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6 更新
其实过去这么久,我一直想讨论的并不是这个建筑是丑或美,或是功能上具体有多大的缺陷,我真正关心的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它丑或美,以及如果存在审美冲突,那么应该采取什么姿态去应对。
一个不成功的建筑产品,与一个成功的新闻图像
首先两段对于范斯沃斯住宅的评论作为引子:
「自然,也应该有他自己的生命。我们小心不要去用房子和室内设施破坏它。我们应该尝试把自然、房子、人一起结合成更高的整体。如果你通过玻璃墙来看自然,比起从外部看自然,更深远的意义将会被感知。」 —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罗
「我跟一个非常聪明,但现在幻想破灭的女士(范斯沃斯)谈过她花了7万多美元建了一个只有一个房间的房子 - 仅仅是一个踩高跷的玻璃笼子... 「少即是多」的想法。 他们提倡不宜居住,无装饰的空虚,缺乏储藏空间,因此缺少所有物。 ...一个自我选择的精英正在努力告诉我们该喜欢什么,该怎样生活。」 — Elizabeth Gordon 伊丽莎白·戈登
就如范斯沃斯住宅一样,作为一个建筑产品来说,这次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我这里不详细说。比如不考虑业主需求,设计不因地制宜,功能存在问题,保温存在冷桥等等。
但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建筑师的设计对象并不是业主一家,而是更高资本阶层的对象。
建筑师借用这次节目,来销售自己的设计理念 — 一种生活图像。至于功能好不好用,造价高不高,都不是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也是网友集中攻击的层面,网友认为设计师在傲慢的为业主考虑。但现实是,建筑师是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业主一家的需求,基本满足就可以了,
这次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业主,不是建筑师,而是新闻媒体。这个新闻集结了足够的冲突,带动了情绪,火爆数天。
如果从媒体热度来考虑,这次新闻绝对的成功了,而房子的图像作为一个媒体产物,而非一个纯粹的建筑产品,它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的新闻传播意义甚至超越了建筑产品意义。
一个大的背景是全球化与防御性本土化的碰撞。 全球化作为最开始的社会发展方向,定义了社会的先进与落后,就如洋房,玻璃钢铁的大楼代表先进,土房子代表落后。但是由于全球化单一价值体系的问题,全球化已经不是世界发展的终点。随之而来的是对全球化采取防御姿态的本土化。(这两个趋势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是客观存在)这个问题说小可小,只是审美的冲突,说大可大,可以说是精英选择与大众选择的冲突。(精英与民众不带有褒贬,也是客观存在)这次新闻能如此火爆,也是这一冲突在具体事件上的爆发。(这篇回答更详细的解释了精英与民粹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105 3772/answer/22073100 )
物理世界的图像化。在这次事件中,建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传统建筑师-客户契约下物理世界建筑产品,它变成了建筑师-媒体-客户的多元素媒体图像。
我们不再用传统对待建筑的态度来对它。我们不需要实地体验感受建筑,就可以通过媒体图像来对建筑甚至建筑师进行批判或赞赏。媒体将物理世界图像化,让我们将自身带入,表达,对立,争论 — 物理世界的重要性被削弱。 设计者不再设计物理世界,而在设计图像,原本是复杂丰富甚至神秘的物理世界体验变成了可怜的电子编码,空洞,冰冷。
最后,我们假设,即使克服了一切因素,这个房子被完美的完成。结果却是,一个让精英标准与村民标准产生不同投射的图像被呈现,这张图像究竟会投射田园式的宁静,美好;还是说过去的贫穷,落后?