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碗,也就是饭前烫碗筷
(要说不必要吧,它对广东人来说好像又是必要的??)
广东人的饭前long碗,满满的仪式感:
先把热茶倒进茶杯中,晃动茶杯或者用筷子搅动茶水把杯子过一遍;
再把杯子里的水倒进碗中,把勺子和碗过一遍;
最后弃掉茶水,long碗仪式完成。
随着吃货之间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餐前long碗仪式中,我们统一称他们为「long碗教」。
然后就有求生欲很强的厂家跳出来说了,哎呀烫碗其实没有用的,既浪费水还不能消毒……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饭前烫碗筷到底能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烫碗到底有没有用?
烫碗杀菌可不可行呢?从原理上来说高温杀菌是可行的,但是实际效果就……
烫碗杀菌,在食品卫生学中称之为热力杀菌,原理是破坏微生物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其死亡。
不过 热力杀菌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保证杀菌效果,两个条件一个是温度,一个是时间。
由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耐热性不一样,同种微生物在不同情况下耐热性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很难制定一个绝对可靠的标准来杀灭一切微生物,只能说达到某个相对可靠的杀菌标准,将微生物控制在安全数量之下。
资料来源:美国食物及药物管理局编制的【恶菌书】 (Bad Bug Book)及新西兰食物安全局编制的微生物病菌资料单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大名鼎鼎的巴氏杀菌法,在食品领域,巴氏杀菌往往会规定某个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以达到杀菌效果。
比如说巴氏奶的杀菌,一般是62.8℃保持30分钟,或者在71.1℃保持15-30秒,即可杀灭大部分致病菌。
餐具上常见的有害微生物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这些菌种对温度都很敏感,温度到达60℃以上这些细菌就开始大量死亡。
下图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以及李斯特菌的死亡温度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当温度达到了70℃,差不多只需要10秒,就能够消灭大部分细菌。
总结一下就是,时间持续越长,细菌死亡越多,而温度越高,需要的杀菌时间越短。
结论:想要烫碗筷能实现杀菌的目的,需要达到两个条件,足够杀死细菌的温度,以及达到一定浸泡时间。
论烫碗的正确姿势
按照餐厅茶水的温度,分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档:茶水温度<60℃
这种情况不管你用多少水,冲泡多长时间,也只能给细菌洗洗澡而已,完全起不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第二档:茶水温度在60-70℃之间
参考巴氏杀菌法的标准,62.8℃要保持30分钟才能达到杀灭大部分细菌的效果。
显然,没有人烫碗筷能烫这么久吧?最多一分钟不能再多了,即使你想烫30分钟,水温也不能保持那么久啊,所以此时,烫碗筷只是给细菌洗个热水澡而已,仍然起不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第三档:如果餐厅提供的茶水足够热,能达到70-100℃
这个温度的水即使倒入冰冷的碗里,只要水量够多,还是有可能保持70℃以上的,根据巴氏消毒法的标准,在71.1℃只要保持15-30秒,就可以杀灭大部分细菌,那么这时,烫碗筷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所以正确的烫碗筷姿势应该是这样子的:
1. 水温一定要够热, 如果不够热,礼貌地问服务员要一壶刚烧开的水,或者接取饮水机里刚烧开的水。
2. 水量一定要多倒一点,不仅为了保证温度,更为了增加浸泡面积,杀菌无死角。
3. 每个餐具要烫够30秒(并且让水温保持在70℃以上),大约是用正常速率唱两遍「两只老虎」的时间,就差不多了。
4. 每次烫完一个餐具后烫下一个餐具时,要重新换水,就走到这一步了,咱不差那点热水是吧。
long碗是一种信仰
不过,说了这么多,对大多数long碗教人来说,烫碗筷不一定是为了干净卫生,能不能杀菌是次要的,long碗是习惯,是传统,是信仰!
广东潮汕地区盛饮功夫茶,其中就有「温杯」工序。
即第一道冲泡的茶水不能直接饮用,而是用来冲洗茶杯之后倒掉,既可以避免了第一道茶水过于苦涩,又可以加热茶杯,这样第二道茶倒入时就不会突然变冷。
这份讲究让我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两个欧洲国家:意大利和法国
意大利人喝咖啡时也讲究「温杯」,先用热水或者蒸气把咖啡杯加热一下,才能用来装Espresso,如果杯子温度太低,容易使咖啡液降温,口味和香气就大不如前。
法国,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法餐的格调和就餐程序都是宫廷级别的讲究,其中也有一道「温盘」程序,就是盛热菜的餐盘,在使用之前必须保持温热,以免装菜之后菜品温度下降得太快。
这么一看,广东人真是real讲究了,下次烫碗筷的时候,记得要把小拇指翘起来,贵族感瞬间爆棚!
[1] 袁洽劻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
[2] 周光智.热力消毒与灭菌.解放军健康,2010
[3] 曾祥,关婕,张奕梅.深圳市集中式消毒餐(饮)具卫生质量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
[4] GB 1493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
[5] AFIA.Salmonella Control Guideline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