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对日常生活最有解释力的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2020-04-26知识

提一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中的 认知歪曲 的概念吧

先介绍一下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目前被喻为临床心理治疗中的Golden Standard,它是一种结构化的、短程的、着眼于现在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并矫正功能不良(不正确的和/或没有帮助的)想法和行为。迄今为止,已有超过500个研究结果证实了CBT在各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心理问题和有心理治疗成分的药物治疗中都有很好的效果。

CBT基于以下认知解释:一个特定的心理障碍有其特有的信念和行为策略。

总的来说,认知模式所提出的功能不良思维(影响着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在所有心理障碍中都是常见的。通俗的来说,当个体用更现实和适应的方法来评价自己的思维的时候,他们的情绪状态以及行为都会有提高。

比如,在某个非常劳累的星期二,你好不容易结束繁杂、没有进展的工作,回到家想为自己做一顿饭,却不小心把厨房炸了。面对一片狼藉的厨房,你可能会感到非常抑郁,甚至出现这样的自动思维:「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没用。」这个想法可能会引发一个特定的反应:你可能会感到伤心(情绪)并且只好回到床上(行为)。如果过一会儿你检验一下这个想法的正确性,你可能会觉得你刚刚有些以偏概全了。事实上,你能做好很多事情。

从这个新角度来看你的问题可能会让你感觉好一些,也会引起功能更加良好的行为。

为了持久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师会在更深层面上(患者关于自己、世界和他人的最基本的信念)对认知进行工作。矫正他们潜在的功能不良信念可以产生更加持久的改变。

例如,如果你不断地低估自己的能力,可能你潜在的信念就是「我是无能的」。矫正这种普遍意义上的信念(比如,以一种更加现实的角度看待你自己,认为自己既是有优点又是有缺点的)可以改变你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境的看法。你将不再会有那么多关于「我什么也做不好」这一类主题的想法了。相反,在某个你犯了错误的情境里,你可能会想「我不太擅长这个(某个特定的任务)。」

要想改变功能不良的思维、信念,第一步就是要识别我们脑海中的 认知歪曲/不合理信念

1. 「全或无」/「非黑即白」思维

「全或无」思维又称「非黑即白」思维、极端化思维,这种认知歪曲表现为:如果没有充分、正确或完美地完成某件事情,那就等同于完全没做,或者是做错了、失败了、做的残缺不全,难以接受中间评价。

换句话说,就是看待事物的观点极端化——要么好要么糟糕,要么完美要么彻底失败。

2. 以偏概全

这种认知歪曲表现为将一次具体事件概括为一个整体模式,即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以偏概全的个体只基于一两次经验对自身和外部环境产生过度推论,把一次错误或过失看作是一种总会犯类似错误的模式。

例如,某个人在一次告白求爱中失败了,就得出结论:自己毫无魅力、不受人喜爱,自己是个令人讨厌的失败者。

3. 选择性注意/心理过滤(mental filter)

选择性注意只关注事物或自身的、局部的消极面,忽视积极的部分,对周围事物产生消极看法。

4. 低估正面信息

低估正面信息与选择性注意/心理过滤相反,指的是承认正性体验,却拒绝他们而不是主动接受它们。

例如,一位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秀成绩,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优秀的学生,而是把取得优秀成绩的原因归因于碰运气考到了熟练的题目,是别人发挥失常使他看起来很优秀,或是老师只是对自己比较宽松。

这种认知歪曲会促进个体持续产生负性的思维模式,即便有大量可以证明自己优秀的事实例证,他们也会倾向于拒绝正面体验。

5. 读心术

读心术指即使没有什么充分证据,个体还是认为自己知道他人在想什么。

这种认知歪曲很常见:例如你遇到一位同事,他看起来不是很开心,你就认为他可能是对你有意见。

6. 预测未来

预测未来指的是在几乎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轻易做出结论或预测,并将之视为绝对真理。

例如,一位年轻单身女性在还没有找到爱情的情况下,预言自己将永远找不到爱情,或不可能拥有一段幸福快乐的关系。她根本无法预测自己的生活走向,但她认为这个预测是事实,而不是可能结果。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预测只是一种可能结果而不是事实/现实。

7. 过分夸大(灾难化)或过分贬低

这种认知歪曲包括夸大或贬低事物的重要性或意义。

例如,你在工作中犯了一个小错误,就开始过分夸大自己的错误,认为这个错误会使你丢失工作甚至是毁了你的人生。 [1]

8. 情感推理

这种歪曲很常见,但也是极为需要识别和解决的。情感推理是指你的感受支配了你对现实的解释,因为感受强烈,就认为事实一定如此,忽视或低估另一面的证据。

例如:你以前都没有加班到这么晚才回家,你一定不是爱我了才会这样!

9. 「应该」与「一定」陈述

另一个极具损害性的认知歪曲为「应该…」。「应该」的陈述指你「应该」做什么,或你「必须」做什么。个体也可能将某些不恰当的期望强加给他人。当我们要求自己「应该…」,结果可能往往因无法完成要求而感到内疚;当我们要求他人坚持「应该…」时,我们通常会对他人未能达到我们的期望而感到失望,从而导致愤怒和怨恨。

10. 贴标签或贴错标签

贴标签基本与以偏概全完全相反,指个体根据某一次事件或经验判断或评估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不去考虑整体表现,就给自己或他人贴上确定的且概括化的标签,给自己或他人以整体的负性评价。

最经典的例子:「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

另外,「贴错标签」指的是使用高度情绪化的语言给他人贴标签。

11. 个人化与揽责上身

将消极事件更多地归因于自己的过失,而没有看到他人也有责任,相信别人表现不好是自己的原因,不去考虑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例如:你会认为自己是导致别人不高兴或生气的原因。

除了以上David Burns提出的基本认知歪曲, Beck 和 Burns 还补充了另外四个认知歪曲(Beck, 1976; Burns, 1980),分别是 控制谬误、公平谬误、改变谬误和「我总是正确的」

参考

  1. ^ David Burns【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