在晋江文学城连载以来,关注度就日渐攀升,第一部的每日点击量达到将近两万次。连载半年后,点击量就突破了300万次。这些关注【后宫·甄嬛传】的人里,就包括导演郑晓龙的妻子王小平。
王小平向郑晓龙极力推荐了【后宫·甄嬛传】。当时还在【金婚】剧组的郑晓龙决定先将版权购入,而后再做打算。也是在那个时候,一大批同样受到【金枝欲孽】影响的网络IP开始涌现。
网络文学将视角转向历史领域,使得历史叙事从「正史」向「稗史」倾斜,帝王将相的权谋之战,逐渐过渡到了后宫嫔妃的纠葛。这些「宫斗文」为剧集改编提供了丰富的IP储备,也催生出「宫斗剧」这一内地国产剧的全新形态。
宫斗剧虽然脱胎于历史剧,但从叙事手法到故事内核,都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历史剧模式。在宫斗剧出现之前,以宫廷、朝堂为背景的历史剧分正史和戏说历史两大类,前者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后者则有【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等。
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在于,大多以男性为主角。即使像【还珠格格】这样以格格为主要书写对象的宫廷剧,也是以个人情感为主,很少涉及朝堂斗争。
宫斗剧的特殊性由此可见:相比于男人的权谋和男女的情感,更突出展现的是女人的权谋,即「将后宫嫔妃或女官等女性角色作为故事主体,以人物情感纠葛或政治权利倾轧为剧情主线」的剧集类型。虽然现在公认的「宫斗剧」鼻祖是2004年播出的【金枝欲孽】,但在【金枝欲孽】出现之前,内地的宫斗剧其实已经有了「雏形」。
2002年播出的【孝庄秘史】,就是一部具有宫斗色彩的历史剧。该剧改编自清朝孝庄文皇后生平,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宫斗」内核,即将「女性命运嵌入皇权浮沉」;2003年播出的【至尊红颜】同理,虽然主线是武媚娘和李君羡的爱情故事,但剧中已有武媚娘与王皇后、徐婕妤等人争宠夺权的宫斗情节。【至尊红颜】还创造了「姐妹反目」的叙事模板:剧中武媚娘和徐盈盈的关系从姐妹情深到反目成仇、勾心斗角,这种关系转变的模式为后来的诸多宫斗剧所沿用。
得益于【金枝欲孽】收视和口碑上的成功,TVB乘胜追击,在2009年推出了相同题材的【宫心计】。
作为2009无线节目巡礼剧集之一和无线电视42周年台庆剧,【宫心计】以平均35点,最高50点成为2009年度香港电视剧收视冠军。次年引进浙江卫视独播后,【宫心计】掀起了第二轮的「宫斗」风潮,此后两年内,共有包括【甄嬛传】在内的六部宫斗剧在内地播出。
【甄嬛传】首播时,台播收视数据并不算亮眼,在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联播的平均收视率分别是1.480%和1.340%,仅位列当年全国卫视收视率排行第24名——当年斩获收视率冠军的是【宫锁珠帘】。
不过,由于恰逢「台网交接」的重要时刻,【甄嬛传】以2000万元的价格创造了乐视网版权购入的最高价格纪录。根据乐视网的数据,【甄嬛传】在播出期间,全网流量超过20亿,从开播起始终占据着收视冠军的宝座。
而且【甄嬛传】后劲十足,后续在各大卫视被反复播放,更一度取代【还珠格格】成为「暑期常客」,根据2019年7月的数据,【甄嬛传】总共在各渠道播出186次,登上2007年以来上星电视剧播出次数TOP 15榜单。
宫斗剧屡次交出的亮眼收视成绩,向市场证明了观众的选择。这个「新品种」在叙事上比正剧更有优势,不仅能够囊括爱情、权谋、家庭、职场等多种元素,以人物冲突为核心的故事脉络,也更容易编织紧凑的情节。
有媒体将宫斗剧评价为「底层想象」的产物。由于文本大多都是年轻作家所创作,因此她们想象中的宫廷生活,与真实的宫廷生活有较大差距,比起反映史实,更像是反映了年轻人真实的生存环境和内心世界。
这也是宫斗剧被认为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职场剧」的原因:在宫斗剧里,嫔妃们的「后宫」,就是当代职场的缩影:「皇上、王爷、妃子、太监」是老板、主管、同事和下属;嫔妃之间斗法所采用的手段,是「办公室斗争」的极端化呈现;至于集皇帝和王爷的宠爱于一身以及女主角大获全胜的结局,更像是年轻人对成功的想象。
在虚构的故事里,寻找真实的生存环境并进行自我投射,是宫斗剧之所以被当代年轻人所喜爱的原因。如此看来,宫斗剧和时下流行的「爽剧」模式,在环境上有着鲜明的职场隐喻,但同时又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逆袭之路」的幻想——甄嬛回宫的片段成为全剧高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从宫斗走向「大女主」
在部分程度上,【甄嬛传】沿袭了郑晓龙所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方法论。「如果年轻观众都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投掷在虚幻的想象中,而忽视对现实的关注,那就只会失望。」
与同类型的宫斗剧相比,【甄嬛传】仍然采用偏正剧的叙事模式。流潋紫在创作【后宫·甄嬛传】时,将历史背景设定为架空,随后被郑晓龙改为「雍正时期」。
在选角上,郑晓龙也做出了更贴合史实的选择,比如出演「雍正皇帝」的陈建斌时年41岁,比历史上该时期雍正的年龄只小了四岁。面对网友对其年龄和外型的质疑,郑晓龙回应道:「我不想把雍正拍成英俊小生,我拍的是历史正剧,而不是古装偶像剧,皇帝并不全部都是帅气白面书生,必须要符合历史。」
郑晓龙将其他宫斗剧及同时期走红的穿越剧定义为「宫廷偶像剧」,在他看来,这些一味美化、放大皇帝形象的宫廷剧,会让观众对宫廷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甄嬛传】所呈现的,则是更加真实的后宫环境:每个身处其中的女人,都举步维艰。
【甄嬛传】大获成功,但郑晓龙曾经多次在采访中表示,他对于其中一些「小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并不满意。在他的愿景中,想要「再竖起一座高峰」,就要拍摄一个格局更大的故事,不局限于后宫斗争,而是要更有家国情怀。
他在历史中挑中的女性角色是秦始皇的高祖母,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于是【甄嬛传】之后,同样由孙俪主演的【芈月传】上线了。
观众又一次站在了郑晓龙这边。【芈月传】首轮播出在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CSM50城的平均收视率都在2.8%以上,播出不到2个月,全网播放量就超过了200亿。
郑晓龙对于「大格局」的追求,似乎恰好迎合了彼时的一种潮流:剧中女人的权谋戏码不仅仅局限于后宫,女主角需要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比如参与朝政、拥有更有权力的政治身份。早在2013年播出的【陆贞传奇】里,赵丽颖扮演的陆贞最后就成为了位高权重的女相。
而【甄嬛传】【芈月传】之后,古装「大女主」剧的公式也终于被确定下来:女主角要心地善良、胸怀天下,从不主动争抢,但总会被现实一步一步推向斗争的中心,不得不「黑化」。在感情走向上,女主一定要处在一段复杂的感情之中,最终女主的真心所爱为她而死,女主「斗」赢了所有人,走上权力巅峰,却只能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但是,此类「大女主」也在近年来逐渐走向「失灵」。
早在【芈月传】播出时,就有观众认为女主芈月「白莲花」。当时郑晓龙很不理解这类的评价,在刻画【渴望】中的刘慧芳时,他就认为善良、正直、坚强是女人应有的美好品质,所以即使在描绘芈月这位女政治家时,仍然设定她是被推向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去的。
随着社会思潮的流变,观众对于角色的认知也在改变,开始用更现代化的思维进行解读。曾经果郡王允礼是甄嬛情深义重的恋人,现在被戏称为「果子狸」,不仅有观众认为他有些「中央空调」「油腻」,还有不少人认为他拖了大女主甄嬛的后腿。
并且,长达76集的【甄嬛传】,已经将宫斗中的人物关系和手段写得足够详尽,后续的宫斗剧很容易出现脸谱化和同质化的情况,观众想要看到更有新意、更符合时代特色的故事。而大量同类的古装剧集只学到了那一层「宫斗」的壳,却没能学到对于封建制度批判的悲凉底色。观众逐渐意识到,所谓的「大女主」实际上仍然是女主依靠她的恋爱对象们上位的故事。
于是,国产宫斗剧终于进入到了第三个时代,即魏璎珞和如懿的时代——她们分别走向了宫斗剧的两个方向,虚构的「爽文」,与现实的悲歌。
2013年,电视剧博主「湖南卫视芒果捞」转载了一篇名为【还珠格格中的终极大BOSS】的分析文章,文中将【甄嬛传】与【还珠格格】的剧情串联,提供了一系列脑洞大开的猜想,比如紫薇的身世可疑、童年记忆里温柔可亲的令妃则可能是大BOSS。
知名编剧于正转发了这条微博,称赞文章「好看」,五年后以这位「令妃」为主角的清宫戏【延禧攻略】横空出世,成为了当年的爆款剧集。女主角魏璎珞自称「脾气爆、不好惹」,睚眦必报,开局就挨个给想要害她的人们「批发便当」,在镜头前把心计耍得明明白白,反而收获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观众已经看够了温良恭俭让的女主形象,拥有坚定目标和强大手段的女性角色更容易受到欢迎。【延禧攻略】中立志复仇的魏璎珞,在心底燃烧着不平的烈焰;【如懿传】则在对封建帝制和婚姻的批判上更进一步,用更加阴暗的基调刻画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和其中人物命运的悲凉。
为什么我们还在怀念【甄嬛传】?
因为古装剧在倒退。过去硬件上的硬伤,已经被时代更新。蔡少芬和蒋欣都曾在采访里提及剧组的假道具饭菜,到了【知否知否】,宋朝糕点就已经能让赵丽颖放心食用。在服化道上斥巨资的剧组并不少见,秦岚就曾透露【延禧攻略】中她的一套服装在40万以上。
如果说这个时代的质感是真金白银打造,【甄嬛传】的质感,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的匠人精神。
为了落实历史的厚重感,郑晓龙不仅亲自去故宫和专家们探讨清朝的人物风貌、习俗礼制,还早早请礼仪指导张晓龙(也是温太医的扮演者)进组做培训,礼仪指导一职也就此从幕后走向台前。注意到故宫墙外只能看见天空后,郑晓龙在后期制作时,还一帧一帧抹去了横店红墙外的连绵青山。
【甄嬛传】中角色众多,服饰有限,有衣服被网友扒出被七位妃子穿过,尽管如此,剧组对服装依然考究。一位资深美术告诉毒眸,【甄嬛传】服饰、配饰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比如华妃头顶中间的大凤就是10万元左右的真品。如此造价,即使在今天也算得上大手笔。
在延续「正剧」的匠人精神外,【甄嬛传】还延续了2000年以后,部分古装剧切换视角建构历史的表达。
【大明宫词】首次让女性成为历史的主要参与者和表达者,为古装剧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孝庄秘史】开辟了国内秘史剧的先河,以大玉儿一生的传奇书写了一个王朝的大起大落;【金枝欲孽】在紫禁城里展开职场故事,但作为「老板」的皇上形象是虚化的,女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才是最大看点。
被【金枝欲孽】启发的【甄嬛传】,也塑造了一位寡情、冷漠的君王。虽然皇权的阴影持续笼罩着后宫,但大部分女性的爱恨情仇都与他无关,只与对权力的争夺、以及个人情感有关系。在播出当年,比起皇帝与甄嬛的爱情,观众更关注的是甄嬛与果郡王的爱情,和与沈眉庄、叶澜依的友谊。
但在虚化皇帝形象,突出女性情感的同时,【甄嬛传】也仍然是在封建体系下的表达。郑晓龙和原著作者流潋紫都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观众能在【甄嬛传】里感受到展现封建制度的丑恶,不要再想着穿越回古代谈恋爱了。
他们指向的,或许是当年的另一部热播的清宫戏【宫锁心玉】。【宫锁心玉】是一个现代女性穿越回清朝「九龙夺嫡」时期,并与四阿哥、八阿哥发生情感纠葛的故事。
虽然【宫锁心玉】在播出时,不少人批判其为「历史虚无主义」,后面几年的热播古装剧在用行动证明,【宫锁心玉】才是更加容易模仿的对象:艳丽但经不起推敲的服饰、披着古装的现代人,以及强行介入历史发展的女性。
甄嬛最后让皇帝恋上了自己,同时也间接害死了他,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太后。后来的「大女主们」已经不甘心像甄嬛一样,只通过后宫这条路径升级,开始在朝堂乃至战场上与男性争斗。
她们之中足智多谋的,成了皇帝身边举足轻重的女官(【女医明妃传】,【陆贞传奇】);骁勇善战的,成了能在战场上杀敌,拯救平民百姓的女统领,如楚乔、扶摇。即使还是走后宫这条晋升路,其地位要更与男性平起平坐:要么能让秦始皇与其共享天下(【秦时丽人明月心】),要么成「一夫一妻制」的皇后(【独孤皇后】)。
即使是【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后来也在2015年推出的【芈月传】中,陷进了大IP和朝堂「大女主」的表达。
芈月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郑晓龙希望将其塑造为一位政治家,但芈月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不乏一位位高权重的男性的助力。其服饰也远不如【甄嬛传】考究。有美术从业者告诉毒眸,【芈月传】中的服饰放量不足,不符合那个朝代的剪裁,采用的布料也造价较为低廉。
这些「大女主」,每一个都比甄嬛介入朝堂更深,但对封建制度的反思与抨击却更浅了。看起来女性已经与男性平起平坐,但她们每一个危机的解决都没法脱离言情的范畴。
2017年走红的甜宠剧,更是彻底脱离了「后宫」,突出了「撒糖」的功能,主角们成了一群穿着古装谈着现代恋爱的年轻人。在这个战场上,「第一集撒糖,第三集就要吻上」等「甜宠剧节奏」才是金科玉律。
【甄嬛传】虽然套着的宫斗剧的外壳,但将壳剥开,它有禁得起被放大看的考究和伏笔,也有能被反复琢磨的人间真实。观众相信它落在清代,也相信它映射的现实。
如今的古装剧,甚至只是把古装当成外壳,内里均是现代的追求和价值观。向它们要深度是一种苛求,毕竟,它们连让观众相信这是古代都做不到了。
打碎外壳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参考资料:
1.宫斗剧,靠「硬伤」成功,大家·腾讯新闻
2.新世纪以来的大陆宫斗剧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魅力中国】,李龙
3.国民导演郑晓龙,季艺
4.我为什么不爱看宫斗剧了,娱乐硬糖,谢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