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因为林冲作为知书达理、弃文从武的儒雅武生形象历史非常悠久,源自于明代李开先定稿的杂剧【宝剑记】,而不是同期出版的【水浒传】。
【宝剑记】和【水浒传】的作者对于先前没有任何个人描写而空有「豹子头」外号的好汉林冲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造成了林冲在戏剧和书本之中的形象大为不同。甚至【宝剑记】中林冲形象反而会蹬鼻子上脸,出现在【水浒传】的插画里。
【水浒传】成书前的「豹子头林冲」
「豹子头林冲「这个角色最初出现于宋元时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林冲和李进义(卢俊义)、杨志、孙立等十一人都是搬运花石纲的指使,十二人结为异姓兄弟。杨志遇雪前进不得而卖刀,遭遇恶少纠缠而将其杀死,就此被流卫州,途中偶遇结义兄弟,李进义带兄弟们杀死押送的军人,救出杨志,一起上太行山为寇。后来晁盖智取生辰纲事发,与李进义等聚义太行山梁山濼。
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林冲基本上是作为凑数的背景板出现,没有任何个人事迹,只是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得到天书一卷,提到第14位是「豹子头林冲」。然而直到全文结束,林冲都没再单独登场。
而南宋末年的画家龚开所绘制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更是没有林冲这个角色。在现存的元杂剧中林冲也没有登场过,直到明朝周宪王朱有燉,原创了水浒杂剧【豹子和尚自还俗】,显然是读过和现在版本不同的【大宋宣和遗事】,因此让「豹子头林冲」名列好汉,然而仍旧没有事迹可言。
李开先的【宝剑记】
李开先(1502-1568)在1547年创作的【宝剑记】是现存最早的明朝【水浒传】题材的南曲作品。内容大致如此:
林冲字武师,出身书香门第,乃是林逋之后,父亲官至成都太守。时值国难之际,林冲毅然投笔从戎,征土番、平方腊、北讨辽金后,官拜征西统制。然而林冲看不惯童贯封王、开衅辽金而参了一本,反而被降职为巡边总旗。后遇张叔夜搭救,担任八十万禁军教头。
然而他又看不惯太尉高俅主持的花石纲祸国殃民,便上书弹劾,反遭高俅陷害,以参考林冲祖传御赐宝剑打造新剑为由,使林冲误入白虎堂被捕下狱。高俅原本计划在狱中杀死林冲,但是林冲的妻子张真娘以死相逼告了御状,经由开封府尹杨清审判,林冲被流放至沧州充军。(林冲并未休妻)
收到高俅、童贯的指示,公人薛霸、董超计划在野猪林杀死林冲,然而林冲在西军中的结拜兄弟、因为打抱不平杀人、弃官在相国寺出家为僧的鲁智深及时将林冲救下,一路护送到沧州。
沧州驿吏不济打算以小事把林冲活活戴枷折磨致死,但是林冲的结义兄弟、参军公孙胜作为钦差召集人马征讨梁山时恰好途径此地,认出林冲而把他救下,安排林冲看守大军草料场。
此时高俅之子高朋在岳庙看上了前来上香的张真娘,就此患上相思病,虞侯陆谦、傅安等自告奋勇前去沧州杀死林冲,再回来骗真娘丈夫已死以断绝念头。
林冲看守草料场之时遇到天降大雪,前往村中买酒,途中在大圣庙歇脚时,听到了陆谦、傅安在火烧大军草料场后得意的对话,因此大怒冲出来杀死二人,随后前去投靠沧州柴皇亲。
公孙胜听说高俅派遣指挥徐宁率五百人追捕林冲,便派人前去给林冲送信,自己则带着妻小提前逃往中条山避祸。林冲经由柴皇亲介绍上了梁山,得到梁山头领宋江的赏识,拜为总领大将。
高朋进一步逼迫张真娘屈服于自己的淫威,因病卧床的林冲母亲怕连累真娘而悬梁自尽。使女锦儿自告奋勇代替真娘出嫁高朋,真娘则化妆成使女同邻居王婆前去找丈夫。新婚之际锦儿不屈自尽。
真娘和王婆在途中遭遇征讨梁山的大军,在混乱中走散,真娘本欲自尽,被附近尼姑救下而在白云庵中出家。
宋江、林冲、李逵率军两败童贯、三败高俅,随后率军直扑开封「勤王」。朝廷不得已只好封宋江等为安抚使,林冲官复原职并升两级,又把罪魁祸首高俅父子下狱,由洪太尉送至梁山军中交由林冲处死。林冲路过白云庵时发现了家传宝剑,与张真娘破镜重圆。
【宝剑记】的成立与林冲形象的诞生
因为【宝剑记】出版时代比已知最早刊刻的【水浒传】——武定侯郭勋(1541年下诏狱)刊刻本【水浒传】稍晚几年,因此很多人会误认为【宝剑记】是受到【水浒传】影响而诞生的作品。
但是事实上,根据小松谦的考据,李开先以朋友苏洲(号雪蓑渔者)的口吻为【宝剑记】作序时,提到了【宝剑记】的创作史,要比【水浒传】出版的时代更早:
予游东国,只闻歌之多者,而章丘尤甚。无亦章人为之也?或曰:「坦窝始之,兰谷继之,山泉公正之,中麓子成之也。「然哉?非哉?这里的「坦窝」可以确定是鄢陵人陈铨的号「坦窝道人」,「兰谷」可能是陈铨之子、山东参政陈溥的号(陈溥号无考),「山泉」是山西参政刘澄甫的号,「中麓子」是李开先本人。
李开先本人曾经在考取进士的时候受到刘澄甫的叔叔刘鈗的照顾,因此和刘家交往较为密切。不过刘澄甫是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进士,从年龄上看应该比李开先大很多。而刘澄甫和陈溥又同在山西做过官,同样正德年间阿附过太监张忠受到封赏,结果又一起遭到弹劾,两人应该私交也比较密切。
陈铨平生没有做过官,陈溥似乎也没和李开先有过私交,李开先没有必要把功劳揽在不熟悉的人身上,因此可能【宝剑记】是没有做过官的陈铨原创,随后传给儿子陈溥,陈溥把【宝剑记】交给刘澄甫修改后,最后由刘澄甫的晚辈李开先最终定稿。
李东阳在【空同集】第五十七卷【陈公六十寿序】中提到陈铨的六十大寿是在「正德己卯八月一日」,因此他应该是1456年左右生人。从年龄上考虑,陈铨创作【宝剑记】的时代大概是在弘治、正德年间,只会比【水浒传】出版的时间更早。
陈铨等在创作【宝剑记】之时,有意识的选择先前杂剧中经历空白的角色来塑造。典型的例子便是【宝剑记】中的「入云龙公孙胜」和【水浒传】中极其不同,如果读过【水浒传】,显然是不可能把一个全书战力巅峰的道士原创成一个当钦差的参军。如此来看,林冲和公孙胜都是【宝剑记】和【水浒传】作者对于不同角色外号的理解而各自原创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水浒传】中「鲁智深-林冲-杨志-生辰纲-宋江-武松」这部分个人传记部分和后面水浒好汉全伙南征北讨的创作思路乃至用词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很早以前学界中便有这部分是在正德末、嘉靖初左右由某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天才文人「增补而成的说法。
如果此说属实,那么这位「天才文人」很可能和陈溥、刘澄甫等有过交流,读过早期版本的【宝剑记】,并且受此影响写出了【水浒传】中林冲的个人部分。
最早版本的【水浒传】的作者,从林冲「豹子头」的外号、排名和类似关羽的大刀关胜相近的武力担当的角度出发,有意识的把故事情节一片空白的林冲往张飞的形象上塑造,因此塑造出一个「满山都唤小张飞「、手持丈八蛇矛、「豹头环眼」的林冲。
但是这位豹子头林冲和大刀关胜一样,可能都是缺乏上山前的具体描写而属于比较乏味的角色。因此「天才文人」把【宝剑记】中的林冲形象和情节改编后,导入了【水浒传】中。【宝剑记】作为南曲的剧本一般不会对人物有旁白类的外貌描写,因此「天才文人「只好捏着鼻子说这位知书达理的教头林冲「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反正长得粗鲁而心内细腻的人现实中多的去了,强行圆回原案……
非常典型的地方,比如说【水浒传】中多年前受到林冲的恩惠的李小二,曾经对老婆说:「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
林教头:不不不,我不是,我没有……
后文林冲在风雪山神庙手刃三个仇人后,到柴进庄前为了讨酒喝和庄客发生冲突、后来上梁山后火并王伦等等【宝剑记】中完全没有的情节,可能都是「天才文人」为了将自己塑造的「隐忍的林冲」转变为「小张飞」的过渡描写。但最早版本的【水浒传】已经奠定了全书悲剧结局,原作中可能和高俅没有冲突的林冲,最终重归隐忍,在未能如【宝剑记】那般报仇雪恨,就此了结一生。
另外【水浒传】中提到林冲和徐宁是好友,但是【宝剑记】中却是路人徐宁追捕林冲,不知道是否是增补者故意开了个恶趣味的玩笑。
【宝剑记】对林冲形象的影响
【宝剑记】中虽然没有对林冲具体的形象描写,但是却明确表示林冲的表演者是「生」,而非张飞形象的「净」,这也说明了【宝剑记】在创作之初就没有把林冲向张飞形象靠拢的意思,甚至连「豹子头」的外号都没有具体提及。
李开先的【宝剑记】在当时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传奇作品,日后与【浣纱记】【鸣凤记】并称「嘉靖三大传奇」,明朝前七子之一的王九思,便在【书宝剑记后】评论说:「至圆不能加规,至方不能加矩,一代之奇才,古今之绝唱也。」
【宝剑记】在明朝时就非常受到观众的喜爱,万历时期的潘允瑞、崇祯事情的祁彪佳等都在作品中提到自己观看【宝剑记】的经历。
为了适应舞台演出的条件限制和观众需求,【宝剑记】也往往被改编,至少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了失传的无名氏【宝剑记】、沈初成【宝剑记】等等版本。
比如说同为明代文人的陈与郊,就很明显的意识到了【宝剑记】的故事非常南曲套路,和【水浒传】故事相去甚远,因此由他创作,1617年刊刻的【灵宝刀】便是综合了【宝剑记】和【水浒传】情节的作品。他把【宝剑记】中和林冲完全没有关系的陆谦改成了【水浒传】中的好友关系,把【宝剑记】中林冲遭到陷害的原因改成了高衙内看上了张真娘,另外还有意识的增加了鲁智深在桃花山痛打小霸王周通、李逵乔坐衙、张真娘上山后由一丈青照顾等等和【水浒传】有关的情节,最后还是回归【宝剑记】林冲擒杀高俅父子,与张真娘破镜重圆的故事。
无论是原作还是综合【水浒传】的衍生作品,林冲都保持着【宝剑记】中的投笔从戎的儒雅武生形象,而并非【水浒传】中的「小张飞」。
这种影响甚至反杀了各种版本的【水浒传】插画,虽然原著写着「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但是早在明末清初,【水浒传】的插图里画的就完全是【宝剑记】中的儒雅林冲形象,基本上没有胡子:
改编自【宝剑记】三十七折的【林冲夜奔】从明朝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被单独提及后,至今都盛演不辍,在昆曲、京剧、赣剧、湘剧、汉剧、徽剧、弋剧、柳子戏、梆子戏中都有该剧目,其中的林冲形象自然不是豹头环眼小张飞,而是一个类似于赵云、马超的武生形象。
电影、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往往受到戏剧舞台的人物形象的影响,因此从古至今,一向都不是「豹子头「,而是一个武生。甚至在原著的插图里,都是个武生……
鄙人其他和水浒相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