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8集,虽然超越我的期待值,但那只是因为我的期待值被之前的国产心理剧搞的有点低。
虽然是毕淑敏的同名原著,但改编的电视剧跟原著已经没啥太大的关系。
作为咨询师反正我没发现心理专业上的硬伤,并且还有惊喜,科普竟然到位。
像第一场的自杀危机处理,尤娜的家庭案例里的三角化,是非常经典的心理干预,有板有眼。
听说剧本有不少专业人士助力,后期也请国内的心理大咖像祝卓宏,徐凯文等审片,也算用心了。
但它本质是个时尚剧,心理专业是个故事的背景。所以其实人物的扁平化和脸谱感,也许这本身有点伤害故事。
实际上,每个专业都是有温度的,比如法律剧中就会有情与法的部分,那就在灰色地带有最好看的故事,比如政治剧里,就会有公和私的部分,这样的地带也会好看。心理咨询,本来里面就是人生百态,甚至是内心沟壑,偶像剧的核,专业剧的皮,反而会让专业提供的是一个话题,背景,而不提供世界观和人性的舞台,因为它的世界观已经是偶像剧了。
比如,偶像剧的做法就是设置主角光环,这当然会消解原著的立意,看起来还是感觉虚幻。
这部剧里女心理师有无数个「耳朵」的特写,表现她像侦探一样的敏锐。也许是一种象征,但挺神叨的。
还有,这个女咨询师也太能干了,文能搞危机干预,治病救人,武能跳水救人,还能街头斗混混。
最最可恨的是她太幸运了。工作失误辞职,闺蜜就免费把别墅一楼给了她做个人工作室,并且全部按她的要求布置好,还当她的专业工作生活助理。楼上生活,下楼就工作,感情好得跟一个人一样。
帅哥井柏然一路追着女主,送爱情,送事业机会,带着团队为她专开谈话节目做情感热线。
反正也没交代过女主的奋斗,她好像生来就专业出众,自带光环。
有个场景是井柏然饰把女主贺顿带到精心布置的直播间,满满的仪式感,搞得跟求婚一样,不过是问一句「你愿意跟我一起工作吗」,还要单膝下跪,我真的笑了,太玛丽苏的职业偶像剧。
但毕淑敏的原著里贺顿可不是一个生来的白天鹅,而是一个出生贫寒,没有文化的女人。她做过养老院护工、销售员,幸运地碰到一个家境良好的老太太,教她读书,思考。然而她有严重的心理创伤,12岁那年她被继父性侵,从此带着下半身永远冰冷、性冷淡的身心创伤,不断在自救。她从事心理咨询的动力是想要追逐自己的真相,她治愈别人,更想治愈自己。
她在追求和阴影中来回拉扯,既对专业的执着无可比拟,同时又游走在道德的边缘,因为反正没有感觉,就不在乎性和尊严,所以她从不同的男人那交换了房子、钱,为了卖劣质化妆品都可以跟秃头上床。
小说是她勇敢探究自己真相的种种挣扎,穿插着不同来访者的故事。她的职业理想,自我疗愈是交织在一起的。
其实这也是大多数咨询师一样,没有主角光环,只有平凡人的伤痛和探究自己的欲望,去迈向心灵深处的同时,不断面对着人际关系和生活给你的种种考验,体会着自己的卑微和不放弃的希望。
没有什么大女主,但是这种生活当然太残忍不好看。
剧情后续应该会在贺顿的身世上下功夫,她的幽闭恐惧症、她从未出现的爸爸、妈妈无意叫的俊俊,还有神秘的邻居等……
但是也可以肯定,改编一定会放弃那些道德和人格的灰色地带,会突出她本人的能力。这也肯定会削弱原著后半部分贺顿的挣扎和疗愈的深刻性。
其次,每个心理案例的出现都话题感满满,但是因为它是主角光环的背景,那种代入感就少了一点。
比如一个持刀闯入直播间的女孩钟情妄想,还有双胞胎一样的来访者,搞笑的疑病症,好多都是制造了一个奇观,戏剧性很好,但情感上的铺垫都流于去呈现咨询师的厉害,就是无端地闹剧了一番。
我想这都是行业偶像剧真正要面对的损耗,要了大多数观众的注意力,但总会把一些内在的张力丢一些。
在此之外,心理行业应该感谢它的一点,就是心理剧对抽象的视觉化。
心理咨询里本来就有很多视觉化的呈现,比如沙盘,卡牌,团体游戏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把心理过程这么抽象的东西,变得固定可视,有一个可以意象化的空间。这次都平移进了电视剧。
剧中女主贺顿在咨询室里用了擦火柴的方式来呈现夫妻关系和情绪,促成了某种对话。这是一种心理技术的呈现,这让人物关系和情绪更加直观。
此外,导演还用了很多意象特效模拟人的思考和情绪变化,比如咨询中,说到回忆,咨询师会去到回忆现场。
这个跟我在工作中感觉太像了,我时常也是感觉也是跟随来访者时空穿越到了某个现场。
还有主观化的思考空间,会用蒙太奇剪辑,进入科幻片一样的光圈和符号,这些都能够让我们迅速进入人的心理空间,感知过程和情绪。
我感知到的一种超越文字的科普的好处。写了这么多心理学的专栏文章,只能描述,不能呈现,但是影视化本身就是呈现,一幅图,一个氛围,实际上就把人带入到了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大众特别需要心理剧的原因。这对普通观众是一个很好进入心理咨询的一个理解方式。
做的比较好的是这部剧的现实感。毕淑敏的原著写于2007年,那时候还是电台情感节目盛行的时候,心理咨询师很流行上一个电台节目。但是放在现代,这个设定,显得很过时。一个电台节目的主持人和女主谈恋爱,不高大上。
但是剧本把直播空间加上了咖啡馆的设计,打算搞直播加咖啡品牌一条龙的开发。这个好像硬加了一点时代特色。
其次,女主还特意解释了为什么要做电台节目,她说电台虽然过时了,但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在守着过时的生活方式,比如出租车司机,晨练的老人,寂寞的打工者,都需要电台的抚慰,所以她的存在是为了这些拥有过时生活方式的边缘人,有一个情感倾诉的空间。
这好像忽然把现在还做电台谈话节目带到了一个更加合理的位置上。
电视中,还有一个现代化的改编,有国际感和未来感。
一开头进行自杀危机干预的场景中,那个高大上的某市危机干预指挥中心。那是一个很大的厅,类似于科幻片中的全区作战指挥中心,前方一个大屏幕,坐着很多带着耳机的接听热线的接线员。接线员先接到一个危机求助电话,能够在屏幕上根据手机信号迅速锁定他的位置,警察联动火速去事发地点。这边接线员稳住他,再在电脑上进行分级警报,马上接通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电话,让咨询师跟他聊。两个人的对话马上用文字呈现在屏幕上。要是未来真能实现就好了。
开头把一个近期的行业焦点放到了剧中,那就是心理咨询的资本化参与。
一场有关到底在心理咨询中「人」的因素有多重要,是否能够用电脑来抚慰人心的大讨论,带到了观众眼前。AI是不是心理咨询一部分的未来呢?
心理行业剧,【扪心问诊】是我心里的最佳标准,它完全还原咨询室情感风暴,仅仅就是每周有几个来访者谈话全过程的呈现,但是其中有内置的惊心动魄,所以才能在外在形式上做到极简,让观众能集中「人「的内心。
但当然,国产心理剧的市场条件,还做不到这样「不平凡的极简」,它仍需要在大众和专业之间找到足够多的方式去架起桥梁,
比如这部的偶像包装,话题感的串联、炫酷悬疑的节奏……但也许成败都在于此。
小小的奢求是也许在后续观剧中找到更多人性内置张力,那么我就会对偶像剧的外皮又多一点容忍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