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

2021-12-09知识

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心理服务平台,提到心理咨询,我们想说说这个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像【女心理师】这样相对专业的影视剧,也有很多心理咨询师、从业者在积极科普心理咨询,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与神秘的领域。

很多人一听说「我是学心理学的」,人们马上就会来一句:「厉害厉害,现在的人都特别需要心理咨询。」

但真正的心理咨询,却一直蒙着一层纱,不被大众所理解和认识。

在网上看到某个网友diss说:

「花了几百块钱,结果从头到尾都是我在说,咨询师就问了几个问题,啥建议都没给,还不如我跟哥们唠嗑呢,起码人家还能开导我几句。」

在大众眼里:

心理学=思考人生

心理咨询=找人开导人生

思考人生谁不会?

还用花钱去学?

就这样,很多首次尝试后的咨询者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为产生了误解,便不再继续了。

除了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心理咨询师也严重短缺。

先来说说「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史吧。

官方视角下的「心理咨询」起源于2001年4月,当时原劳动部(2008年3月劳动部与人事部合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简称的「人社部」)正式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 [1]

2002年起,全国统一的职业鉴定考试正式开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

所以,从性质上看,大家认识的「国家X级心理咨询师」,是一种职业资格制度下的认证体系。

可是2017年9月12日,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这项历时15年的职业资格「英年早逝」, 至此,这15年来拿到这项职业资格的存量「国家X级咨询师」大约110万人。

但是,在我国近期公布的最紧缺人才榜中,心理咨询师依然以第八位名列前茅。在业内人的眼里,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为什么大众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日俱增,15年的职业资格认证积累了如此多的存量心理咨询师,到今天,这个行业却仍只是早上7、8点钟的太阳呢?

原因有以下三点:

01

真实需求大,但消费需求不足(太贵)

据中国卫生部的资料,中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已高达 1600 万,占总人口的 1.23%。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各类心理卫生问题将异常突出,2020年心理疾病负担已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也就是说,理论上国内的心理咨询需求量巨大,但这些人群却没有成为「心理咨询」的消费者。

原因在于: 正规的「心理咨询」对于人们来说,还是太贵了。

以我们为例,心理咨询的平均单价大多会在400元左右,而通常心理咨询的设置都是以周为单位,换句话说,如果不被纳入医保系统中,那人们每个月在心理咨询上的花费会在1600元上下。

而美国权威数据显示,人们在心理健康上的花费占月收入的1/12,是比较健康的标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42元,换算成月是2940元。若人们将其中的1600元投入到心理咨询中,这将会花掉他们54%的月收入。

所以「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不过,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难以自己负担的「奢侈品」。

以心理咨询行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一个session的定价在150-300美元不等,若每周1次,一个月的心理咨询费在600-1200美元,而201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59270美元,换算成月是4939美元。1000美元左右的咨询支出,也远超过1/12的比例。

可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纳入了医保体系,许多商业保险能够为心理健康服务进行支付。

例如,在德国保险公司为每小时心理咨询服务支付70-80欧元,在澳洲根据病情心理治疗可报销比例在75%-100%不等 [2]

扣除了医保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每月在心理健康上的消费则远低于1/12了。

昂贵的心理健康服务,让中国的互联网上出现了非常魔幻的现象,在多家搜索引擎中,关键词「心理咨询」最多的去向词为:「在线心理咨询免费」

也就是,人们搜着「心理咨询」却发现——它太贵了,于是人们只得找找有没有免费的了。

02

媒体误导,污名化严重

和考证时代几乎同步开启的,是官方媒体对「心理咨询」的普及。

2004年底,CCTV12一档全国首次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节目【心理访谈】开播。直到今天,这档节目已经播出了15个年头。

可是就是这样一档官方普及「心理咨询」的电视节目,也免不了出现误导大众,做出有悖心理咨询基本伦理的事情。

在2012年12月25日的这期名为【穿裙子的男孩】的节目中,「心理专家」和评论席的「专家」对跨性别来访者进行的「咨询」可谓是侮辱和批斗,这是对LGBT群体的公然侮辱

这一行为引发了心理咨询行业众多业内人士的反感,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注册系统发文严厉谴责[3]。

官方媒体如此,大众媒体更是重灾区。【心理访谈】虽然有诸多弊病,但大体上基本展示了「心理咨询」的要素。但是,大众传媒与影视作品中的心理咨询更是被妖魔化了。

例如,在电视剧【好先生】中,万茜饰演的心理医生徐丽,做出的种种行为更是不着边际。

她和来访者第一次见面,在一个酒吧里,不仅完全无法保密,还直接来了个double date——在这个四个人的聚会上,徐丽和来访者聊了没几句,竟直接给他贴上了「妄想性精神分裂」和「反社会人格异常」的标签,语气中十分坚定。

在后续的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这位心理医生不仅在咨询过程中喝酒、房间里来回走动,甚至留来访者在咨询室里过夜。

最后心理医生徐丽爱上了来访者陆远,并向对方表白,提出要和对方发展更长远的关系。

这种种行为,可谓是把心理咨询中的红线全部踩了个遍。

这种种行为,可谓是把心理咨询中的红线全部踩了个遍。

这种种行为,可谓是把心理咨询中的红线全部踩了个遍。

(重点要说3遍)

在电影【催眠大师】【被偷走的五年】电视剧【爱情公寓4】中皆有类似于上述令人难以理喻的剧情。

虽然,现在现在开始有【女心理师】这样的影视剧在试图做一些心理咨询科普,但大众对心理咨询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与错误认知。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出现心理困扰的时候,都倾向于找寻自助的办法,而不敢寻求专业帮助。

03

消失的心理咨询师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手机见识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声音都被放大。可是「心理咨询」行业的声音,却并没有被放大。心理咨询师在这个时代「隐匿」了起来,源于两个理由:

1,心理咨询收入低,甚至无法成为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选择。

虽然中国有100多万持证咨询师,但是真正在做这件事的人可能连1/10不到。并且能够坚持把它当做职业去做的人并不多(除了在学校、医院等体制内)。

而原因是: 心理咨询无法成为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选择。

在壹心理发布的【2016中国心理咨询师生存现状报告】中显示,从事心理咨询的人群中,全职比例仅占38%。 [3]

这些咨询师主要分布于一线城市,而他们在从业3-5年后,仍有45%的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有18.3%的人收入在3-5万元。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他们所在的环境中属于什么水平呢?

若以北京为例,【北京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61元。

据此推测,在一线城市的心理咨询师们,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出于平均收入以下,甚至接近一半的咨询师连平均收入的一半不及,属于低收入群体。

我们反观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在2015年美国心理协会劳动研究中心发布了【美国心理从业人员收入报告】,壹心理经授权于2017年将其翻译为中文 [4]

该报告显示:全美心理学从业者的收入中位数为85,000美元,80.1%的从业者年收入超过6万美元。而同年,全美人均收入在55,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心理学从业者收入高于平均。在美国,从事心理咨询行业,是高收入人群。

由于正规心理咨询师的收入低,大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选择其它职业谋生,导致市场需求被其它良莠不齐的生意消化,例如现在经常出现的「情感挽回」等非正规心理咨询服务。

2,心理咨询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从业者在表达自我这件事上,要「保持节制」

在社交场合下,你可能很少遇到这样的人:第一次见面就对你破口大骂,一个眼神就确信你对ta有恶意。但心理咨询师们却常常要面对这样的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的友善会被歪曲,对问题的关心也能被误解为攻击。这在心理咨询中叫做「投射」,也就是人们常常基于自己的愿望和情感,来解释你的行为和表达;这些带来误解的「投射」会阻碍心理咨询的工作。

如果咨询师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声音,则可能会有更多人产生「投射」。这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对心理咨询的求助者是不利的。

另外,向大众曝光心理咨询,也会给来访者造成很大的危害,即使在媒体中为当事人打上马赛克,也不可避免会在生活中被认出来,而这会对当事人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因此,虽然如今的媒体这么发达,许多心理咨询师还是选择「躲了起来」。

他们尊重这份职业,极力为来访者利益考虑的工匠精神,被隐藏了起来,消失在纷扰的噪声里。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温饱不再是问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变得越来越重要。物质的富足让人们迷失在收入陷阱中,于是精神的富足必然会成为下一个十年国民生活的重要议题。

我们的精神追求,路在何方?

我们相信,心理学、心理咨询将肩负起重要使命。未来依然可期。

评论区,和 @壹心理 聊聊: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

参考

  1. ^ 曹晔, & 盛子强.(2015).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职教论坛(1), 70-75.
  2. ^ 熊先军, 李静湖, 王丽莉, & 马勇. (2012).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国内外管理基本情况分析. 中国医疗保险(5), 40-43.
  3. ^ 陈梦帆, 陈美艳, 李可等. (2017).2016年中国心理咨询师生存现状报告. 壹心理. 1-37.
  4. ^ Lin L., Christidis P., Stamm K. (2017). 美国心理从业人员收入报告.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erek Z. Zhang. 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